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花,陈思羽,王新革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职业技术学院,2.教务处,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广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力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助于“互联网+教育”逐步形成规模。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我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现代化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1]。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1.0时代,主要引入外部变量作为专用资源,重点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促进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发展。随着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即“三通两平台”)为重点任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自上而下的教育战线信息化培训有序展开,并逐步进入了2.0时代,其典型特征是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教学资源的转变,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服务转变;第二,教师能力的转变,教师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信息素养的转变;第三,发展动力的转变,从过去的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2]这三个转变升级过程凸显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性特征。以学校作为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最小实施单位,正是突出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性建设思路,其重点在于教与学的流程再造和师与生的关系重构。[3]
“共同体”一般指社会学家所界定的“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者团队”[4]。“学习共同体”概念由著名教育家博耶尔于1995年首次提出,后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本文采用其通俗定义: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料,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4]
借用德国教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高校就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5]师生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超越,又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需要。它对推动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转型,提高师生学习能力和增强“教”与“学”的实效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7]在高职院校,作为成人的教师与几近成人的学生,利用2.0时代的信息技术,对于共同的学习主题会有更多、更即时和更平等的沟通交流。凭借各自理解,通过个性化方式,实现彼此观点交换、思想碰撞及协作探究,可以达到氛围共融、知识共享和过程互动的共赢共生目标。
一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高职师生的客观要求。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8]。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虽短,但现有在校学生人数约占高等教育的45%[9],且步入蓬勃发展期。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客观要求从1.0时代“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转向“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从“应用融合发展”转向“创新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国家率先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要求高职师生加强终身学习,提升新时代信息化条件下“教”与“学”的实效,解决高职课堂教师“教”得“随意”与学生“学”得“随兴”问题[10],为我国高职师生未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是高职师生顺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内生要求。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师绝不满足于只做学生终身学习的指导者,而要率先垂范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11]。高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以激活教师“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思想意识,不断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切实增强自我驾驭课堂的底气和“教”好学生的能力,进而正向激发学生的潜在信息素养,引导学生重新回归新时代的“泛在课堂”、适应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学习新模式。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彼此平等、和谐互动,主题同步、资源共享,动态反馈、实效性强的新时代协作学习关系。
总体来说,构建高职师生学习共同体既是时代发展外在要求,又是高职师生内在需要。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国高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以师生信息素养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职教特色为根本,以完善机制为保障(见图1)。
切实提升我国高职师生的信息素养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在文化素养层面,重点需要延续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信息意识层面,尤其需要树立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在信息技能层面,特别需要掌握各种信息技能如检索文献、评估信息、挖掘数据、分析处理并做出决策等[12]。构建学习共同体,高职教师需要尽快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需要掌握学生自身的特点,利用信息化大资源,围绕明确的学习主题,顺畅且有效地带动学生共同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新时代的大学生都属于95后、甚至00后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他们普遍潜在信息素养较高,特别需要在获得教师尊重的前提下,被因势利导地加以挖掘和激发,并使其真正体验到达成学习目标后的胜利之喜悦,从而变以往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学生这种“身心回归”是新时代高职师生学习共同体得以有效运行的最难能可贵之处。
图1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国高职师生学习共同体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环境智能、学习资源泛在、终身学习常态。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氛围正在形成,而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最小单位就是学校,最直接的信息技术应用渠道就是“课堂教学”。[13]高职教育必须主动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通过转变“师”与“生”这对共生主体的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转换“教”与“学”这对共长变量的行动方法。[14]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分组等形式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沉浸一种氛围,并达成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目标任务,同时学生被点燃的创新思维之火花,也能给教师以深刻启示。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就会被这种教学新模式所吸引,从而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教师也能从中体会到“授人以渔”胜过“授人以鱼”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师生之间好似产生了巨大的磁场,彼此教学相长,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顺应新时代需要的高职师生学习共同体便油然而生。
信息化2.0时代,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领者及协作者[15]。在高职院校,师与生、教与学的共同目标多来自于企业的真实任务或仿真任务,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已由“教什么”变为“怎么教”,即如何结合职教特色,围绕“学习者”这个中心,有效借助于信息平台创设情境,使师生通过协作、共享,并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达成上述目标任务,切实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与示范作用。古语道“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共舟者赢”。各个阶段的学习过程本身并非坦途,而是“持久战”。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既有学生情感素养的高度要求,又有理论知识的厚度要求,还有专业技能的强度要求。高职教师岂能漠视自己学生“孤军奋战”,因此,迫切需要教师置身其中与学生“同舟共济”,实现高职教育中“教”与“学”的协作共赢。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借助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三通两平台”条件,搭建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通过平台系统分别为师生建立学习档案,做好师生成长记录,一方面用于教师的发展评价,另一方面用于学生的学习考核。[16]师生互动平台有助于实现师生共“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并对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把握,促进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且逐步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新要求,从而达到为“学”而教的目的;同时,师生互动平台有助于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自己的手机,从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和单元测试等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客观、即时和全面的过程性评价,学生自然会全身心积极地融入这种互动学习氛围中,做到在做中“学”,整体凸显“做学教合一”的高职教育特色。
由于高职教育涉及校内外实践、学与用对接和校企间合作等多个环节,在新时代信息技术支持下,通过互动平台引入国家学分银行不失为适宜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有效模式之一。通过“校内外”或“校企间”等多维度的学分互认可对学生开展规模化测评,据此实施有针对性的高职人才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持续提升和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为泛在智能环境下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稳固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总之,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依托互联网的学习活动日益广泛而有效地发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系统和支撑终身学习的环境正在全面而加速地形成。高职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自身对接产业、校企联合及服务区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在“教”这一行为发生的前、中、后都要进行不断学习、反复更新知识,强化自我信息素养的培养,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决定了高职学生在具备一定新时代信息素养之教师的尊重、感召、引领和培育下,身心逐步回归课堂,与教师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新时代的“大资源”,提升自己“开拓创新”的素养,以顺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全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