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 逐梦想

2020-07-04 18:50孟亦萍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5期
关键词:江苏省素养语文

孟亦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教育管理拔尖人才,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在全国“创新杯”教学大赛、江苏省“和谐杯”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在第十三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获特等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项目研究获2018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语文建设》《江苏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

我是1990年7月从江苏省武进师范学校走出来的中师生,毕业时被分配到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刚走上讲台的我,完全是凭着一腔激情做教师,用当时流行的一首歌来形容,叫“跟着感觉走”。1998年夏天,奚亚英校长成为学校新任校长。记得当时奚校长找我谈话,问我希望她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希望您能走进我的课堂听课!”奚校长笑着点点头:“好,我会的。小孟老师你要记住,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会上课,还要会做研究,会写论文啊!”奚校长走进了我的课堂,还送给我几份报刊,鼓励我认真读一读,先从向报刊投稿开始。我如获至宝,认真研读上面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开始了第一次的“论文”写作。当我的文章刊登出来的时候,那份深藏已久的教育热情被再次点燃了。

为了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动车组”项目,请来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和本地区的教育教学专家组成导师团队;一名青年教师配备两名导师,一起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并进行论证;定期邀请导师来校听课,指导青年教师做教学研究。我也有幸搭上了这列“动车”。在导师的帮助下,我驶上专业发展快车道,成就了教育生涯的N个“第一次”:2000年,第一次参加区级作文、思品教学评优课,均获一等奖;2001年,第一次获得“武进区语文骨干教师”五级梯队学科荣誉;2002年,第一次走上管理岗位,成为学校中层干部;2004年,第一次获得“武进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5年,第一次参加省级课堂教学评比,获江苏省第二届“和谐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06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教学比赛,获“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08年,成为本校第一个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2009年,第一次承担省级公开课,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执教展示课……

看似取得了一些荣誉和成绩,但是,当我一个人静下心来的时候,耳畔时常会响起我的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的那番话:“孟老师,你的语文教学的主张是什么?你的研究方向在哪里?要想成为名师,要好好思考这些问题啊!”是啊,我的研究方向在哪里?我能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做些什么?2001年课程改革开始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的核心概念,标志着语文教学从“双基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我何不从这个角度切入,去寻找孩子们通向语文学习殿堂的钥匙呢?

于是从2008年开始,在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陆志平先生和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戴晓娥副院长的引领下,我和身边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学语文教师组成研究团队,一头扎进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单元教学,让我找到了通向语文教育美好未来的大道。十余年来,我的探索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从一篇一篇教到单元整体教

一开始,我们几个来自常州不同学校的语文教师经常聚在一起,共同研究一个单元的内容该如何整合,如何设计单元预习单,如何展开单元整体教学。最初我只是把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融在一起,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2009年11月,我们团队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组课文(包括叙事散文《姥姥的剪纸》、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抒情散文《安塞腰鼓》),组织了第一次的常州市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展示活动,来自不同学校的4位教师分别展示第一到第四课时的教学,我负责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这次展示活动得到了陆志平副会长的全程指导,他说:“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代替双基训练,成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话语,指向了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单元整体教学则是非常有益的实践。它没有逐篇逐段逐句逐词地讲读分析,而是从整体着眼,通过感知、欣赏、拓展等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理解、把握课文,体认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乐舞蕴藏着、传递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体会三篇课文的作者丰富的语言表现力所产生的回味无穷、令人神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进而激发学生去保护、发掘、表现、传播地方民族文化的热情。4个课时的整体设计完成了以往8个课时的包括生字生词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任务,学生还学得更加有趣、有味、有神。”陸会长的肯定和鼓励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研究实践的方向,后来,这组课例的设计与思考全文发表在2010年5月的《新语文学习》。

从课内阅读教学到课外阅读课程的整体架构

2010年7月,我调入周家巷小学任副校长。面对流动儿童占比超过九成的学生群体,如何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我想到了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梅子涵先生说的:“我们这些人,也是点灯人。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竟然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于是,我以课外阅读为抓手,致力为流动儿童一生的聪慧与高尚奠基。我尝试构建开放式阅读空间,多渠道提供广阔的语言实践平台,走开放型“大阅读”教育之路。学校图书室变大了,年级“七彩书吧”变美了,班级小书柜变满了,连校园的每一种树木都配上了古诗名言,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课外阅读课程化成为一种自然选择,它使学生阅读在时间、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制度保障,明显提高了阅读的成效。2011年4月,我主持申报了省级课题“以《七彩语文》为主要载体架构课外阅读课程的实践研究”,引导全校语文教师开发整合课外阅读资源,积极探索课内实施大量阅读的基本途径,从而在语文课程中实现课外阅读,创造适合学生的语文课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谋划博大圆融的文化背景。此项课题的持续推进,为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从书本阅读到数字化阅读

