东盟来桂留学生适应期语言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2020-07-06 00:37张兴磊覃霄黄文禧韦彩霞
青年生活 2020年21期
关键词:适应期

张兴磊 覃霄 黄文禧 韦彩霞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腾飞,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多。广西具有临近东南亚优势,赴桂东盟学生也与日剧增,东盟来华留学生语言问题成为适应期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位于广西旅游名城—桂林理工大学的留学生为例,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试图探讨这一问题的现状,并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东盟来桂留学生;适应期;语言问题

据统计,仅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各所高校学习,增速连续两年在10%以上。近年来,选择中国留学的人数之所以激增,是被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较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不仅是文化方面,来华适应期间的语言问题日渐凸显。经前期研究调查表明和众多数据显示,来华高校留学生多数存在用词错误、表达不清、语言不通等语言问题。这些问题会给留学生造成困扰心理上的压力,会给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问题,本文围绕语言问题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

一、桂林理工大学留学生概况

桂林理工大学近五年平均每年有650人次来自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70%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和中亚国家。除此以外,每年还有来自美国、日本、法国、马来西亚等近200人次的短期交流生。语言文化差异的问题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东盟留学生使用汉语的定语,成语,和各种词汇,且进行汉语口语交流时,往往产生词不达意,说不清楚,意思偏差,误解等各种问题。

二、问题现状

1.语言差异

中国疆域辽阔,产生了异彩纷呈的不同的地域文化,由于广西地处华南,桂林又是桂柳方言区,在当地的“普通话”里存在大量俚语和俗语,例如某泰国留学生被广西学生询问“你冲凉了吗”时,产生困惑,无法理解,后来才明白“冲凉”是广西的白话语“洗澡”的意思。此类现象使东盟来华的留学生一头雾水,听不明白和曲解说话人本意。并且由于汉语的内涵不同,一个词有不同的涵义,一个涵义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所以,在日常交流中,当地人语速较快且有可能夹带当地口音和方言,想要理解更是难上加难。再者,在交流过程中,有时会难以理解对方的笑话或是隐喻,即使明白其意思,却难以用中文表达出来,会造成一些交流上的尴尬,让东盟留学生使用汉语交流的问题上产生不适心理,丧失自信心。

在学习方面,处于适应期的留学生,对全中文授课难以适应,融入课堂讨论积极性欠缺,导致课后压力变大。虽然来华留学生来华留学之前会经过汉语学习,但课堂学习语言和地方使用语言存在一定差距,使其在适应阶段不得不重新学习。

此外,由于语言是在文化语境中产生的,留学生还面临自身语言使用习惯的问题:东盟各国语言不一,文化各有不同,跨度较大。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使用自己的语言体系去理解汉语时,会产生道德和思维的碰撞,跨文化交际难以顺畅。并且,价值观念也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个体价值观念不同导致语言文化差异。

2.语言冲突

言语冲突是最为直接和普遍的,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作为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明显的反映了文化的差异,东盟留学生初来陌生的语言环境,在交流上容易产生交流上的障碍,从而造成理解有误,容易造成冲突。

非语言冲突的问题也不可忽视,表现在手势,身体动作,生活作息,生活习惯方面等,有时非语言冲突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为非语言冲突更可能发生身体接触、情感和思想的碰撞。

3.价值观念差异

价值观差异也会出现许多问题,价值观是人们判断各种问题和事物,并作为出反应和决策的基本標准,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盟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家庭教育,认知领域不尽相同。他们来到中国留学,还是习惯采用原有的方式来处理、解决问题,而我国部分管理者整体素质,专业性还存在有进一步加强的现象,若采用国内管理方法对东盟留学生一概而论,则会更容易导致价值观冲突。给留学生造成困扰。

宗教信仰的差异在东盟留学生中也是较为常见。东盟留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例如越南信奉天主教、高台教,泰国信奉佛教,马来西亚则信奉伊斯兰教,宗教信仰差异也是管理差异的典型问题。

三、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提出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

1.汉语教师要注意通过强化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充分发挥非语言交际行为作用,营造和谐师生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汉语中即使遇到困难,也能保持激情学习下去。

2.学习者自身要克服胆怯,要不怕错误地使用汉语交际,正视语言学习的失败,采取积极方式,面对汉语学习的焦虑。

3.争取双方之间求同存异。单方面无法解决语言文化差异问题,需要双方理解对方的价值观、习俗等语言文化差异。

4.加强语言文化的培训,寻找一条双方都能融会贯通的道路,中方加强自身跨文化知识的素养,增强对东盟留学生的理解,在使用汉语方面,尽量使对方理解,并且提供帮助。东盟留学生也要加强自身的汉语水平。

5.建立帮扶制度。除了留学生自身需要调整外,在社区或地区还应建立起扶持制度,如发动外语爱好人士成立互助团体,帮助留学生平稳过度到当地社会生活中;定期举行文化活动,邀请留学生参加体验,帮助他们在文化上逐步融入等。

上述措施是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的探讨,进一步的实施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想要一蹴而就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留学生的适应期不仅是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学校甚至是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欢,文铭,孟浩.高校来华留学生日常管理的跨文化冲突研究[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 年第 2 期

[2]许蕴文. 基于思维差异的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思路与措施[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595 期 2019·02

[3]李玉军. 留学生课外语言实践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 4期

作者简介:

张兴磊(1998—),男,壮族,广西南宁市人,本科生,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 (商务方向)。

覃霄(1981—),女,苗族,广西融安人,副教授,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

黄文禧(1999—),女,汉族,广西钦州市人,本科生,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商务方向)。

韦彩霞(1999—),女,壮族,广西柳州市人,本科生,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商务方向)。

猜你喜欢
适应期
初入职场“90后”适应期培养初探
新媒体下高职大一新生适应性教育模式与实践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适应期”快速成长的策略研究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困惑及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年级小学生适应期存在的问题对策研究
低年级师范生如何克服上台胆怯心理
探寻高一学生如何顺利度过数学“适应期”
规矩的制定和运用
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