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探讨

2020-07-04 03:34周建强谢克明孙为民
职业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培养方案新时代

周建强 谢克明 孙为民

摘要:新能源发电行业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虽入职门槛不高,但对员工的综合素养、敬业精神和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新时代下新能源发电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从培养目标及毕业标准制定、学生评价、重构课程体系、保障条件建设、持续改进的制度建设、1+X证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对新能源发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新能源发电;人才培养;课程构建;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在装备生产量和装机容量都已稳居世界第一[1-2]。然而,新能源发电技术技能人才数量和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用人需求有较大差距。近年来新能源发电事故频发,与高技能运行维护人员的严重匮乏有重要的关系[3]。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新能源发电行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应用人才,是目前新能源发电类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4]。培养适合我国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首先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新能源发电产业人才培养分析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产业呈现以下特征:

1.新能源国内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近十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由新能源装备生产第一大国变成新能源装机第一大国(见表1)。在未来的十几年,国内新能源发电装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5],且庞大的新能源运维市场也日益受到市场各方的重视。

2.新能源发电成本不断降低

2019年已有部分地区风电项目实现了平价上网。新能源发电成本的持续降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越来越少,用市场机制来解决新能源发电行业的收益问题,将成为新能源发电产业政策发展的方向。同时,随着新能源发电财政补贴的离场,短期内新能源发电企业的效益将受到较大影响。

3.弃光弃风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

随着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建设,跨区输电能力不断增强。新能源装机的重点已有“三北”地区转移到中东部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上来。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增强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必将为新能源发展带更广阔的空间。

(二)人才数量需求分析

根据我国电力规划,到2030年将有50%的电力来自清洁能源;到2050年约有80%的能源来自清洁能源,风电和光伏将长期保持30和50GW/年的新增装机容量[6]。按风电单位装机所需人员折算系数为0.3人/MW,光伏发电单位装机所需人员折算系数为0.4人/MW计算,则每年新增岗位29000人。目前只有102所高校设立新能源类专业,每年培养的风电技术技能人才在2000~3000人,光伏发电运维人员更少。目前,很多从事新能源发电的人员是从火力发电转岗过来的,还有很多运检人员是农民工经过简单培训后上岗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缺口极大[7]。

(三)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光伏发电对应的岗位群主要包括光伏电站运行和光伏电站设计施工两类。对于大型光伏电站的运行岗位,实习期过后的毕业生一般会担任运行维护值班员。再工作3~5年,工作负责、能力强的员工会升为值长,再过几年还会升为运行站长;设计施工岗位初级岗位对应施工员、设计员,后期可成长为电气工程师、项目经理等。风力发电专业对应的岗位與光伏发电基本一致。

通过调研发现,新能源发电岗位需求对入职员工的知识、学历要求并不高,掌握基本新能源发电的基本原理和运行、维护、检修基本能力即可。但对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敬业精神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要求较高。主要因为:一是由于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场址大都建在野外,地域偏远,生活枯燥,所以希望员工能够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二是每个新能源电场用人较少,每个当值只有几个人,所以要求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三是新能源发电行业技术更新较快,随着职位的升迁,除对员工的理论基础有较高要求外,同时要求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四)新能源发电人才培养专业分析

我国职业院校新能源发电类专业是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受内外经济、技术、政策的影响,新能源行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最初我国新能源企业大部分是“两头在外”型企业,开设新能源专业的也主要为新能源装备生产服务。只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外部市场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职业院校开设新能源设备生产类专业还没有毕业生,行业就遇到了寒冬。国内新能源发电市场启动后,一些高校纷纷转向开设新能源发电施工、运维类专业。开设这些专业的学校的建设基础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有的是在电子类专业基础上开设的,也有的是在电气类专业基础上开设的,但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发电厂或电力系统类专业,缺乏发电类专业建设的经验,所以培养出的学生与行业需求有较大差别,面临着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的尴尬局面。

