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0-07-04 02:36宋国华倪聪聪
高教学刊 2020年19期

宋国华 倪聪聪

摘  要:构建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是当前国内并无太多国际组织学位授权点的情况下,在研究生层面培养国家紧缺人才的可行选择。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该遵循重视完整性、突出前沿性、明确层次性、强调个性化的基本原则。作为国内较早在研究生层面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探索的高校,四川外国语大学搭建的目标“全面协调”、内容“有的放矢”、运行“双层互动”、评价“多元一体”的国际组织专门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国际组织人才;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实践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9-0016-04

Abstract: It is a feasible choice to produce the country's talents in short supply at the postgraduate level under the circumstance where there are not many degree authorization center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While constructing the specialized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t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integrity, highlighting the frontier, clarifying the hierarchy and emphasizing the individuality. As one of the first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t the postgraduate level,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as set up a specialized curriculum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ith the goals of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targeted content", "double-layer interaction" and "multi-integration", and it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alent; postgraduate specialized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case study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国际组织适用人才培养,多渠道提升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我国积极参与重塑世界秩序,完善全球治理机制的重要支撑。教育必然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1]因此,中国高校理应在本科、研究生等人才培养的各个层次,同时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方能有效满足当前国家对于国际组织人才的迫切需求,从而最大化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外交战略。构建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则是当前国内并无太多专门的国际组织学位授权点的情况下,在研究生层面培养国家紧缺人才的可行选择。

一、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

中国高校培养的“国际组织人才”,就其内涵来说主要是指通过国际组织聘任或任命的方式为本组织利益行事,同时受国际组织监督、管辖和保护的一般工作人员。目前,国内高校探索培养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研究生人才,主要有三种实践模式。第一种是“学位授权点模式”,即高校审时度势选择合适的现有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自主增列专门的国际组织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第二种是“教改实验项目模式”,即高校针对国际组织类型的特殊人才培养,统筹全校资源设立跨学科的综合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第三种是“专业方向模式”,即高校在现有研究生培养专业基础之上,加设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向,打造符合国际组织需求的特定复合型专业人才。

就学位授权点实践模式而言,截至2019年只有北京大学在2018年自主设立了国内唯一的“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二级学科硕士点。[2]更多学校采取的是更加灵活方便的教改实验项目模式,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但如若在较大范围、以较大规模开展国际组织高层次储备人才培养,在现有相关专业加设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向,是更加可行和有效的选择。因此,构建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模块,并将之补充到现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就成为当前国内研究生层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对于学科基础课程,“专门课程”更多地从社会需求出发,从学科群、学习领域的视角来设置科目,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指向性。[3]它比非专门课程的系统性更强,更能使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产生对某一领域的感觉与悟性。据此而言,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就是高等学校为培养学生某一领域的专门能力,特意设立的一种不同于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着眼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形态,是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基于一定领域的核心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的课程载体,有助于促进学生特定领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就是人才培养单位依据国际组织目标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增设覆盖学生家国情怀、语言能力、业务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专门课程体系。其主要逻辑在于:通过在通识课程、语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人才培养全部课程板块,设置涵盖国际组织岗位基本能力需求的连续性专门课程,系统性培养学生对于国际组织岗位的“胜任素质”[4]。对于涉及到的普通研究生学位授权专业而言,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专门课程体系,既是其进行研究生特色培养和个性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对接国家战略培养国家紧缺人才的可行途径。

二、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国际组织岗位多样化的能力要求,是在研究生层面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所必需对照的目标体系。综合来看,优秀称职的国际组织人才需要具备家国天下情怀,跨学科知识储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高水平领导才能、高质量实用技能和高标准人文修养。为满足国际组织人才素质特征要求,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在构建时应该重视专门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突出专门课程体系的前沿性,明确专门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强调专门课程体系的个性化。

(一)完整性

作为“全球公民”,国际组织人才需要具备“全球胜任力”[5]。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学生多样化能力的打造,具体包括学习能力、理论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必然要能够全面关切国际组织人才所需具备的素质内容,打破学科藩篱,按照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综合设置语言、专业、人文和实践课程,构建完整覆盖学生家国情怀、业务素质、外语能力、人文修养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

(二)前沿性

信息时代是知识创造的黄金时代,其鲜明特征就是信息资讯的快速迭代,以及科学技术的层出不穷。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其专门课程体系首先应该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通过广泛开设交叉性、边缘性和跨学科的前沿课程,达到“一课多能”(即一门课程承载多种能力培養)的教学效果,从而解决专门课程设置门数有限、课时不足的现实问题;其次随着应用软件正逐步将学习生活化[6],还应该积极关注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前沿运用,比如数字化教材的使用,手机端教育应用的辅助教学,以及在线课程、“微课程”的研发等等。

(三)层次性

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其层次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板块的纵向衔接以及课程内容的层层递进上。如前所述,国际组织专门课程体系涵盖了基础层的通识课程板块、语言层的复语课程板块、专业层的业务课程板块以及应用层的实践课程板块。国际组织专门课程体系虽然“形散”,但却“神不散”,分布于四个层次板块之上的专门能力课程是有机的纵向衔接关系。而从各板块专门课程的内容来说,也存在着由浅入深、先理论后实践的逐步深化的关系。应该说,专门课程体系的层次性是非常符合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规律的。

(四)个性化

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个性化[7]。具体来说,一方面不同的高校之间应该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国内高校应该充分挖掘所在区域的地缘优势,以及本校的传统优势,并将其注入到专门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当中,从而体现出鲜明的学校特色。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科之间也应该体现出显著的差异。学科由于其专业性,天然具有个性化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基础。国际组织人才涵盖种类广泛,各学科完全可以在专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学科特色,培养出适用于特定领域的国际组织人才。

三、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案例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四川外国语大学是国内较早探索和开展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比较制度学专业是该校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自主设置的交叉边缘学科。2016年开始,该校即在比较制度学专业试点构建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研究生专门课程体系。经过多年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基于横跨外国语言文学和政治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属性,比较制度学专业在加设国际组织专门课程模块方面具有较为便利的条件。为此,该专业为培养适应国际需要的研究生人才的多样化能力,在专门课程方案设计伊始就将多元培养理念注入其中,注重采用多元有机方式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用范围广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该专业国际组织专门课程体系在基础层设置了《中国与世界关系专题研究》《比较社会文化专题研究》两门通识课程;在语言层,依托外语院校开设第二外国语的便利条件,要求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小语种课程,英语语言技能则主要通过全英课程以及模拟国际组织实验活动予以巩固;在专业层开设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发展与世界经济研究》《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前沿》四门课程;在应用层,除要求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不少于20%的实验学时之外,还开设了《实验外交学》和《国际组织事务模拟》两门纯实验课程。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二)案例典型经验

1. 体系目标“全面协调”

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研究生人才的素质要求,决定了其培养理念必须是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并重,专业知识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齐备。该案例在最初设置适应国际组织需要的专门课程体系时,其目标即确定为服务于专业知识厚重、语言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胜任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具体而言,政治目标方面要求专门课程体系准确对接国家对外战略;能力目标方面要求专门课程体系系统覆盖学生的专业技能、语言技能、领导才能和跨文化沟通技能;人文修养目标方面要求专门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全球意识、团队精神和个人魅力。

2. 体系内容“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