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杰
[摘 要]基于对儿童的了解,课程内容的解读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在科学课程中设置儿童喜爱的“微活动”引导儿童展开从“做中学”到“学中思”再到“思中悦”的学习过程。儿童通过角色扮演、现场再现和呈现想象认识耳朵功能、了解不同材料和绘出心中的外星人。儿童通过欣赏短片、阅读资料、编写小故事了解食物如何消化、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细菌的特点。儿童利用“微活动”认识生物关系,通过思考将难懂的知识转化成自己擅长的图式,享受成功与创新的喜悦。
[关键词]微活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悦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79-02
所谓的“微活动”指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基于“微活动”的儿童科学课堂是指尊重儿童的天性,基于做思共生理念,依据儿童身心发育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为儿童量身定做的,形式多样且富有趣味性的“微活动”贯穿的儿童喜欢的实践的科学课堂。
基于“微活动”的儿童科学课堂的最根本的价值是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学科学,关注儿童在参与活动时的体验和感受,旨在引导儿童学会思考,实现儿童主动学习,让儿童享受着科学学习的乐趣。
一、做中学——在“微活动”中实现儿童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是儿童与教师的双边活动,既要体现儿童的学,又要体现教师的教。事实上当遇到没有实验内容的课堂时往往只体现了教师的教,课堂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言。因而设计合理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跃起来成了师生共同的心声。
1.角色扮演——提升“微活动”趣味性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教学中相关内容,由儿童或老师表演,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课堂内容,以增加教学情趣。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时,儿童拿着代表不同听觉器官的图形分别扮演听觉的各个器官,依据从外到内的顺序依次站成一排表演。(“耳郭”说:“我是收集声波的。”外耳道说:“我比较狭长,可以防止虫子和粉尘进入耳内。我是运输声波的通道。”骨膜说:“我可以随外界空气产生共振。”听小骨说:“我可以放大振动。”耳蜗:“我可以把声音转换成神经冲突。”)就在这样的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中,儿童不仅知晓了耳朵的结构,还了解了耳朵结构的功能。
2.场景仿真——再现“微活动”生活化
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我们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掌握的科学技术最终也将运用于我们的生活。运用常见的生活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导入课程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纺织材料》时,就可以模拟常见生活中的卖衣服场景。由一个学生扮演销售人员,另一个学生扮演顾客。(销售员:降价,处理,便宜卖,走过路过,别错过。顾客:你这衣服多少钱?销售员:15元!顾客:是便宜,这衣服是什么材料做的?销售员:我不知道。大家知道吗?)由此引入如何辨别纺织材料。通过生活场景引入课程内容让人认识到科学就来自我们日常的生活,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
3.科学閱读——再现“微活动”重要性
科学阅读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将它融入科学课堂教学中来,对引导儿童学习科学概念、提升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时,准备大量的有关于太阳系星球表面的环境与特征的科学知识,让儿童去阅读,整理资料,提取他们想要的信息,再让他们一个一个筛选太阳系可能有生命的星球,从而引发他们对生命生存条件的思考。课堂中需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儿童静下心来阅读。科学阅读对于儿童早期科学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将为儿童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中思——在“微活动”中鼓励儿童学会思考
哈佛大学D.帕金斯曾说过:“21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学科思维。” 鼓励儿童去想,去说和做比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得更有意义。
1.在科学欣赏中愉悦思考
小学科学课中有一些内容是可以通过体验探究直接获得的。但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如果用纯教授的方式,儿童的内心是拒绝的。将这些知识用儿童喜欢的短片形式呈现,儿童会很乐意接受。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食物的消化》时,播放带有趣味的消化歌曲。儿童不自觉地随着音乐唱起来,欢快地扭动起来。边唱边思考,歌曲播完儿童对消化过程已经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儿童对消化过程的兴趣更浓厚了。有的儿童甚至自己也想编一首属于自己的消化歌。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儿童们思考着自己消化的全过程,为“消化系统”这一大概念的建立做好准备。
2.在故事编写中想象思考
一节课有很多繁琐的概念时,学生会习惯地回避问题,这反映了儿童缺乏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如果把这些概念用某种方法连起来就可以帮助儿童更轻松地获得知识。这时就可以利用他们擅长的编故事的本领,帮助他解决学习中现实的困难。
