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锡强
墨具有“黝如漆、轻如云、清如水、浑如岚;香如婕妤之体,不五蕴而馨;光如玄妻之发,不膏沫而鉴”的特性,墨作为文化载体,改善了文字的储存和传播条件,另外墨也被运用于中医药材领域。作书能“以润取妍,以躁取险”;作画能“运墨而五色具”。
《本草纲目》载:“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中崩……”药墨就是在制墨过程中加入各种针对性的中草药,使墨具有治疗疾病的效果。
墨入中药可上溯三国时期魏国制墨专家韦诞,“以珍珠一两,麝香半两捣细后,合烟下铁臼中,捣三万杵”,首开用药入墨之先河。有针对性的用墨作为某種治疾疗病的药品是晋代的葛洪,其著作《肘后方》中载有用墨制成的“姜墨丸”治疗红白痢疾。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有“研浓墨点眼治疗飞丝入目红肿”的方法。据传在唐朝易州有位读书人,屡试不第,皓首穷经,劳累过度得了鼻衄之症。一日深夜苦读时,鼻孔突然流血,他忙用棉花蘸墨汁塞入鼻孔,血竟止住了。从此这种止血的方法流传民间,明清之际墨疗的作用大大提高,产生了以墨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墨工程君房,在制墨配方中,加入了十几种名贵的中药,如麝香、金箔、珍珠粉、冰片等,使墨的质量大大提高。
清代的四大制墨名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所制之墨,均掺中药,形成了以药制墨的奇特的中药它用的现象。在民间,墨家与药号共同携手研制药墨,北京同仁堂曾多次生产药墨投放市场,依配方不同有专治中风、神昏、惊癫的八宝五胆药墨、专门止血的八宝止血药墨、适应家庭常备的万宝锭等。
药墨也可作书作画,墨色历久不退,舔笔不胶,入纸不晕,香馨透纸,且防腐防蛀。
(摘自《镇江日报》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