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区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探讨

2020-07-04 03:09吴柳平姚辉
装饰装修天地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技术探讨

吴柳平 姚辉

摘    要:就目前我国生态治理状况来说,不少山区河道管理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先进的治理技术和完善的防灾系统。同时,随着相关工作人员的防灾意识不断提升,对于山区河道生态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要求,之所以提出此次目标是因为我国工业化建设脚步逐渐加快,生态治理与工业建设相比有些滞后,而在长时间影响下生态不平衡就很容易破坏山区河道生态系统,所以本文重点阐述了怎样提高山区河道生态治理水平。

关键词:山区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探讨

1  我国河道整治的现状分析

1.1  对河道整治的要求过低,污染情况严重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发展活动对山区的整个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我国在绿色环保的理念下开始对被破坏的环境采取了补救措施,但是在针对我国山区河道的整治中国家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注意力。由于缺少科学的管制,导致了我国山区河道污染严重。由于对后续污染的处理没有到达效果,导致河道积淤过度,失去了储存水资源的调节能力以及防洪减灾的能力。再加上河道两岸通常都堆积着大量的垃圾,这些垃圾和各种农作污染都是对水源造成严重污染的因素,这些因素会让河道的流通变得滞留最终让河水变成臭水,最终会严重影响了水质。

1.2  山区河道淤堵,自然灾害频发

由于欠缺宏观治理意识,也没有制定科学的治理计划,于是就引发山区河道淤堵问题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自然现象。具体来说,河道淤堵直接影响的是河水供水排水功能,通俗来讲就是河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将淤泥沉淀至河床底层,扩大淤泥层与河床表层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河道水质量。但以上所提及的河道清理功能由于河道淤堵严重都无法正常运转。一方面,每当降水季来临时,河道泄洪排水问题就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大量雨水囤积在河道中上游,各个排水后口也因人为建设变成田地,所以大量积水在不能有效排泄的情况下就导致山区河道塌陷或山体滑坡,从而危机人们的生命安全。而河道所流经的土地也会因雨水冲刷出现土质疏松或积水量过多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所经营的田地就会受到影响的,因为农作物生长需要丰沛的水资源,一旦水质出现问题或供水量不足那农业发展速度也会减慢。所以说,落实山区河道治理工作对我国社会发展是必要的。

1.3  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各类工程打破生态系统规律

山区河道具有其独有的生态系统,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河道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为了完善河道的功能,人们常常会对河岸进行硬化处理,或通过修筑堤坝的方式人为地提升其防洪效果,但这种方式却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规律,割裂河流与土壤之间的关系。由于生态系统中的诸多要素遭到破坏,河流不能按照原有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这样就会削弱河流的生态功能。

1.4  没有成熟完整的整治体系

目前的山区河道整治体系多停留在河面保洁、岸坡管护等,还存在很多瑕疵,我国的河道治理体系处于有待发展完善的时期,在管理规则的执行过程中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河道整治无法顺利推进。对山区河道的整治工作还要考虑到各方面的环境问题和河流生态系统的整治管理。最后由于没有成熟的管理制度,在目前的山区河道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强力的法制支撑来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这就大大的降低了河道管理的效率。

2  河道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

2.1  实践考察,科学规划河床修建工程

在治理河道生态问题过程中,我们发现河道徑流构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河流水文条件还包含着多种复杂的水利要素,也就说改善河道系统不仅要解决排水供水问题,还要考虑汛期与枯水期河水的流量变化。具体来说,有些流经速度比较慢或水域面积不是很大的河道,它们在汇流过程也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果有些河道流经跨度大、流域面积广那么在降水丰沛期就会引发洪涝灾害。因此,为了减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关技术人员要进行实地勘测,然后对河道两边土层进行分析,了解土质构成,使其找到适合该河道周边绿化植被的种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自然规律,把河道上游和中下游具体的径流情况和蓄水能力统一记录好,其中还包括含沙量等问题这样一来,我们才能为以后治理防灾工作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2  对河道的形态进行修复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在进行修复时,首先要保证河道的形态完善,不要对其形态进行破坏,要尽全力修复。在修复时,会对河流水质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要制定完善的河道治理方案,确定方案内容没有问题后,方可进行操作。要对陈年的河坝进行清理,减少坡度。埋设石头,扩大河道的空间使河道的形态得到尽快修复。

2.3  对河道湿地进行修复

进行河道湿地修复,可以保证生物多样性,还能够对水质进行改进,使局部小气候得到科学合理的调节,改善原有山区环境。湿地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栖息的重要场所,在进行修复时,需结合生物的生活规律,不要破坏生物多样性,采取有效的方式扩大湿地面积,并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及时排查不利因素,维持湿地的正常功能。可以通过种植植物、为生物打造专有栖息场所、构建河流和陆地连接的过渡区,不断拓展湿地空间。

2.4  改善山区河道整治体系

在目前的河道管理系统中还缺乏专业性的成熟队伍,要建立成熟完整的河道管理体系,需要建立专业性的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研究设计,设立生态环境的监测队伍,实时的对河道的体系进行监控和管理,并在山区河道的管理体系中融入检验部分,能够清晰的反映出河道治理的情况,能够更好让山区河道的整治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

2.5  科学设计,选用合理山区河坝模型

山区河道生态治理其实为该河坝量身打造一副发展模式,然后再引进先进的建筑技术,结合当地土地资源和农民生活水平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生态管理系统,以此来确保河道结构的科学完整性。首先,偏远山区由于地势比较特殊,不像城市建筑对土地需求比较高,反而存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资源。不过也正因如此,农村山体滑坡或水土流失问题也相较严重。而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河水内的土块或卵石就会暴露在河道两旁,像这样的卵石可以为河坝建筑提供天然的建筑材料,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内部是由石灰组成,而石灰恰好是河坝修建选取的主要材质。因此,治理工作工作人员可以在这一基础上,提高河坝用料质量,以此增强整个河坝的稳固性。其次,技术人员要对河道进行实际测量,准确算出河坝中间的径流数据,目的是为将排水效果发挥至最大,以此来降低自然灾害对河坝的冲击影响。最后一点就是河坝布局构建问题,也就是怎样设计出适合该河床走向的河坝建筑。因此,在这里我们着重考虑了两种构造类型。第一种是梯形,该构建形状可以将把水量排至最大,然后基于梯形底部还能减轻顶部对建筑中间产生的压力,从而增强其稳固性。还有一种就是仰卧状,它的作用与梯形相同,主要就其稳固性进行设计的。针对以上提出的两种方案,我们都可以采纳选用,这样不仅能节约其建筑成本,还能提高防灾等级。

3  结束语

河道在我国生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为完善河道的功能,改善环境,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积极开展山区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水质,还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缔造完善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为我国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邢维仲,王堂振.河道整治及生态治理措施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7(4).

[2] 陈秋.农村河道整治及生态治理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1).

[3] 傅强.农村河道整治及生态治理措施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11).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技术探讨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探讨
浅议校园绿化树木的移植技术
山区二级汽车专用公路改扩建为一级高速公路桥梁加固利用的技术探讨
电力工程数字化变电站实用技术探讨
浅谈水电站厂房施工技术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中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