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引领下的小学数学实验“课程群”建设

2020-07-04 18:19武建军
关键词:教学范式课程群教学资源

摘要:小学数学实验是指,让小学生借助一定的器材或技术手段,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理解)数学、用(解释)数学或做(建构)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对此,墟沟小学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索:根据小学数学实验的基本内涵拟定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群”的内涵、内容并展开基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范式建构、评价工具设计的教学实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验 课程群 教学资源 教学范式 评价工具

小学数学实验是指,让小学生借助一定的器材或技术手段,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理解)数学、用(解释)数学或做(建构)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对此,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索。

一、小学数学实验的基本内涵

“数学化的操作”是关键词,具有以下特征:(1)指向数学思维参与下的实践操作活动;(2)借助一定的器材,具有一定的活动场域;(3)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数学实验在小学阶段的学段特征表现为:(1)侧重于“试”,即培养学生的意识、兴趣、操作能力是重点;(2)主要是对数学计算方法、公式、基本规律、结论等通过操作活动进行验证和探索;(3)着力于实验情境的创设、操作工具的使用、数学思维与语言的表达、数据收集的过程等,不一定需要严格、规范的实验报告。

二、小学数学实验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实验最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实验的学习方式,尝试学习途径的改变和创新,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注重尝试与操作并举,促进数学学习内容的可视化,在“再实验”“再创造”中体会学习方法,完善数学知识结构。

按照年龄特征以及学段内容,我们将小学数学实验划分为三个层次,并细化了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次(一、二年级),“尝试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尝试“做”的意识,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让“做一做”“试一试”成为一种学习习惯,做中学,做中说,培养数学表达能力。第二层次(三、四年級),“试探实验”。教学目标:建立“做”与“思”相融合的实验模式,促进行为技能和智力技能的相互转化,建立初步的求证意识,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层次(五、六年级),“想象实验”。教学目标:培养探究意识和想象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开发数学学习潜能,激发创造力。

从“尝试”到“试探”再到“想象”,不仅有内容上的递进,还体现了心理学中螺旋上升的动力因素:“尝试”是儿童学习的天性使然,是在游戏中学习的一种延续,也是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关键事件;“试探”是动作和思维的融合,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儿童的数学思维生长,其中既有“尝试”的成分,也有“探究”的性质,是儿童学习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想象”由直观性和现实性向抽象性和虚构性发展,具有更广阔的学习心理空间。“尝试”“试探”“想象”反映了儿童的学习心理需求,构成了小学数学实验的动力系统,能有效促进儿童数学学习心理的丰富和发展。

三、小学数学实验的“课程群”建设

(一)“课程群”的内涵

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课程开发思路——“课程群”建设。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同属一个能力培养范畴的同类课程作为一个群组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原有的归属性,从学生培养目标的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践。“课程群”的组建过程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过程。

我们参考高校“课程群”建设的范例,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含实验手册)为样本,以“数学实验”为主题,以“数学化的操作”为目标,以“学段内容以及认知心理发展”为逻辑主线,将“做”“学”“思”“悟”融为一体,尝试构建小学数学实验“课程群”。

(二)各个层次“课程群”的内容

1.“尝试实验”“课程群”。

具体内容见表1。这一层次“课程群”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做”与“学”的结合,重点关注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动手做”,让学生在“分一分”“比一比”“摆一摆”等实际操作活动中发展说理和概括能力,包括《分一分》《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认识平均分》等课题;第二部分是“做”与“思”的结合,重点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操作与体验,通过操作感受图形的变化,认识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包括《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有趣的七巧板》《角的初步认识》等课题;第三部分是“做”与“用”的结合,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包括《我们身体的“尺”》《测定方向》等课题。

