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周军 王凤岐
专家简介
周军,沈阳健康管理学会执行会长。
王凤岐,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养生比治病更重要。中医的养生之道,讲究天人合一,人要顺天行道。“天”就是大自然,“道”就是规律。也就是人要顺从大自然的规律行事养生。据传“上古之人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那我们现代人要怎么与天相“合”呢?
天地大人身,人身小天地
中医认为,天地大人身,人身小天地。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和自然天地是息息相通、休戚相关的,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不能离开天地而独立存在。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宇宙大道,能效法天地阴阳,遵循自然界气数的变化与规律,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胡乱作为与耗费,因此形体与精神协调的智者,都能尽享自然寿命,度过百年才离开人世。由此看来,循天人合一原则,才能明养生之道。
智者养生,必顺四时适寒暑
《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邪,指不正之气,僻邪不至,是说病邪不能侵袭。而病邪不能侵袭的关键又在于“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是长寿的法宝。
民间有句俗话:“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这句话就蕴含着“顺四时”最通俗的中医哲理。每到夏天,人们将空调开足马力,室内寒气彻骨,穿套装还略感寒凉,此时很容易患感冒、关节痛等。而冬天将暖气烧得很热,室内温度高到穿短裤背心,其实这不仅浪费能源,还违背自然规律。《黄帝内经》中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严寒的冬季,人体精气本应处于闭藏状态,如果外部温度太高,人体腠理反常张开,气血自然随之耗散。虽然此时看起来仍是“健康”的,但人体早已形成“表虚”之态,若是遇到稍低的温度环境,就会感冒。
顺应自然要从“和”字出发
《黄帝内经》中讲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实,就归结为一个“和”字。要做到天人合一,就要从“和”字出发,除了和谐自然外,还要心平气和,神形相和。
“病由心生”,其实,现代人生病大部分都源自于心,心理平衡占了健康因素的50%。生活学习压力,导致现代人总是处于烦躁不安、焦虑的心境之中。当我们的情绪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身体就会出现病态。无论是三高,还是癌症,绝大部分都是心理情绪的堆积。
此外,中医养生讲究有形和无形相结合,只有形与神俱,才是真正的效法阴阳、天人合一。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形神相离。比如吃饭,现在人吃饭要么看电视、玩手机,要么就谈天说地,虽然看似在吃饭,但我们的神思早已不在吃饭这件事儿上。周军最后表示,其实养生并不是一件难事儿,只要顺乎天道,真正的养生就开始了。
动态平衡是长寿的前提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四时养生连续不可分割
大家知道,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既各有其特点,又是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充分表现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连续性方面。
春天到来,气候温暖、草木萌发,蛰藏之生物又开始活动起来,整个自然界充满一片新生气象。到了夏季,气候炎热,一切植物长得十分茂盛,各种生物活动更加活跃,整个自然界显现出蓬蓬勃勃景象。秋天来了,气候开始凉爽,果实成熟,草木凋落,生物活动逐渐减少,整个自然界呈现一片清肃收敛景象。冬季一到,气候变得寒冷,植物枯萎,泉水冰冻,许多小生物都蛰藏而停止活动,整个大地好像封藏起来一样。似这春温而生,夏热而长,秋凉而收,冬寒而藏,虽然四季有各自的特点,但实质上却又是不可截然划分的整体。因为有了春温而生,才可能有夏热之长,秋凉之收,冬寒之藏。可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是有连续性的,每个季节总是在前一个季节的基础之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没有温热,也就无所谓寒冷,没有生长,也就无所谓收藏。
适应自然首要避免外邪
所谓适应自然,即是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古人根据四时六气,对养生康复提出“七防”,即“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長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冬天树叶落光,原来分散于枝叶上的营养开始收向根部,枝叶营养相对不足;春天营养又从根部走向枝叶;到了夏天,枝繁叶茂,而根部的营养相对冬季有所不足。人也是一样,春天气血由内向外走;夏天气血充盈,布于体表;冬季体内相对充盈,表面相对空虚。这就是夏天为何多患胃肠道疾病,而秋冬易患感冒的原因,除了细菌滋生外,夏天体内气血相对空虚,故易扰内,而秋冬体表之气不足固卫,所以容易感冒。因此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相对应的是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机体可通过气血的活动进行调节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