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融合视野下高中歌唱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20-07-04 03:38肖艳莉冯文誊
教育界·上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程融合艺术教育

肖艳莉 冯文誊

【摘要】课程融合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发展观、和谐发展观,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新课程改革对高中音乐歌唱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高中歌唱教学实践,对如何正确理解课程融合理念、如何将课程融合理念贯彻落实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与研究。

【关键词】课程融合;高中歌唱教学;艺术教育

一、课程融合视野下高中歌唱教学的研究目的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是面向全体高中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能够体悟音乐魅力、涵养美感、激发表达、理解文化内涵。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的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美育思想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师立足学科、抓好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打破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课程融合势在必行。

在高中歌唱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授的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程实施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内容单一等问题。教师以课程融合理念为指导,可以有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建设和谐的课程体系;还可以增加学生体验、探究、操作、合作的机会,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目标适宜的高质量教学,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使课堂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二、课程融合视野下高中歌唱教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课程融合是指課程内和课程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融合,也指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内外的整合。课程融合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发展观、和谐发展观,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高中音乐课程歌唱模块教学中,存在课堂内容单一、教学资源匮乏的现象。比如,教师单纯讲授,学生缺乏与生活相联系的探究体验;教师在资源选择上缺乏对学生喜好的考虑,与音乐课程中其他模块的教学没有融合起来。以课程融合理念进行歌唱模块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改变学校和教师的音乐课程观念,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使其获得歌唱学习的正确方式,实现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2.实践意义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将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即审美感知、艺术实践和文化理解;将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分为六部分内容;将歌唱模块从原来的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这就强调了学生需通过鉴赏和演唱声乐作品学习歌唱方法、体验声乐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

《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音乐教学要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延续审美核心、强化音乐实践。在目前的高中歌唱教学实践中,存在某些模糊、定义不明确等问题,而通过课程融合的方式,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呈现音乐形式的多元化课程,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并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

三、课程融合视野下高中歌唱教学的实践

1.高中音乐国家课程和壮族音乐校本课程的教学融合

《课程标准》和以此编写的教材是高中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课程融合视野下的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需以高中音乐国家教程为依托,这样才能细致地、创造地进行教学。南宁市是一座以壮族人口为主的现代化城市,壮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著民族。因此,结合壮族音乐开发有南宁特色的校本课程十分有意义。

在音乐学科的课堂融合中,教师要立足课堂,将壮族音乐吸收到音乐课程中,深度挖掘教材,对教材有非常细致的把握,做到把高中音乐国家课程和壮族音乐校本课程融合起来。

以“歌唱”选修模块中第七单元“浓郁乡情”为例。“浓郁乡情”选择的作品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若呆板地按照教材讲解,采用“听中学”的传统讲授方式,生硬地把知识点介绍给学生,就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作品,而不能体会其中浓浓的乡情,以致教学目标不能更好地实现。

以课程融合理念为指导,教师可选择具有地域特点的少数民族民歌《壮族敬酒歌》为重点教学内容,这个作品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以“敬酒歌”出现的场合为导入,教师端一碗“酒”,唱着歌欢迎“客人(学生)”的到来。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导入课堂,学生可以更快进入教学情境。在学习歌唱过程中,采用教师唱、学生对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壮族迎客敬酒的欢乐场景,也符合壮族对歌的民族风俗。教学中以二声部演唱的方式唱出《壮族敬酒歌》,学生轮流发出歌声,教室仿佛变成了歌的海洋,还原了壮族山歌对唱的现场。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运用动作和身边的道具进行模拟婚礼和庆功宴的场景,用壮语唱出《壮族敬酒歌》来敬酒或劝酒,感受不同场合下敬酒歌的乡情。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现实中敬酒、劝酒的场景。

本课教学进行课程融合的优点在于:教师基于本课内容拓展教材,选择具有地区特色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聆听、学唱、合作中充分了解壮族敬酒歌的音乐文化,受到壮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浓浓的壮乡情怀。同时,学生能从歌曲的题材、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用所学的演唱方法和技能演唱歌曲、表达情感,体现歌曲的风格,激发探究的兴趣,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可见,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立足国家音乐课程外,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挖掘教材,大胆地进行创新。

为了使教学融合进一步满足南宁市音乐校本教材板块教学的需要,本研究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整理壮族民歌素材,挖掘适合中学生学习、演唱的具有代表性的壮族民歌,并开发、编写了《魅力壮歌》这一校本教材,意将壮族音乐校本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开发与完善,把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衔接进行有效整合,将课程融合做到校本化。

2.中华传统音乐和东南亚音乐鉴赏教学的对比融合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多元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南宁市地处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圈,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与东南亚音乐产生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中华传统音乐和东南亚音乐鉴赏教学进行融合,成为歌唱模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我们以“情感引领”为指导,大胆整合、重构歌唱模块课程教学。学生学习与了解东南亚国家的音乐传统及优秀的音乐作品,能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同时,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能增进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