二、新能源发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国家教学标准,提升教育质量、规范专业培养全过程的基础文件。在制定过程中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新能源发电用人市场,服务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按照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突出 “三全育人”的作用,知识与能力并重,将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8]。

(一)培养目标及毕业标准制定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系包括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两个层面。毕业要求是根据行业对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三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是具体的、可量化的。培养目标是毕业生毕业3~5 年后要达到的职业成就的总体描述。从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可知,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工匠精神、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等人文素质的高低。而且随着职位的升迁,这些人文素养所起的作用也越大,然而在目前的新能源发电类专业教学标准中没有完全体现企业的这种人文需求。甚至有些职业院校只参照企业的工作标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9],以至于很多新能源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2~3年后,不但职业成就没有提升,而且被淘汰出来[10]。所以,新能源发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在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等人文素养方面提高要求。

(二)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用以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和生涯发展的重要手段,包括学生入学评价、学业表现评价和毕业要求评价。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都十分注重入学评价,然后根据入学评价结果给出不同的学习方案。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尽管都有入学考试或入学评测,但仅仅把入学考试作为一个录取条件,很少根据学生的入学评测结果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我国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表现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评价缺乏科学性、全面性。一些专业课教师既是授课老师,又是课程评价老师,学生是否达到了要求与教师的责任心有很大关系。在学业评价时,要尽量实现教评分离,保证实现教学目标。毕业要求评价尽量用贴近生产实际的综合项目进行考核,具备条件的学校应尽量结合毕业顶岗实习进行考核。

(三)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设置必须支撑培养目标实现与核心能力获得。现代职业教育多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打破原有学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技能提升规律,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由行动领域映射到学习领域,得到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是教学标准建设中最难的一个环节[11]。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能力是一种通用的、可迁移的、对人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普遍反映高职学生缺乏后劲。主要是在重构课程的过程中,把一些较难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部舍弃掉了,而这些理论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其职业发展也是必须的知识。课程目标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不但使学生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而且要培养成为一个敬业、乐业的劳动者[12]。

2.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有很多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能力较差。在进入职业院校的初期,对其进行自我认识、怎样学习的教育,不但是今后职业生涯的需要,对其后续教育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知识方面,也要根据入学测试的结果,对其高中知识进行“补课”,如高中物理中电学的基本知识。如果高中相关的知识缺少,后续的课程就不可能学好,反而更进一步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由于学生入学水平不一致,在课程实施时,可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对高中知识进行“补课”。

3.注重课程安排的梯度和社团活动的作用

课程安排要按照知识递进、能力进阶的顺序安排,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如图1所示。一年级多安排公共文化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学习能力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二年级时多安排些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三年级时多安排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在高年级时,专门的素质提升课程可以有所减少,但职业素养的提升要穿插到每项教学活动中。终身学习、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新视点。达成目标的形式可以有社团活动、讲座、选修课等多种形式,在专业实践活动中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把学生社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也体现了“三全育人”的要求。特别是新能源发电类专业,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要求较高,把社团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赋予一定的学分,能够激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新能源发电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师教学只是知识的传授或单一技能训练,而现在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懂得新能源发电行业规范。另外,职业教育教师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懂得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方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对于飞速发展、人才匮乏的新能源发电类专业来说,缺乏优秀教师是短板之一。刚入校的研究生教师缺乏行业工作经验,行业专家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动力,而且他们都缺乏教育知识和经验;从事教学多年的老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乏新能源发电的理论知识和行业工作经验。因此,对教师进行不断的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年轻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企业连续锻炼3个月以上,每学期都要有深入现场调研的经历来提高操作能力和掌握行业的需求变化,具备双师素质。另外,教师也要不断掌握职业教育新理念,掌握新的课程组织教学方法。学校也要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进行严格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建设