如教授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细菌》时,虽然都是围绕细菌展开,但涉及的概念多而碎。此时可鼓励儿童把细菌知识点变成故事。(如我是一个小细菌,我是一种微生物,根据我们的形态我们家族主要分为三类——螺旋菌、杆菌和球菌。我们有的通过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其他生物身上获取食物。我们家族的队伍很庞大,我们繁殖特快,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我们中大多数都帮助人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个别的也会让人生病。)由此,关于细菌的知识点一下变得整体化了。利用儿童爱听故事也爱编故事的行为,将细菌概念编成易懂好讲的小故事,不仅锻炼了儿童思维的能力,而且轻松解决了知识零碎的问题。
3. 在学习科学史中探索思考
科学史也是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的一部分,科学史体现了人类对科学世界的不断探索,有利于儿童理解科学知识与本质现象,推进儿童对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学习科学史意义深远。
科学史中很多小故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测量》时,引入英尺诞生的故事,(追溯古代的市场,了解当时发生的一场关于两个大臣丈量布料的纠纷。)鼓励儿童动脑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想到了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并大胆地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布的长度。课堂中教师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科学史知识融合到课堂内容中,可以使儿童获得丰富的科学史料。
三、思中悦——在“微活动”中享受学习乐趣
对于爱思考的人来说,积极的思考活动会带给人生极大的愉悦感。课堂中儿童们会出现智慧的眼神,此时他们就在感受思考带来的愉悦。
1.儿童游戏——提升儿童科学学习的兴致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可以让儿童主动学习的热情高涨。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设置愉快的“微活动游戏”,让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课程内容,在潜移默化获得科学知识。
如在教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寻找生物的家园》时,在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环节。利用白板中课堂活动里超级分类功能将知识点设计成游戏的形式,通过游戏,儿童对生物与非生物有更主动的认识,从而逐步实现学习重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仅增加课堂学习的师生互动,也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不仅帮助儿童掌握学习重点,而且帮助顺利地突破学习的重点。
2.创造想象再加工——扩展儿童科学学习的趣味
创造想象,它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的特点是:体现了个人的憧憬或寄托,不与当前的行动直接联系而指向于未来。创造性想象是创造力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科学预见的一部分,是激励人们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个人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时,让学生绘画自己心目中的外星人的形象,并做自我介绍。一时间儿童对外星实物产生了极大的探索欲望。(组1:我认为外星是海陆空型的,他们会陆地走,能在水里游,天上飞,还会多种语言……组2:外星人也许不是我们想象那么友好,也许具有攻击性,所以我们组画了一武装后的外星人。组3:外星人可以在太空自由行走,他们不需要空气……)让儿童把幻想的内容用实物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对他们的创造想象再加工,还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想象。
3.制造发现的环境——寻找儿童科学学习的兴味
儿童天生就有一种智慧,在生活中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从而更好地运用它们。课堂中也应如此,给他们创造思考的契机,他们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受在学习中思考的乐趣。
如教授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让学生理解孟德尔的研究与发现时,他们纷纷表示难以表述。我就鼓励他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为何不试着把文字转换一下,也许会有新发现。于是他们就拿出笔和纸行动起来。不一会儿成果就出来了,整个课堂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与其告诉儿童怎么做,不如启发他们自己去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在寻找的过程中,儿童通过自己思考获得了成功,这种感受是教授无法给予的。每一次的一点点的创新,一点点的进步都会成为激励儿童继续前行的动力。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基于对儿童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充分注重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利用身邊的学习资源,创设发现的学习环境,设置儿童喜欢的“微活动”,引导儿童主动探究,让儿童在一个又一个“微活动”中,积极思维与动手实践,享受每一次发现,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成功带来的喜悦,并获得科学知识,习得科学习惯,感受科学的魅力,这种良性的循环将为他们的科学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