例如,我们把“音乐鉴赏”中第五单元“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魅力东南亚”的内容与第二单元“腔调情韵”的内容相融合,教师先用马来西亚歌曲 Rasa Sayang 的表演视频导入课堂。师生双手合十,用马来西亚语“阿巴加吧”相互问好,让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初步感受异域风情的东南亚音乐、东南亚地方语言的魅力。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分“器乐之美”“声乐之美”“舞蹈之美”三个板块,学生能充分感受东南亚音乐的魅力。对于“器乐之美”板块,教师可通过弹奏越南独弦琴《过桥风吹》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歌曲表达的内容、形式和特点。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分别奏出泛音和基音两个音,引导学生对比基音、泛音的弹奏方式,并让学生亲自弹奏体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掌握了越南独弦琴弹奏基音、泛音的技巧。对于“声乐之美”板块,教师可演唱印度尼西亚船歌《星星索》,让学生认识“克隆宗”音乐风格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找引子、观察乐句、哼唱节奏,并数一数音的构成,认识音的时值,感受印度尼西亚前紧后松的“克隆宗”特点。最后,教师提供三角铁、碰铃等乐器,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加深其对印度尼西亚歌曲创作的认识。对于“舞蹈之美”板块,教师可通过欣赏泰国舞蹈《南旺舞》,让学生仔细观察、模仿舞蹈动作,并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音乐想象泼水节联欢的情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东南亚音乐的特点并进行对比。

教师选取各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演唱对比,同时借助乐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依据学生“情感的介入—情感的深入—情感的生成”这样的情感主线,帮助学生从器乐、声乐、舞蹈中构建东南亚音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活动的参与性,营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气氛,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教学中注意直观地进行独弦琴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综合运用。在体验、探究、合作的鉴赏过程中,教师还应渗透德育思想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使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有更深刻的认知。

学科内单元内容的整合、课堂的交流实践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整合后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歌唱与舞蹈、演奏等模块综合艺术表现的教学融合

歌唱自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无论是音乐本体还是音乐文化均能够通过歌唱进行教学,且是最自然的学习形式。学生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通过声音来表现音乐,如在歌唱过程中身体会不自觉地舞蹈,这是内心音乐感的具体化表现。同时,舞蹈通过动作的表达,可以表现歌曲的节奏、律动和情感的变化。例如,在“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这一单元的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南部之子》的伴奏,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跟随节奏挥动手臂、摇摆身体。学生不一定有舞蹈基础,但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更容易使其感受到爵士乐作为“摇摆乐”的特点。同时,在自由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更好地感受爵士乐乐器演奏的节奏。又如,在教授“钢琴音乐的奇葩”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钢琴的节奏变化和音乐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选取作品《天鵝湖》或《胡桃夹子》,让学生观看作品片段,引导学生观赏舞蹈中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了解舞蹈与旋律间的特点。对于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天鹅喝水或走路的动作在课堂上展示,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唱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还应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关注音乐实践,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演奏的机会。比如,“魅力东南亚”一课,教师可选取独弦琴作为代表乐器,让学生在演奏中了解泛音和基音的音乐特点;“非洲歌舞音乐”一课,教师可以提供乐器鼓,并让学生用不同的身体部位进行击打,演奏出不同的音响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独奏、重奏、合奏的演奏方式,感受独奏和重奏节奏的复杂多变,了解合奏的气势磅礴。

除此之外,歌唱还可以与戏剧、音乐编创等模块进行融合。例如,“高亢的西北腔”一课,教师可以选取《黄河船夫曲》,提供船夫世代在黄河上摆渡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表演场景和演唱歌曲,寓教于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在参与编创的过程需要在课外收集资料,这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融合视野下高中歌唱教学的影响

(1)音乐教师掌握了具有课程融合理念的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方法,并能在教学中自觉应用,形成一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的、能有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教学技术。教师进行跨校合作,使课程融合得到更全面的实践和辐射。

(2)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课堂,能够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音乐鉴赏、表现能力,保持并增进对音乐的持久兴趣。通过对歌唱艺术的感悟,学生可以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陶冶音乐情操,活跃形象思维,激发创意表达。

(3)学生通过课程融合下的歌唱模块学习,理解了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拓宽了国际视野,树立了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意识。

(4)学生通过对音乐学科歌唱与舞蹈、演奏和戏剧模块的综合性学习,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能够培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方面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5)我们完善了壮族音乐校本课程,编写完成了壮族民歌校本教材《魅力壮歌》,同时积累了有价值的经验和素料,为教学研究的后续实践打好基础,也为本地区其他学校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参考。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师可以课程融合的视野研究高中音乐模块的教学,处理不同类型的课程之间的关系,并在教学中关注不同类型的价值追求。本文所研究的课程融合,不是打破音乐学科的知识领域,而是立足本学科的教学标准,不脱离高中音乐课堂的要求,又从中融合了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歌唱教学中真正得到音乐审美体验、充分得到艺术实践、领悟音乐文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壮族音乐、东南亚音乐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弘扬了民族音乐,使学生理解了多元文化,拓宽了视野。同时,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整合、跨校的合作使教师不再“孤军奋战”,让学科融合得到更全面的实践。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课程融合的教学经验,总结了系列教学方法,并编写与壮族音乐校本课程适应的《魅力壮歌》教材,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资源。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邢海燕.关于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中文化拓展问题的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汪丽娜.论中小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张昊.我国高中新课程音乐教科书(歌唱模块)的思考与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李辉芝.高中新课程教学中音乐欣赏与文化课学习的融合[J].赤子(上中旬),2015(18):298.

刘莉.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地方民歌实践性教育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滕海燕.高中音乐课程整合势在必行[J].中国音乐教育,2018(02):16-20.

猜你喜欢
课程融合艺术教育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发酵工艺学和生物工程设备课程融合与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