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华 刘春生 宋作忠 周广林 张丹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改革、体制等研究以下四部分内容: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共享型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搭建策略以及产学研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
1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改革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2017年2月,紧随“复旦共识”后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之后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又相继开展了“天大行动”与“北京指南”等一系列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势必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研究并实践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高校提升培养效益、优化教育资源的正确选择。因此,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它将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差距,大大增强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与适应变化能力,进一步促进高校在“十三五”期间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再上新台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协同”一词最早源于哈肯1971年的协同学理论,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以期产生1+1>2的效果。“产学研协同培养”的基本含义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傳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产学研协同合作教育模式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耐德开创,它的基本特征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长期以来,产学研合作模式重点放在产和学的合作上,国内高职院校开展的比较好,本科院校相对薄弱。目前产学研协作育人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1)教学理念陈旧,服务社会的文化氛围不浓;(2)学科特色凝练不够、与产业衔接不紧密,缺失实践操作环节;(3)教学与科研结合不足,难以达到教与研相互促进的目标;(4)科技创新的定位不清晰且成果转化率低;(5)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缺乏创新培养环境。以上五大瓶颈严重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深度。
3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目标
(1)形成有利于社会机构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质量评价活动的体制机制等,为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2)形成寓教于研,寓研于教,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将课程师资队伍打造成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3)建设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构建多层次教学实践基地,为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4)健全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保障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良性运转,为其他专业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4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共享型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搭建策略以及产学研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研究内容框图
4.1 共享型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搭建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及学科定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制定专业毕业能力要求,并对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的分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支撑能力达成的课程体系。“新工科”背景下,校企研应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这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校企研三方应组成指导委员会,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规格、数量和层次进行全方位调研,对行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按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三方在深入研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专业认证模式下的12项通用毕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建立课程体系。
4.2 完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强调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与适应变化能力,教师须以学生能力需求为中心,提升自身教学服务能力。首先聘请企业兼职导师,对企业导师进行培训,使其教学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其次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进行培训访学,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国内外该学科与学术前沿动态,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学科、专业、行业及产业信息融入教学活动中。
4.3 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专业课和基础课)学习、实验操作、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各种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三方协同育人活动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大一的基础理论课学习阶段即为学生分配科研导师,使学生了解导师科研方向,更快对专业有全面、深入了解,从而引发对专业热爱;大二专业基础课学习中,为学生分配企业导师,创设工程环境,使学生对生产实际有初步认识,并逐渐形成工程意识;大三专业课程及各种实践环节中,注意校企研三者结合,三方共同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各自特长,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及科研导师研究课题,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大四各种实践环节重在检验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通过到企业或科研院所顶岗实习、定向培养等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达到通过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4.4 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多层次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最终目标要落实到学生是否满足毕业要求上。因此,评价体系中将学生最为最终产品,企业是产品使用者,而学校即为产品生产者,教学活动可视作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会对产品的最终质量产生影响。产品质量好坏与否应由产品使用者、生产者共同评价,因此,要打破传统考核机制,在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应给予企业在育人过程中评价的话语权,分配适当权重,同时,对应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将实践活动作为支撑点设计权重,制定符合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5 结语
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对机械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然而人才的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主体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资源竞争愈发错综复杂,高校在寻求扩大自身发展方面更加注重跨行业、跨区域的教育资源,尤其注重拥有良好实践环境的伙伴企业以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企业通过吸收优质人才实现人才储备;高校利用合作办学来节约培养成本,大大扩增人才培养效益。只有做到产学研协同育人,才能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苏丹,张丹,陈静媛,季旭,程彬.新工科背景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9,32(06):96-97.
[2]张丹,孙月华,胡金平,齐立涛.新工科背景下煤炭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途径初探[J].才智,2018(25):125.
[3]张雪飞,范格华,王素云.技术变革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科技风,2020(05):49.
[4]劉倩,赵临龙,拓盼,高丽.关于智慧教育的“教育革命”的思考[J].科技风,2020(05):54+61.
[5]张丹,于凤云,郝鑫,李洪涛.煤炭院校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1):67-68.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研究(GBE1317033);黑龙江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GBD1317100)
作者简介:孙月华(1965-),女,汉族,黑龙江鸡西人,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师,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