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君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引入生活材料,将教材与小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借助生活材料阐明事理,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德育;探索;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76-02
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生活化,意味着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改装”。围绕教学内核展现出生活化的一面,让学生的感性认知更为鲜明和直观,体验更为丰富与饱满,在言行合一的教学中学习、吸收、内化道德知识,从而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获得道德情感的熏陶,初绽道德品质的萌芽,形成一定的道德素养和行为。
一、挖掘鲜活材料,课堂风生水起
案例:我们的校园
教师开启直观的生活教学,让学生做一名发现者,走进实地,直观感受与体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获取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将书本中所展示的校园与身处的现实校园进行对比,有效实现知识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导入环节: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学生坐在校园的全景图):大家看一看,这是什么地方?
生:校园,是我们的学校。
师:大家刚来,还不熟悉校园,想不想和我一起参观参观校园呢?
生(异口同声):想!
师:不过参观的时候,我们要遵守纪律,小手拉小手,不要掉队哦;不让触碰的东西千万不能动它,我们要做有礼貌的小朋友,好不好?
教师提前拟定了参观路线,先带学生参观室外环境。其次带学生到各个功能室:医务室、排练室、广播室、图书室、电脑室。讲解这些场所的用途是什么、有哪些设施、怎样使用等等。在带领小学生参观的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从言语举止中做好示范引领。
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学生参观一番后,会对不同的方面感兴趣,围绕学生的记忆部分,教师用问题启发学生回忆,借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师:大家参观了校园,哪一处地方你记得最清楚?
生1:图书室,那里有好多书,我最喜欢看书了。
生2:操场真大,可以自由自在地跑来跑去。
……
学生对校园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有部分学生“走马观花”。教师利用有趣的生活小剧目来调动他们的兴趣。
师: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话说有一天,班里来了个小客人,她对学校很陌生,需要有人带她参观学校,小明自告奋勇说他去,可是他只记得去操场的路,其他怎么走却忘了,你们能帮帮他吗?想想你会打算按照什么路线带小客人参观校园?你能告诉小客人每一处地方都是做什么用的?下面,谁来扮演小客人,谁来当“向导”,先在课堂上模拟一下。
剧目展示:
小客人轻轻敲一敲教室门:请问,这是一年级二班吗?
学生:是的。你抬头就能看到我们班级的标识牌。
小客人:哦,我知道了,原来每一个班级门口都有个标识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不过,我还想去参观一下学校,谁能带我去呢?
学生(扮演向导):我带你去吧,咱们先去操场转一转吧。
小客人(下楼不小心磕破了膝盖):呜呜,我的膝盖流血了。
小向导:不要哭,我带你去医务室,就在一楼靠左的最里面一间。
……
生活始终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源头活水”在这一案例中,小学生的认知经历了初识到体验再到设身处地应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也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校园是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应该早一点熟悉它,早一点成为校园的小主人。
二、引入生活实例,思想受到触动
案例:安全地玩
师(课堂导入):刚才在课间,我看到有的小学生拿着“指尖陀螺”在玩,大家知道吗?这种玩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在让这位学生给大家展示一下,看看存在什么样的危险?(学生展示)
生1(观察):这种小玩具的叶片很尖锐,会不会划破手指?
师:观察得真仔细,的确是这样。这位学生拿的是塑料材质的,伤害性较弱,但如果是金属的,那就更容易伤到人。我们玩玩具或者是嬉戏玩耍都是为了得到快乐,但是,如果做不到安全玩耍,就得不偿失。那么,在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危险行为呢?
生2:我和小伙伴走在马路上相互打闹,也不看路,结果不是撞到别人身上,就是不小心摔一跤,我觉得挺危险的。
……
师:大家见过安全提示牌吗?
生1:過斑马线时,红绿灯就是提示牌,“红灯停、绿灯行”。
生2:我家的楼梯口有个安全通道的提示牌。
生3:如果前方施工,就有禁止前行的提示牌。
……
教师引入生活实例,一步步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实例,来引发学生思考、辨析,触动心灵,让学生明白怎样玩才算安全,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印入学生的思想认知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三、构建生活模式,提高道德法治素养
案例:“珍爱我们的生命”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情景剧:分别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有人扮演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有人乱闯红灯造成交通事故,有人在地震中慌忙躲藏……
师(在学生被这一情境吸引之际,道出):同学们,这些镜头或许我们在生活中、电视上、新闻里都见到过,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要学会保护和珍爱生命。
环节二(师生合作,活动探究):
版块1:日常的自我爱护:呈现生活图片——引出问题——讨论——自救等保护措施以及如何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
版块2:危险境地自救逃生:呈现新闻案例——引出问题——预防及急救措施——急救知识问答——相关法律规定
版块3:归纳知识,总结盘点收获。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生活化教学模式贯穿始终,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总结阶段,都是以生活实例为调动学生注意力的聚焦点和兴趣点,一步步渗透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借助生活素材,阐明道德观点。
总之,当课堂引入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借助生活材料阐明事理,引人入胜,达成教学目标。当课堂中构建生活化模式,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成长,可以说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