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涛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来探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过程中译者所面临的翻译生态环境及其适应和选择。研究发现翻译生态环境影响并制约着译者的翻译选择,译者只有适应其所在的翻译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翻译生态环境;文化负载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一、翻译生态环境概念阐述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生态环境。翻译属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其过程也要受到一定的环境制约。翻译生态环境这一术语在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当中被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并广泛应用于翻译学研究。原文本和译文本所包含的語言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属于翻译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转换都要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译者的翻译过程既要适应原文,原语所呈现出来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又要兼顾到译文及目的语读者所在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而选择译文,传达原文。翻译是译者为顺应翻译生态环境而采取的选择活动。译者核心是生态翻译学对于翻译过程的论述,译者既要适应原文本所在的翻译生态环境,又要以核心的身份选择译文。所以,译者的翻译过程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二、关于文化负载词
翻译作为一个桥梁,连接的是语言,承载的却是文化。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所遭遇的最大阻碍通常不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而是异域文化意蕴的传达,文化负载词便是这样一类词汇。翻译理论家廖七一教授认为,文化负载词指的是包含特定文化的词汇,短语或习语,并将其与其他文化区分开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侧重于语言背后所负载的文化而非表层的语言文字转换,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该词所存在的背景,内涵,使用方式及使用对象等因素,这些因素就构成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方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原文传达给译文受众。
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层面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政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英文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习和探讨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本部分,笔者举例说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文本及译文本所呈现的翻译生态环境及其对译者翻译过程的影响和制约。
例1.原文: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
译文:Use virtue to cultivate oneself,establish ones authority,and win the trust of the people.
原文“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从修辞上来说,这三句话是汉语中典型的排比句式;三个成语当中都出现了“以德”,但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发现,译文中只出现了一次“use virtue”,译者并没有按照原文生搬硬套的直译,而是考虑到了原文和译文的翻译生态环境即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上的差异;汉语句式多采用重复以加强语气,而英语语句构成方式正好相反,英语句式表达中应尽量避免重复。否则,容易使目的语受众感觉译文不够简洁明确,不符合英语读者多习惯的表达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翻译生态环境的考虑,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亦步亦趋,而是选择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按照目的语受众所能接受的方式去传达原文,选择译文,使交际效果最大化。
例2.原文:我们既要用铁的纪律整治各种面上的顶风违纪行为,更要睁大火眼金睛、任凭不正之风“七十二变”,也要把它们揪出来,有多少就处理多少。
译文:We must crack down on any violation of Party discipline with an iron fist,and be able to discern any form of misconduct no matter what it may have morphed into.
原文中,“火眼金睛”和“七十二变”出自《西游记》这一中国古典名著,是西游记中人物孙悟空所具备的能力;“火眼金睛”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七十二变”比喻形式多样,千变万化,“七十二”是一个虚数,并不是准确的数字。如何有效地传达传统文化名著当中的中国元素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要考虑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将“火眼金睛”译成了“discern”,“七十二变”译成了“any form”。初一看,没有与原文对照,实则抓住了原文的精髓,考虑到了目的语及其受众的认知水平及文化背景等在内的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和交际层面,更好的传达了原文,选择了最佳译文。
例3.原文: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
译文:We should not go through the motions,take impractical measures,be encumbered by red tape,or pay lip service.
原文是地地道道的汉语表达,其含义是做事情,解决问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不能敷衍了事。这句话中也出现了很多中国特色的汉语表达如“形式主义”“花拳绣腿”“繁文缛节”“表面文章”,这些词是中国特有文化中的地道表达。首先,在语言层面,这些词汇是汉语特有表达,其含义并非字面意义;其次,在文化层面,这些成语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而西方人没有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在交际层面,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若翻译不当,则可能造成翻译失效。
语言、文化、交际,目的语受众及其认知都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要面临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译文。“形式主义”是中国特有文化术语,指做事情,看问题浮于表面而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英语俚语“go through the motions”起到了相同的表達效果,易于目的语受众所接受。“花拳绣腿”是中国特有的俚语,“花拳”本义指“flower fist”,“秀腿”指“showy leg”。但作者并未将其直译为“flower fist and showy leg”而是将其翻译为“impractical measures”,这样更易于目的语受众所理解。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语言,文化,交际等翻译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译文,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繁文缛节”和“表面文章”,译者分别翻译成了“be encumbered by red tape”和“pay lip service”也是充分考虑了原文和译文所呈现出来的翻译生态环境,运用西方文化中为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俚语对应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负载词,不仅在意义上进行了等效的传达,在语言和文化上也起到了异曲同工之妙,是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如把“表面文章”翻译成“surface article”,目的语受众的认知中并无这两种词汇的搭配,自然也很难理解其所表达的内涵,造成翻译的无效。
四、结语
笔者基于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的角度探讨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并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翻译策略及原因进行了剖析。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译者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过程当中,所面对的翻译生态环境主要来自语言层面、文化层面、交际层面及目的语读者层面,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取起着影响和制约。为了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译者积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归化翻译策略,确保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生态平衡,有效的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2.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
[5]孟祥春.葛浩文论译者-基于葛浩文讲座与访谈的批评性阐释[J].中国翻译,201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