目前,在国家教育部主持下,已建成了许多教学资源库,其中包括新能源类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各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每个学校、每门课程、每个教师还要根据本地区行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所缺乏的教学资源还要进行开发建设。

(三)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建设

实训设备设施建设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关键,也是新能源发电类专业实施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基础。但实训室建设受资金、场地的限制,不可能、也没必要和生产现场一样,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就要理清哪些能力需要在实训室培养。实训室和理实一体化教室主要是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关键的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一些生产现场不便学习的一定在实训室完成,如发电机的内部结构、逆变器不同模块功能试验。一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较容易现场掌握的知识要放在生产实习阶段进行。

另外,學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技能人才的关键能力。各专业要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实践空间、设立创新实验室。

(四)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学生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的主要场所,一般由校企联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获取工作技能与经验,提高技能水平。但对于一些运行岗位,普遍遇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主要是发电运行企业都有一些安全运行的要求,而学生没有运行经验。需要学校首先在校内建设一些仿真运行实训室,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再去现场,能够起到顶岗的作用,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五)持续改进的制度建设

持续改进的制度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普遍弱点。它要求持续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教学和办学条件等进行完备的系统评价,定期对毕业要求、评估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并作为专业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

1.学生发展管理体系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在入学初即根据学生的入学测试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如果是班级测试普遍反馈某些知识或技能学生掌握较差,则应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建立课程、学业预警机制,当学生课程前期的学习表现可能显示其有不及格的趋势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发出预警;当一学期的课程有多门不及格,有拿不到毕业证的可能时,班主任或辅导员应及时向学生发出预警。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信息技术,及时给出学生“自画像”,及时反馈学生当前的学业情况,对学生发展及时纠偏。

2.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学生学业水平是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充分利用试题库和上机考试实行教考分离,使教学评价更加客观。通过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成绩,评价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教学督导组评价,可作为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补充。

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目前还缺少科学、客观与准确的方法,主要还是以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次数、课外活动获奖情况进行评价,但这种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3.用人单位专项评价建设

学生的在校评价只能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对其职业发展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要通过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来评价。建立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用人单位反馈机制,对优化培养方案非常重要。要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机制,利用用人单位招聘时、教师下现场实习时等一切与现场接触的机会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发展需求。

(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设计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试点“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X证书)制度。根据国家1+X证书制度的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由国家认可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负责开发、考核、颁证,职业学校负责 1+X证书制度的具体实施。尽管目前关于新能源发电类的职业等级证书标准还没有实施,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职业院校必须提前探索“1”和“X”的有机衔接,将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安排职业证书课程内容时要面向就业市场,考虑区域行业特点,选取新能源发电装备制造、运行维护、设备施工、设备检修等项目。探索课程考核与证书同步考核的途径和学分互换的方式,但要注意X证书应由学生自主选择。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能源发电产业迎来了建设和运维同步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新能源发电类行业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理论基础要求较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实施保障以及持续改进制度等方面全面规划,同时要把1+X证书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培养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IRENA. Renewable Energy Auctions Analysing 2016[R].2017.

[2]白文亭.2017年中国新能源重点细分行业发展现状、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分析[J].电气时代,2017(2):34-38.

[3][6]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8[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8.

[4]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019-06-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 /t20190618_386287.html.

[5]李瓊慧,王彩霞.从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看新能源发展[J].中国电力,2017(1):30-36.

[7]中国电力教育编辑部.探视之一: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状况及需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6(5):13-16.

[8]陈丽婷.《悉尼协议》范式下高职专业建设的本土化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2):59-65.

[9]陈颜红,杨志强.“人文主义+”职业教育: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之本的缺失与重拾——基于《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5-9.

[10]丁立新.对高职风电技术专业学生适岗性的调查研究——以通辽职业学院风电技术专业学生为例[J].风能,2013(4):42-45.

[11]邬艳艳,郭珊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31-32.

[12]姜本红.国外高职教育公共文化课程设置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72-173.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培养方案新时代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