数字化学习浪潮的席卷而来,对校园阅读提出了新的挑战。我认为儿童的语文学习要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融合,必须开展数字化阅读。于是,从2013年起,我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由陆志平副会长和戴晓娥副院长主持的江苏省规划办重点资助课题“数字化环境中语文教学范式的实践与研究”,关注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问题,探索激发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交互式平台、数字资源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分享、交流展示,在探究过程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媒介的形式,形成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阅读教学新样式。2014年3月25日,该课题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陆志平、叶水涛,常州市教育局原局长丁伟明,以及一百多位教師参加。活动中,我做了数字化阅读教学研究成果汇报。叶水涛副会长对我们的实践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仅是学科的改革,更是一种‘大语文意义的建构,其实也是对现代语文学科的统整。它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变得那样鲜活、多样。”《语文世界》刊登了我们研究成果的一组文章。2017年,我作为项目组核心成员参与的“数字化环境中语文教学范式的实践与研究”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该项目再获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单元整体教学到基于学科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2017年6月,我调入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来到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在校长庄惠芬的智慧引领下,“星河”就像一个可以创造无数生命奇迹的创想城堡,给我提供了持续研究单元整体教学的广阔天地。2017年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投入使用,我有幸加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女士、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江苏省教学学会副会长陆志平等国家课标组专家引领的“新教学”项目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之后,“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进入大家的视野,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成为热点。我领着我们学校的语文团队,在专家带领下,尝试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聚焦“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试图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的样本和新的模型。我们努力实现三大转变:第一,从语文知识点的线性排列、分点训练以及单篇课文的教学走向大单元整体教学;第二,扬弃知识取向、教师讲授和操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走向在真实的语文生活中学习、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深度学习;第三,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工具、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作为小学语文“新教学”研究唯一的基地学校,我们从2017年9月至现在,从一年级到在所有年级铺开,持续进行了3年多的基于语文学科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研究。我们的研究团队完成了一到四年级的《新课程资源系列———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学与教指南》的编写,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9年4月,首届中国基础教育“新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小学语文专场)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女士、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杨九俊、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专家王云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等专家组成员,以及全国各地的600多位教师参加活动。除了专家的讲座,我们学校的两位教师执教公开课,我和几位研究团队成员分别解读了统编教材学生用书《学习指南》的设计与实践,分享了几组教材大单元的设计与实践经验。语文大单元教学研究影响越来越广泛,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先后有几十所学校成为实验学校和联盟学校,加入这项研究与实践。

团队在发展,研究在深入,这一切又推动着我迈开个人又一轮专业发展的脚步。2018年,已年过不惑的我站在了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的赛场上。从初赛到总决赛,整个过程犹如十月怀胎般漫长与煎熬,最终我获得特等奖。回想这段历程,感受颇多。其实在最初,庄惠芬校长问我是否去参赛的那一刻,我有过犹豫:我已经拿过省赛、全国赛的奖项了,还有必要再上赛场吗?万一失败了怎么面对?是庄校的鼓励,让我重新扬起追逐梦想的风帆,我这个不算年轻的“青年教师”又一次站在了省级赛课的最高领奖台;是“星河”每个伙伴的支持和陪伴,给予我奋力前行的勇气;是师长挚友的关怀和帮助,为我注入生命拔节的力量!现在想来,我参加“杏坛杯”的意义不在于这是一次比赛,也不在于拿了什么奖项,而在于可以在全省的舞台上展示我们团队多年来语文教学变革、课堂转型的研究成果,在于可以认识和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更在于可以用自身的经历告诉年轻教师,要努力追求作为一名教师的真正快乐和价值,那就是寻找教学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不断超越自我。这一年,我到江苏句容以及广东东莞、内蒙古敖汉旗、云南昆明等地送课,展示课堂实践案例;在常州名师大课堂、武进名师大讲堂上课、做讲座,为来自全国各地跟岗学习的校长团、骨干教师做培训,传播我们的大单元教学研究与实践经验。我相信,每一次历练都是自我梳理、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机会。2019年,我的研究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基础教育课程》《语文建设》和省级期刊《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学研究》发表。

成长是修炼,也是沉淀。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很庆幸,一路走来,能遇见奚亚英、庄惠芬这样的好校长,她们用高尚的人格影响我,时时刻刻鞭策我、提醒我,让我明白教育生涯就是一场人生修炼,不能懈怠。

成长是阶梯,也是追求。梭罗说:“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我很幸福,一路走来,能遇见陆志平、倪文锦、孟晓东、戴晓娥等好导师,他们用精深的专业素养启发我,不断给我鼓励,让我懂得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也是精神生长的过程,需要用心对待。

猜你喜欢
江苏省素养语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吃火锅的发现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我的语文书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送作品选登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