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菊 罗清海 邹祝英 张红艳
摘 要:文章简述了我国近30年来学科竞赛发展概况,分析了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促进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锻炼实践技能,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学风建设等,探讨了适应学科竞赛需要的教学改革:注重教学的问题导向和情趣性,注重关联和融通思维,注重“三全育人”,鼓励质疑和突破等。学科竞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意义深远。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9-0034-04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 and analyzes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promo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optimizing knowledge structure, training practical skills, cultivating team spiri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yle of study, etc.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eaching reform to meet the needs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focus on the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interest of teaching, relevance and integration of thinking, and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thus encouraging questioning and breakthroughs. Discipline competition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subject competition; innovative talents; teaching reform
錢学森先生晚年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时代担当。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因材施教,不拘一格育人、用人,是高校内涵建设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学科竞赛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以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学科竞赛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合贯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及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学科竞赛反馈到教研教改,以推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意识,促进学风改善。学科竞赛对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功能,使之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特别是“挑战杯”科技作品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综合性学科竞赛,以及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临床技能等专业性的学科竞赛,更成为打造学校、学科品牌,彰显办学特色,培养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载体[1]。分析学科竞赛对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促进作用,对增强教育教学改革的针对性,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学科竞赛发展概况
198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举办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科竞赛争相开展。
鉴于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突出作用,国家高度重视学科竞赛的发展。2007年,国家颁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意见中指出要“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大学生竞赛经历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思维能力实战化训练和培育劳动精神的有效途径,也为新时代大学生展示创新能力和成果搭建了重要舞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2019年2月22日在杭州公布了(2014-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及2018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共12个榜单。这次排行榜是继2017年12月14日、2018年2月2日以来第三次发布高校学科竞赛榜单,列入排行榜的竞赛项目从原来的“18+1”项增加为“30+4”项(具体竞赛名单请见表1)[2]。学科竞赛排行榜的发布,各高校可以明白自身在学科竞赛、学生创新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水平或相对地位,为各高校发挥自身学科、资源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提供了参考数据,也为各高校分析学科竞赛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提供了参考数据,对推动学科竞赛具有积极意义。
除教育部资助的全国性竞赛外,各地区、高校、行业还开展了组织、资助、主题、内容、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一些国内的赛事还直接对接国际性学科竞赛,基本形成了面向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全面覆盖的学科竞赛体系。学会组织主办的赛事一般全国范围内学科性赛事,有些与国际性赛事接轨,如数学建模大赛等;而一些行业协会主办、企业组织的赛事一般为全国范围内行业、专业性赛事,是学校育人与社会用人之间重要衔接、交流平台,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学金、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等。
二、学科竞赛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人才的发展在于教育,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学科竞赛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促进创新思维
创新型是大多数学科竞赛最主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教科书原理的简单再现或演示性作品,往往难以在各层级的赛事中脱颖而出,因此,需要创造性应用理论知识探索解决工程、社会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将创新思维贯穿于作品设计、问题解决和竞赛展示的全过程,创新意识和内驱力得到充分培养。
(二)优化知识结构
学科竞赛的过程往往是知识和技能结构优化的过程,与课程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研讨和习题解答往往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若干知识点,其目的在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而学科竞赛往往是针对某个实际性社会问题的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路径,并提交实际性的竞赛作品,需要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工程实际相结合,需要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需要针对性地拓展学习课程教学内容以外的知识和技能。
(三)锻炼实践技能
学科竞赛的基础要求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联系实际的运用,并体现在选题、分析和设计、操作等各环节中;以相关设计(方案、程序) 或作品报告、论文、实物(模型、产品)等作为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如工程类专业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都要求参赛者提交相应的作品设计(方案)和实物(模型)。近年来,工程类专业学科竞赛作品实用化趋势越来越突出,不少参赛成果都在竞赛现场与企业签约进入产品化阶段[3]。
(四)培养团队精神
