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新月
据《晋安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简报》通报(如表1),截至2020年3月23日,晋安区规上工业企业163家,已复工162家,复工率99.4%,达产82.3%;规上企业员工总人数20225人,返岗人数16015人,返岗率79.2%。由表1可见,晋安区企业总体复工率较高,特别是省市重点企业项目员工返岗率达到了98.6%,基本实现了复工复产任务。
表1 晋安区企业员工返岗情况
据调研统计分析,目前晋安区通过中国海峡人才网线上招聘员工的企业共有89家,用工需求总数为3811人(如图1 所示),50人以下的中小规模用工需求依然是晋安区企业用工需求的主要现状,占比为75.37%,而较大规模的用工需求仅集中在少数企业。
图1 不同用工需求的企业分布情况
1.岗位结构
就现有89家企业需求的3811个岗位来看,普通岗位需求占总数的24.40%,技术岗位占总数的57.47%,管理岗位占总数的18.13%(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晋安区企业用工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岗位上,没有技术要求的普通岗和具备一定层级的管理岗位在其中所占比重并不大。
图2 不同岗位用工需求情况
2.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方面,现有89家用工需求企业对用工年龄的要求集中在35~50岁,占74.02%;其次为50岁以上,占22.64%;对35岁以下,需求人数最少,仅占3.33%(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晋安区企业目前用工需求主要集中于35岁以上的中年甚至中老年阶段,也许是出于用工的稳定性或用工本身需具备的经验条件等考虑。
图3 不同用工年龄分布情况
3.学历结构
文化程度要求方面,现有89家用工需求企业对学历的要求集中在大专学历,占51.12%;其次为本科学历,占20.28%;对硕士学历及以上,需求人数最少,仅占0.45%(如图4所示)。就此来看,疫情期间网上招聘平台并不是高学历人才的主要招聘渠道。
图4 不同用工学历分布情况
(一)用工数据难以及时掌握,精准施策缺乏信息支撑。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基层主管部门目前还无法实现及时精准掌握当地企业用工以及求职人员相关信息,没有统一的用工信息平台,信息数据采集无法延伸到街道、社区,还没实现与企业实时信息共享,这种用工信息割裂的现状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趋势相背离。
(二)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较大,稳岗配套政策仍需完善。疫情防控期间发挥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效应,对维护就业稳定作用明显,但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和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的工作需要比较迫切,如何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作用,有效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加有力地推进企业稳岗需要有所突破。
(三)过度管控影响复工复产,双向推进问题亟待解决。不少企业反映部分员工受困于疫情严重地区如湖北等地难以返岗,个别小区、酒店仍然采取拒绝接收的极端做法,造成未返岗员工有所顾虑,影响了企业复工复产工作进度,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防止过度管控值得探讨。
(四)制度建设滞后业态发展,用工配套政策有待更新。疫情发生后,人工智能、远程办公、互联网+等行业发展较快,新兴业态员工需求明显增长,原来适合传统的用工方式、劳动关系的用工和社保制度需要调整,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各项用工配套制度。
(一)党建引领、依法防控,努力扎牢坚实的用工基础。在疫情防控期间,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组织广大党员带头坚守防“疫”一线,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凝聚共识、同舟共济,积极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受疫情影响,劳动关系矛盾逐步凸显。政府主管部门要及时指导企业灵活处理疫情防控期间的劳动用工问题、工资待遇问题,广大企业要切实保障疫情期间职工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合法权益,广大职工要体谅企业难处,坚持理性诉求,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共同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
(三)发挥职能、合理引导,加快建设统一的用工平台。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提高用工服务信息化水平,开发全省统一的用工服务平台,实现毕业生求职、企业招聘、企业间用工调剂等信息共享互通;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引导作用,鼓励推动各招聘渠道在信息建设方面,做到标准共商、内容共享、平台共建,将被割裂的各个平台数据资源重新串联起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四)深入基层、靠前服务,逐步完善适宜的用工政策。要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影响的政策研究,密切跟踪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兑现情况,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帮助企业解决眼前危机和长远发展。继续加强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大力推进农民工“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组织农民工尽快返岗复工。同时,要尽快打通健康信息互认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台新业态劳动用工管理政策,维护新业态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促进新业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