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遭受挫折是职业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常见的现象,分析他们遭受挫折的客、主观因素及心理与行为反应,对于指导他们在面临挫折时,正确调动自身的适应机制,树立积极健康心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心理;调适
挫折,是指动机受阻、目的難以达到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从定义可以看出,挫折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的涵义:挫折情境、挫折反应、挫折认知。三方面涵义中对挫折认知和评价是最重要的。对于同样的挫折情境,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评价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体验。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原因分析
造成职业院校大学生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可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客观原因,如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需求中的定位是否准确,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住宿条件、饮食条件等任何方面的不理想、不利于或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都可能使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产生挫折。
主观原因,如职业院校大部分为专科,学历层次上容易产生自卑感。此外身高、容貌、经济状况、能力、疾病以及某些生理缺陷都可能。在影响挫折的各种因素中,以个人的抱负水平、挫折承受力、个性特征最为重要。从个性来看,乐观的态度、豁达的性格,对承受挫折有积极意义。
二、挫折后心理与行为反应
职业院校大学生遇到挫折后引起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挫折如不超过个体的承受力,则是一种磨炼。反之,则可引起适应不良,情绪紊乱,发生疾病或行为的偏离。常见的挫折后反应有如下几种:
(一)焦虑
焦虑是常见的心理反应之一。焦虑不是真的遇到危险,而是担心可能遇到某种危险而紧张、惶惶不安的情绪状态。如烦躁不安、判断力降低、缺乏耐心、怨天尤人、无所事事等。
(二)攻击
攻击有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种形式。直接攻击就是在受到挫折后,愤怒的情绪直接指向造成挫折的人或物,表现为对人讥讽、谩骂或拳脚相加及损害物体等形式。转向攻击不是直接攻击造成挫折的一方,而是将其他人或物作为发泄的对象。
(三)冷漠
冷漠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随之产生一种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这是一种比反击更为复杂的挫折反应,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事人对引起挫折的对象无法或无力进行攻击,或强行采取攻击反而会遭受更大的挫折;同时当事者又找不到适当的替代物来发泄自己挫折后的愤怒情绪。
(四)退化
退化是指个体在受到挫折的时候,用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来应对挫折情况,即返回到儿童不成熟的行为模式,叫做退行,又叫退化。
(五)幻想
幻想是指个体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景来应付挫折,借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并在此虚幻情境中寻找满足。幻想偶尔为之,并非失常。但是,一旦形成了幻想来对付现实中的挫折,希求从幻想中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的习惯,将是十分危险的,并可能形成病态的行为反应。
(六)固着
固着是指个体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所遭受的挫折,而使心理发展产生了停顿。而与固着相关的,是偏执性的固着行为,指个体反复做某种无效的动作。当挫折过于强烈、持久,大大超过了个体心理的承受能力,不仅会严重地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还可能导致自杀。
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挫折的调适
职业院校大学生在面临挫折时,常常会调动自身的适应机制,包括心理的防御机制和调节机制。
(一)心理防御机制
人在遭受挫折后,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影响人的正常行为和活动能力。心理防御机制力图减少焦虑情绪,维持心理平衡,是个体自我保护的心理机能,具有某种自发性。
(二)调节机制
一般来说,挫折本身的强度越大,挫折反应也就越明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挫折情境,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认知心理学认为,真正影响大学生挫折的因素不是那些挫折、应激、冲突本身,而是当事人对于挫折的看法和评价,以及用来应付挫折的方法。具体措施是:
1.正确看待,分析原因,完善自我
将由于挫折所产生的愤懑、仇恨和敌意、自责或悔恨等消极情绪,进行积极地调节,使自己较快地从挫折情绪中走出来,是处理挫折、尤其是对个体本身的缺憾来进行克服纠正,才是处理挫折的根本方法。
2.适时调整,树立自信,提高应对调节力
面对挫折,能明智地运用挫折调节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树立自信心,正确面对,提高应对挫折的调节力。挫折调节力强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品质,是个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不仅表现于对待挫折,而且更广泛地表现于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的协调与圆满。
3.心理咨询
一旦有了难以克服的挫折感受,或持久的情绪失调,而自己又无法摆脱时,就有必要寻求心理咨询,在专家的帮助下尽快地消除心理上的痛苦。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职业院校大学生挫折心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应对能力,有利于引导职业院校大学生正确面对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复杂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其身心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心理健康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
[2]韩如芳.《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研究》[M].2001.04.
[3]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自我效能感的关系》[M].2006.02.
作者简介:
杨灵芝(1981年—),女,汉族,学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