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关键词:中国 农村经济 社会结构 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受到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不断冲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都取得了较大腾飞,这也带动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优化调整,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民逐渐摆脱贫困,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但同时,农村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一方面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造成了农村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造成了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频发,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步伐。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各级政府与相关单位也在不断进行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以期为农村地区的稳步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呈现出了地区间的严重不平衡,这就导致我国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形态发展呈现出严重的差异性,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模式下的经济社会转型,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呈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农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从原本单一的集体经济转变为了以农民经济、集体经济和新经济模式三种模式并存的模式,其中农民经济目前仍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主要形式;其次,从传统的农耕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逐渐向农业-副业相结合的结构进行过渡,各种新农业形式的大量涌现,给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带来了多元化的发展,改变了落后的农耕模式,实现了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注入了全新活力。再次,农村经济社会结构逐渐向社区形式过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传统农耕为主导的集体经济逐渐向社区形式发展,带来了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产业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生产结构的转型
首先,主要劳动力的变化,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量的农村主要劳动力融入城市,造成农村地区从事生产活动的主要劳动力成为了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主的留守群体,且从事生产活动的主要劳动力的年龄逐渐增加,呈现中、老龄趋势。
其次,生产结构从农耕向多种生产经营模式过渡,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模式受到了较大冲击,加之大量农村人口的外出务工或经商,农村地区的生产结构已经由农耕逐渐向多元化的产业模式转型,养殖、加工等多种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了农村地区主要的经济来源。
再次,农业产业的GDP总值在我国整体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虽然农业产业仍旧是我国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但随着农村经济结构逐渐多元化的角度发展,加之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不断向前推进,造成了农村地区GDP份额的下降趋势。
(二)人口结构的转型
首先,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速不断减慢,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变了农村地区人口增长过速的情况,农村地区的文化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农村人民的认知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减缓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资源等压力,但人口结构整体仍呈上升趋势。
其次,农村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大量青壮年的外出务工,造成了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现象较为严重,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较城市更为严重;此外,由于部分农村家庭在生育方面对性别的偏好,造成农村地区人口性别失衡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口结构的均衡性。
再次,农村地区的家庭结构较以往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呈现出以村为单位的集体式联合家庭,一个村中的各个家庭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以集体式为主,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我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结构已经由集体模式逐渐向小型化过渡。但同时,由于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性的加强,也造成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非婚生儿童等社会问题的频发。
(三)社会阶级的变化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政治为主体的社会阶级分层逐渐消解,农村人民的地位不断提升,从传统的以政治划分阶级的模式逐渐向以职业和经济水平为标准的社会阶级划分模式过渡,出现了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性等不同阶级的划分,同时存在着贫富差距逐渐加大的现象。
其次,农民的社会角色更加复杂和多样,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农村的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农村既承担着农业耕作的农民身份,又承担着外出务工的农村工的身份,身兼农民与工人两层角色;另外,还有部分经商、搞个体养殖、加工等职业的农民,也承担着复杂的社会角色。
(四)流动机制的转型
首先,农村地区的开放程度增加,带来了农村人口流动的频繁。我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速,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鼓励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就带来了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型承包制经营的出现,农民工进城、乡镇企业建设等全方位的发展带来了农村地区人口的流动和交融,实现了那个农村地区的开放和自由程度的不断增加,给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和收入提高提供了广阔的机会。
其次,人口流动的方式更为多样,随着农村地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以村为单位的闭塞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改变,给农村人民带来了更为广泛的就业机会和方式,跨省、跨城市的人口迁移,大量农村工进入城市定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农民工返乡创业等现象,体现了农村地区的文明与发展程度的提高,也反映了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方式的多元化转型。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影响十分巨大,我国的农村阶层人数众多,要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未来也将不断向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罗光华.十三五视角下的农村經济结构性分析[J].农业经济, 2017(10):33-35.
[2]牛豆豆,宁凌.浅析农村治理模式社区化转型的内源性动力[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03):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