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忠明
在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生涯辅导与咨询也基本涵盖了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就业的全过程,不同阶段侧重点各有不同。生涯辅导的重要课题在于使当事人对变动不居的社会特性与需求,养成相应的观念和做法。面对环境之变,探索个人之应变,这一基本逻辑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给高校里从事职业生涯辅导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K同学系国内某知名985高校管理学硕士,通过校招入职某知名企业,已工作两年,考虑到家庭等因素产生了转换职业的想法,联系到笔者时这一考虑已持续了将近半年时间,希望给予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支持。结合事前的沟通以及必要的信息收集和整合,整个线下辅导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目标在于与K同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进一步澄清需要解决的问题,厘定基本流程,约定相关的注意事项。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基本澄清他的困惑,即职业转换所面临的跨领域选择可能性与可行性的问题,是否适合目标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工作技能,毕竟不似刚毕业那般,考虑的问题也相对较多。针对问题,我们商定了接下来的咨询工作的侧重点以及基本思路。
第二阶段,根据标准化的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测评报告显示K同学的霍兰德代码SEC型。这一职业兴趣与他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于是我们又进行了半结构化的交流,回顾了成长过程中一些关键的节点和关键事件进一步澄清,加深K同学对这一特征的认识,为后续分析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结合成就事件以及毕业以来的职场经验、认知,澄清工作能力中几个比较核心的要点,分析这些能力要素在当下职场工作中的角色与分量,对比想要转换的职业在一般统计学意义上的能力素质要求,初步判断K同学个人能力素质方面与目标职业可能存在的偏差。随后,通过价值观分类卡的方式,逐步筛选出当前状态下,他最重视的价值观,同样通过对于价值观本身的解释分析结合工作生活中的具体时间,分析论证为什么面前的价值观卡片留在了最后。最后,结合前三个阶段的分析,我们共同拟定了进行生涯人物访谈的基本提纲,通过外部访谈探索发现自身的特质与目标职业适配程度[1]。
第四阶段,主要通过分析反馈回来的访谈记录共同探讨深化对目标职业的认知,采用决策平衡单这一工具,分析评估两种选择倾向。从生涯人物访谈记录澄清K同学对目标职业的认知,结合已有的校园及职场经历,客观世界的探索与澄清进行得非常顺利,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相较以往的生涯辅导个案都有了很大提升。对于两种选择的分析,事实上我们采用了半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使用决策平衡单这一工具辅助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表1 决策平衡单的数据分析结果
从决策平衡单的数据来看,选择回到学校是个不错的选择,基于前几次咨询对相关问题的澄清,K同学对于这个测评结果还是基本认可的,他也回顾了之前几次交流中的相关问题,提到了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工作这段时间自身价值观的一些转变,内心的成长与转变,所以很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追求细微生活的美感与诗意。那些看似相对文艺的言谈,结合之前各个方面的探索,也就不那么虚无缥缈,更加贴近实际。
工作环境的关系,高校从事生涯辅导的老师,主要经验来自在校生的生涯教育相关工作,如上生涯规划课或针对毕业生进行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等。针对目前毕业生毕业后职业转换较之以往更为频繁的现状,作为生涯辅导的延伸,笔者也对在校期间进行过生涯辅导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也承接过不少毕业后再次进行职业转换的个案,总结分析起来,发现当下进行生涯辅导可能面临的挑战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生涯辅导的技术层面,生涯理论流派众多,相应的分析工具种类多样,无论个体自我层面的分析还是外部世界的评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比重很难把握与平衡,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的使用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根据个案相应调整,然而这个边界同样很难在实际应用中把握。通常在兴趣探索方面,我们会习惯性使用测评系统进行相对量化或行为化的分析,经由系统产生的数据或结果客观上的效度如何值得认真考量,事实上也有赖于生涯辅导老师的分析和解释。在上述个案中,笔者也尝试在K同学心态、情绪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场景下,使用量化分析工具时,分别进行几个轮次的评估,尽量使评估结果客观真实。当然,评估效果也取决于生涯辅导教师对生涯理论、评估工具的驾驭能力及经验累积。