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 王堂英
[摘 要]随着社会浮躁心态的蔓延,很多家长总是无端地倡导所谓的“快樂教育”“自由教育”,使得应有的规则意识在学生心目中荡然无存,这也加剧了他们在课堂中肆无忌惮地表现,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造成了较大的障碍。课堂的纪律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规则的制定、传递和执行的不同的角度展开,真正为学生生命成长服务。
[关键词]课堂纪律;凸显自主;规则本源;制定传递;严格执行
[中图分类号] G6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92-02
课堂纪律是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的一块心病。笔者以为当下课堂纪律的涣散主要在于学生规则意识的丧失,那班主任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就应该从源头上做起,通过对制度的制定、传递和执行,明确规则意识,为课堂纪律的调整奠定基础。
一、依托科学,凸显自主,合理制定班级课堂纪律规则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应该将课堂纪律的要求逐步细化到每位学生都认可和理解的程度,才能让学生表现出契合课堂教学要求的言行。一般情况下,班主任在制定课堂纪律规则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首先,要有科学性依据。课堂纪律规则是指向于班级全体学生,旨在营造班级课堂教学时有序、安全的课堂氛围,保障每个学生都能顺利、高效地学习。为此,班主任就需要遵循必要的科学性原则,其中包含了意欲培养的学生品质、学生内在的接受规律、学校恒定的办学愿景等。以“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为例,相同的规则指向不同学段学生的要求就应该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同是坐姿,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要求就会较大的差异:一年级要求双脚放在地面,背部挺直,旨在让学生通过标准的坐姿,保障身体骨骼的健康成长;而六年级学生基本保持健康的姿势即可,不再需要对其在标准细节上做更高的要求。
其次,要有自主性意识。学生始终是班级的主体,因此,班主任对课堂纪律规则的制定决不能是自己的一言堂的,而要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基于学生自主性状态下研制出来的规则,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实施起来的效果也更鲜明。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班级课堂纪律的情况进行深入观察和现象收集,并专门利用班队课的时间,与学生共同讨论,用他们更利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明确课堂纪律的规则。当然,凸显规则制定的自主性,绝不是要让班主任放弃对班级课堂纪律的管理权力,而是避免唯班主任是举的权威性,让规则制定具有更鲜明的目的性和全面性。
二、遵循规律,多维并举,巧妙传递班级课堂纪律规则
班级课堂纪律规则制定了,并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遵守规则之间,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班主任在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强化班级课堂纪律规则的传递。
首先,运用充分性策略传递班级课堂纪律规则。虽然这些规则的制定有着鲜明的科学性和自主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理解。因此,教师要借助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规则,强化对规则的理解和记忆。除了思维意识层面的重复之外,班主任还需要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点拨与评价,决不能孩子一犯错误就一棍子打死,而需要将所犯的错误作为一个典型,让学生在观察和审视的过程中,明确班级规则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从而在反观中指引自己的言行方向。在低段班级中,教师可以相机开展一定的游戏(比如预备铃响了之后,同桌、周围的同学们就可以顺口溜的形式来提醒周边同学上课遵守纪律),也可以将本周重要关注的规则张贴在黑板、墙壁等显眼位置,从而对学生的言行起到提醒和警示性作用。
其次,运用积极性策略传递班级课堂纪律规则。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意识和接受能力相对有限,他们对于规则的感知与理解,是不能始终停留在机械重复、逼迫灌输的维度上的,班主任需要在重复性策略的基础上,运用积极的策略来替代强制、机械的硬性要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强制性的规则要求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而积极高效的策略则能够唤醒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希望。因此,教师在利用规则来引领学生的言行或者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时,就应该少采用“不要交头接耳,小声议论”,而多采用“请举手回答问题”这样的句式。虽然只是一种语言结构和语气上的调整,但这种言语表达方式却承载一种新颖的规则传递理念,即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理解和信任,班主任是与自己站在同一条战壕里的,从而更加顺应地展现出契合班主任要求和期待的言行表现。
三、公平公正,胸怀长远,严格执行班级课堂纪律规则
从某种程度来说,班级课堂纪律展现的是师生对于课堂教学状态的共同期待,但事实上打破常规化课堂规范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为此,在组织学生执行规则的过程中,要强化对纪律规范适用性的关注,并将执行与修改、纠正与赏罚等手段统整起来。班主任要在组织学生共同执行规则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保持一致性原则,这是执行课堂纪律的基础和保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对班主任和课堂的基本需求是基本的公平与公正,而班级面向全体制定的纪律规则是体现公平与公正的最佳载体。因此,这里所说的一致性首先就体现在学生对课堂纪律规范的遵守应该在所有的学科课堂中保持一致,班主任的关注与评价也应该保持一致,不能人为地划分主科和非主科、男老师和女老师之间的差异,应该以班级的纪律规则作为标准;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对待任何一名学生触犯纪律都应该保持平等和一致,不能因为成绩的好坏、家境的优劣,就采用两种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否则将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对班级纪律规则认知上的混乱。
其次,要坚守发展性原则,这是执行课堂纪律的关键和核心。学生的生命质态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性过程,当学生违反了班级课堂纪律时,教师要做到及时处理,不能拖拉,一旦延续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完全错乱。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要保障在执行规则规程中的发展性。面对学生所犯下的错误,班主任不能局限在当下的短期影响上,而要从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这种发展性原则要先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制定班级课堂纪律的目的和价值,尽最大可能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平等的状态下发展和思考;班主任在处理学生违法班级课堂纪律时,既要让学生认识到当下言行的错误,又要从这些错误言行中看到对后续学习、生活状态可能造成的影响,从当下所犯的错误中总结提炼教训,指导今后人生的道路。此外,教师还需要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进行表扬,给予他们成长道路上无穷的内在力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执行规则是班任进行班级管理和纪律调整的重要程序,一定要秉持着一致性、及时性和长久性发展的原则,组织学生严格执行规则,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生命意识的不断发展。
课堂的纪律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分别从规则的制定、传递和执行的不同角度展开。不管是在怎样的环节,也不管是面对怎样的情况,班主任都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目标,面对良好的认知预期,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规则、理解规律,并最终执行规则,不断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