科技类、工程类、创业类学科竞赛一般是团队赛,参赛学生之间、学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协作互动成为必然,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能力等。团队组建和对竞赛成果的追求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团体意识,善始善终的参赛过程也是对学生执着、自信、专注、谦让等心理素质锻炼,团队成员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取长补短、协作努力,处理好学科竞赛与课程学习、个人努力与团体成绩之间的关系,是竞赛胜出的前提条件。
(五)促进学风建设
学科竞赛是课程学习的综合与拓展,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竞赛目标的追求内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教师点拨、自主探索和交流互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参赛、交流经历可有效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随着学生参与数和获奖人数的增多,竞赛氛围和示范效应的增强,可带动整体学风的改善。学科竞赛也可促进教学的改革,结合参赛的需要,课程设置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改革等方面必然更具有针对性,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长的作用[4]。
三、适应学科竞赛的教学探讨
适应学科竞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学上应注重相应的探索与改革。
(一)注重教学的问题导向
传统的教学组织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次序、教学内容严格依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基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是针对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素质要求的共性要求,而学科竞赛则在知识、技能要求上可能存在特殊要求,既可能有学习时间的超前性,也可能有学习内容的拓展性,尤其注重针对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适应学科竞赛的需要,教学上在兼顾基于大纲的教学组织的系统性、时序性的前提下,对学科竞赛团队小组,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应讲究问题导向,基于课题的需要,有針对性组织教学和拓展训练。
(二)注重教学的情趣性
兴趣是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的内在动力,更可能是触类旁通、创新思维的灵感源泉。教学的情趣性因课程和教学内容而异,更取决于教师的学识修养、性格品行、身心状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精心组织每一堂课程,着力提高教学的情趣性,提高教学成效。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工程类课程往往难以在课堂气氛上出现踊跃抢答、激烈辩论的局面,也应该在教学情趣性方面积极探索。加强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社会生活的关联分析,提高教学的情景性;探讨基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教育,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启迪性。
(三)注重教学的系统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持续系统的。一方面通过政策激励、组织宣传培养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创新文化,形成师生互动、科教融合、百花齐放的学术研讨氛围,拓展学科竞赛课题、创意来源,深化学科竞赛于教师科研、课程教学的交融性,提高学科竞赛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度,让学科竞赛成果更加接地气。另一方面,针对学科竞赛的教学要注重系统性、融合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几堂专家讲座、一两门选修课程就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应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将创新教学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基础课程中有创新思维的引导,专业课程中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点拨,课外活动中有创新实践的训练,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能力的厚积薄发。
(四)注重知识的综合性
创新实践和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创意、实践与环境对创新的支撑作用必不可少,而实践驱动、跨界融合、思维贯通训练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要素。古今中外的学术、工程大家往往在本专业之外保持广泛的兴趣,甚至在专业之外的某些领域也有超出一般人的“专业”修养和造诣,大师们在学科融合、专业交叉、思维贯通方面的卓越表现往往是他们见地独到、成就非凡的重要内因。真正的创新就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开拓者群体中,不少学者、专家为了国家需要,一生几次改变自己的专业或研究方向,做出了卓越贡献,并成为激励后辈的崇高榜样。提倡跨学科和通识教育,注重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的关联、融通思维,以此来培养具有非凡创新思维、创新意愿和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
(五)鼓励质疑与突破
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促进了科学技术以指数规律发展和传播。一方面,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但教学的教材内容体系难以避免存在滞后,科技新突破、新成就难以同步进入教材。另一方面,“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前人基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基础取得的领先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结论和技术成就必然需要与时俱进的修正和提高。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索,超越前人,突破书本,在继承、扬弃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形成新思想、新方法、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
四、结束语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五大功能。对于大学而言,五项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人才培养是核心,后四者应该围绕前者开展,前者要通过后四者来实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高校的担当和使命。
通过学科竞赛,不仅在于优化知识结构、锻炼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外显提升,更在于促进创新思维、培养团队精神等方面内涵提升。外显提升直接表现为成绩优秀,学风改善,内涵提升将表现为持续的创新内驱力和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努力。一代学子创新创造能力的内涵提升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影响将是持续而深远的。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学科竞赛成为各高校展示发展特色、学科实力和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载体。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和定位,整合学科、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教學改革,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方面引领、示范、孵化效应,不拘一格培育直面使命、勇于创新,有信念、能担当,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清海,邹祝英,胡艳,等.学科竞赛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促进作用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7(4):143-145.
[2]人民网.2018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重磅发布[EB/OL].2019.2.24,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224/c1053-30898906.html.
[3]刘广君.基于学科竞赛的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5(11):1-3+5.
[4]顾涵,钱斌,张惠国,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
(08):213-21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