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达莉
影响智障儿童交往的心理因素有很多,严重阻碍了学生交往的积极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要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加强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掌握主动、友好、协作的交往技能。
提升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例如言语指导,这种方法是现在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智障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感知觉迟钝、缓慢、理解能力差,所以单纯采用言语指导的方式,困难多,收效小。再例如行为规范与引导,这种方式也有一定效果,但一般规范与引导往往给人以强制的感觉,会使孩子出现抵抗情绪,相对而言,适用于孩子犯错了或某些特定环境使用。
结合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我们还进行了各种观察与探究,并组织各学科教师一同参与探讨学科特点,寻找可以让智障儿童尽快打开心扉、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融入集体与人互动的途径与方法。结合以往课堂经验,我们发现艺术和运动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有的孩子一听到音乐就翩翩起舞,和平时判若两人;有的孩子一到体育课就生龙活虎,完全不害羞怕人;还有的孩子一拿到画笔就神采飞扬,兴高采烈。
如何把各学科的优势整合,充分发挥功能互补,就成为我们当前主要研究的方向。经过对比学校各种课堂形式及活动,发现大课间活动是目前孩子们参与度最高、愉悦感最强的课堂形式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孩子一听到大课间活动的音乐都会即刻快乐舞动起来,即使动作不准确、节奏不合拍,但他们往往抛开了羞涩,投入了热情,满面笑容载歌载舞融入师生大集体活动中。
大课间活动的组成因素包括体育、舞蹈和音乐,其中音乐是指挥棒,也是学生情绪总控开关。有研究表明,听音乐会让人放松,是因为通过音调传入人的大脑使心律减慢,体温下降,大脑活动增强。许多人都喜欢莫扎特的音乐,特别在人疲劳时听他的音乐可以使人肾上腺素进入血流,导致大脑兴奋,从而减除疲劳。听一些缓和的音乐可以扩大大脑体积,增强神经元的活动,可以加强人对某一事物的记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于1998年开展了儿童孤独症的音乐治疗,2000-2003年又开展了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弱智儿童音乐治疗的实验报告》(何化均)、《弱智儿童的音乐康复治疗》(宋秀娣)等,都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王和平、杜晓新研究显示置身音乐治疗情景的自闭症儿童会变得温和、快乐,而且参与社会性活动的动机水平提高。我们在实操的过程中发现,如果音乐的选择到位、搭配合理,对全体师生的精神振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育动作及运动操的编排则对孩子的动作协调性、集体意识以及参与活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队列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听从指令、遵从集体行动的最好方式;两人组队或小组合作则增强了孩子互动交流能力;器材作为学生之间互动的介质,合理使用能加大运动的乐趣以及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首任院长、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毛振明说:“能让人活动、让人说话交流,见太阳,经风雨,锻炼意志的学科一定是体育。”“体育集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途径。”通过不断实践,可以发现智障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正好验证了我们从文献中得到的启发。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邓芳、骆意、何爱在《智障儿童体育教学研究综述》中也指出,体育教学能帮助智障儿童矫正和补偿身体缺陷、增强自信心、调节情绪刺激大脑、促进智力发展,从而达到一定的康复作用;通过体育活动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起到康复治疗的作用。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王曦、梁艳等在《智障儿童体育游戏教学法及其编排原则简析》则主要研究采用体育游戏启发智障儿童心智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表现意识,使这些智障儿童从真正意义上融合到正常的生活学习中。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智障学生在情绪控制和活动能力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变。为了更好地分析、总结我校大课间活动對学生成长的帮助,特别是对学生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学校课题组编制了《康迪学校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调查表》《智力障碍学生集体意识及社会交往能力情况调查》《康迪学校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统计表》3份调查问卷,组织全体教师对大课间活动的效果填写问卷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显示,大课间活动对促进智障学生融入集体、与人交往沟通有明显效果。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