2。这一层次“课程群”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关键词是“试”,包含“试想”“试做”“试验”,体现了小学数学实验学习的形态特征,“试”既有“做”的意识,也有“学”的动力,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拼一拼》《设计图案》《等分图形》《摆一摆》《拉一拉》等课题;第二部分的关键词是“探”,是指小学数学实验学习中方法或路径的选择,包括《巧算乘法》《框数游戏》《滴水实验》《摸球游戏》等课题。“试”和“探”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主题,而是有所侧重、相互联系的共同体。

3.“想象实验”“课程群”。

具体内容见下页表3。这一层次“课程群”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变化与想象”,包括《分彩条》《围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形的面积变化规律》《图形的缩放》等课题,将观察、比较、操作、想象、求证等活动,贯穿在实验过程之中,让学生获取思维发展的动态平衡;第二部分“创造与想象”,包括《美丽的图案》《奇妙的图形》《五角星中的奥秘》《设计图案》等课题,通过画、涂、围等具体的操作活动,在主题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和创造,将直观、具体、想象、创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第三部分“发现与想象”,包括《花边的长度》《谁的反应快》《有趣的杠杆》《包装箱的秘密》等课题,通过计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手指游戏、设计平衡、制作立体图形等操作活动,比较实验前后的变化,寻找因果联系,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上三个层次的“课程群”,共计29个课题,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涵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内容;各课内容紧密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指向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目标。为小学数学实验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基础,也拓展了儿童数学学习的路径。

(三)“课程群”的教学实施

1.开发教学资源。

按照“课程群”的内容,我们建立了实验教学规程,自主设计了实验教学备课模板,改进了实验教学的物理空间,开发了系列教学工具包。除了课堂教学中资源方面的准备外,还包含与之相应的学习素材的管理,有课前的延伸(调查研究、学习材料收集、生活现象的观察记录等)与课后的拓展(延伸阅读、实验反思、作品收集等)。

例如,《我们身体的“尺”》一课的资源开发:首先,寻找生活中的身体“尺”,将发现用图像记录下来,用文字描述出来;其次,应用身体“尺”在校园中进行测量活动,用视频记录下身体“尺”的测量过程;第三,制作课件,正确、完整地呈现身体“尺”的测量和评估过程,采用同频传输的方式,比较课堂操作与课前示范的异同;第四,充分认识身体“尺”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延伸阅读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资料。

2.建构教学范式。

我们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从数学实验的视角和儿童认知特点出发,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以“做”为主题,以探索和思考为路径,将“课程群”的内容分为“动手操作型”和“实验探索型”。

“动手操作型”内容的一般教学步骤为:明确问题—操作思考—建立模型—反馈应用。其中,操作是外因向内因转化的关键,是认知结网的纽带,通过操作经验的积累和素材的数学化理解,构建个人经验系统。

例如,《拼一拼》一课的教学设计。(1)明确问题:拼长方形和正方形。(2)动手操作:①在方格纸上剪下5种不同的几何图形;②用这5种几何图形拼出指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3)建立模型:①说明5种不同的几何图形怎样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②交流不同的拼法。(4)反馈应用:①探索5种不同的几何图形还可以拼出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②每次从剪出的“四方块”(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不同图形)中任意选择一个,两人轮流把自己选择的“四方块”放在指定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中,看谁能在正方形或長方形中放下最后一个“四方块”。

“实验探索型”内容的一般教学步骤为:提出问题—动手实验—验证结果—拓展运用。以情境的方式,将知识与身体、知识与自我、知识与经验、知识与行动等关系维度融合,促进知识的转化及其动态的生成,构建个人经验系统。

3.设计评价工具。

我们还设计了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观察量表,从“场域设计”“实验常规”“实验活动”“教师行为”4个维度,确立了43个相应的评价因子,以实证数据、行为描述、活动方式等形式进行记录,每一个课例生成一份课堂观察分析报告。由此保证“课程群”建设的实效,提升数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本文系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小学数学实验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研究”(编号:C/2018/09/1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武建军.数学实验:小学生实践操作与数学思维的视界融合[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5(1).

猜你喜欢
教学范式课程群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