在使用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分析适配性问题时,对于艾钦指数的使用在理论界也存在一定的分歧,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迁,这类分析工具的运用也是作为生涯辅导者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其次,在生涯教育支持系统方面,高校内部从事生涯教育的教师数量众多,然而专业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兼职较多,专职教师相对稀缺,专业化的生涯辅导工作室建设或者体系化的生涯辅导团队建设存在诸多短板。生涯辅导尤其是涉及生涯咨询工作,专业督导乃至督导团队的指导对生涯辅导工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个案咨询的顺利推进,也有助于生涯辅导教师个人的快速成长。从上述典型个案的实践来看,笔者完成个案主要从工作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圈子中寻求支持,本案例的督导来自其他高校的教师,跨学校的交流能够带来更多的收获与成长,然而也在客观上反映了目前学校生涯辅导支持系统不够健全的短板所在。
最后,在客观环境层面,生涯之学乃应变之学,唯一的常态就是变化,应变能力或者回应客观需求的能力是生涯教育的内核。在高校中开展生涯教育,独特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辅导工作的快速展开,然而这一独特优势相对封闭性的特点也就成了劣势所在,在校学生群体的阅历有限,加之相对多元复杂的成长环境,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或者个人特质完善程度差异化相当明显。再来看生涯辅导必须关注的外部世界,无论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还是国内经济社会转型进程,技术革新带来了外部世界深层次的变化,波及到工作世界,表现为职业或者工作岗位的快速消亡、更新进化或者新生。这两种变化就要求在高校从事生涯辅导的
教师,必须以更为广阔的视角,不断更新认知层次,使生涯辅导能够有效回应时代的变革。纵然,外部世界变化迅速,行业、职业信息迭代频繁,作为生涯辅导辅导者需要不断提高应对乃至驾驭相关领域的职业世界相关信息的能力,这既是现实压力又是挑战。承接上述个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对笔者对K同学个人情况、所学专业以及从事行业职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事实上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信息需要搜集和整合,甚至就一些内容展开了类似于尽职调查式的深入挖掘[2]。
在本次个案咨询工作的各个环节,笔者向前辈和同事都有不同程度的交流请教,力图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也更为充分地认识到了当下开展辅导工作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分析上述个案结合以往生涯辅导经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心得:
首先,做到“脑中有理论,嘴里有技巧”,知易行难,要熟练掌握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模型,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学习后现代生涯理论,笔者发现后现代生涯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技巧有着在分析和解释咨询中面临中的问题时往往能够呈现新的思路和角度。在整个咨询过程中确实要始终保持“无我、放空、客观和价值中立”,努力做到以咨询者为中心。有时候在交流过程中,自我暴露的边界往往难以控制,容易出现以自身经验直接分享的倾向,因而生涯辅导者要始终保持对自我的觉察和监控,引导咨询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和澄清所面临的问题。
其次,生涯辅导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周边有效的辅导支持系统,寻求合适的督导甚至督导团队辅助生涯咨询个案的问题解决,除了相对专业的人力资源支持之外,专门的工作室或各类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沙龙都可能会给生涯辅导带来意想不到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倾听和跟随的艺术不容小觑,倾听有很多方式和手段,有意识地不断练习,往往能够使沟通交流效果事半功倍。必要的倾听技术和跟随艺术,能够使生涯辅导者更好地发挥现有辅导资源的功效,更加精准快速地获取所需支持。
最后,开展生涯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只有不断接触不同的群体,才能使自己的生涯辅导功力更加立体和深厚。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对于存在生涯困惑的人而言,清晰认识当下,平衡理想和现实非常重要。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之间的平衡往往是个动态的平衡。时代的变迁意味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面临的挑战在不断地变化,在行业不断细分、新业态不断出现的当下,生涯辅导者要赶得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尽量熟悉更多职业世界的相关信息,以提高生涯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