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国企改革创新方向

2020-07-04 03:29王静
财经界·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新方向国企改革经济全球化

王静

关键词:国企改革  创新方向  经济全球化  新常态

经济全球化发展为学者和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成为影响广泛、现实的趋势。而市场经济的全球普及是经济全球化的首要标志。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其他生产要素、商品、资本、技术在全球范围中流动,要求冲破一国的狭隘疆界,促进各国经济实现全球发展、密切融合,在世界范围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想要迎接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国有企业就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改革创新,紧扣发展方向。

一、国企改革的政策内涵

国企改革涉及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等关键问题。

通过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对国有资本的管控。国资国企改革要求国资管理转交给市场以国有资本运营的部分权利,实现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进行产权代表和行政管理职能的分离。分别经两个不同的主体行使国资管理的两种不同职能,需通过市场化的主体行使产权代表职能。在操作上应当坚持向“管资本”的转变,转变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国企改革,“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内涵逐渐向金融、证券、资本化转变。另外,市场准入选择“产业负面清单”模式,国企依旧贯彻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说明国企完全控制经营的单一所有制领域向民资外资开放。

实现国有资本支持支撑,更多凭借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对国企的依赖,随着所有制形式的丰富,更加强调通过国有资本的影响、控制和活力,以及资本流动,进行强化支持支撑,逐渐转变为对国有资本的依赖。随着国际消费结构、模式,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国计民生内涵发展转变,供给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基于此,积极加强国有资本对国计民生支持支撑极其关键。

二、国企创新驱动面临问题

相较于国外,我国国企没有先进思想作企业发展的源泉,缺乏创新,不仅是供需之间矛盾,还存在供给方面的问题,难以提供不断的创造力,最终使得有效的供给非常缺乏,无效供给出现过剩,难以激起人民群众的购买和消费欲望。

三、难以实现国企改革效率最优目标的原因

企业的本质是追求成本最小化和收入最大化,坚持以利润为目标的独立市场主体。国企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不和市场产生直接联系,仅仅是为了完成政府的任务。制度设计者和参与者在国企改革中,提高相应的制度安全,能够解除国企历史负担,明确其产权边界,积极改善外部竞争环境,但是国企难以有效实现效率最优化目标,有力参与竞争,依旧没有蜕变成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

第一,路径凭借影响。路径凭借影响是决定我国渐进式国企改革道路关键因素之一。国企制度改革以来,否定着前一阶段企业制度继承和发展。为能够顺利推行改革措施,在进行改革的最初阶段,需致力于保证降低制度变迁成本,同时要改变微观经营机制的道路。1988年开始的企业生产经营承包制,延续了放权让利基本思路,依旧局限于对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此外,受多重因素制约,国企制度变迁陷入低效率状态,造成国企改革冲破旧的路径、步入制度创新的改革时期。

第二,意识形态滞后。良好的意识形态能够保障制度顺利实施,降低制度实施和摩擦成本。国企在传统观念中等同于国有经济,所以要致力于实现对市场经济的提高和巩固。一些时期国企改革发展缓慢,由于涉及“国计民生”,对改革的深化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同时会提升制度变迁的实施成本。我国企业注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效率为方向改革,造成收入分配失衡和两极分化。所以说国企制度变迁,需要建立新制度体系,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更新。另外,意识形态内化于根深蒂固传统文化,旧的意识形态阻碍人们改革实践,对思想认识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改革措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深化国企改革的合法性,造成制度变迁呈现渐进性,发展为国企改革深层的思想阻力。

国企改革艰巨而复杂,也需要不断创新,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在创新发展中提升质量效益,夯实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微观基础,形成经济全球化下的新国企机制

第三,缺乏制度层面顶层设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并没有较为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准备,走的是渐进式改革道路,缺乏全面完成“一揽子”改革条件。另外,我国制度变迁改革初始阶段制度设计者,并不明确改革方针政策和措施,以及最终阶段和路径措施,所以长时间国企改革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路设计,其主要的出发点就是解决当前实际问题。政府鼓励国企按照自身情况探索,给予企业较大的自主权,取得较大成果后向全国各地推广。国企和地方政府缺乏持续改革与创新的动力,存在自利性,造成推广之后改革效果不佳。不仅如此,因地方政府相关改革需在国家统筹安排下进行,也导致难以推行国企配套改革,未涉及整体产权框架的创新和改革,多停留在浅层次的框架调整。当前国企改革单纯凭借单个企业或各级地方政府,实施局部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需国家在制度层面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保证能够整体改革的深化。

四、经济全球化下国企创新升级发展的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发生深刻转变。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要看能否形成持续创新能力企业。实现国企创新升级,核心是“新”,本质是突破。创新对象和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终成为系统组合式创新,实现向信息源与网络资源整合。另外,整合与分工是当前创新的主要路径和手段,也是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创新盈利模式的驱动力。国有企业面对新商业竞争环境要求,需找到生产要素整合切入点,寻求商业机会。坚持从产业领域出发,实现规模化经营,实施整合重组。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创新是路径。其一,明确检验标准。股东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等均是檢验改革成效标准。股东增值能够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行业引领能力、活力、控制力,是社会资本和国资的保值增值。员工增收就是实现其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员工收入实现和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企业增效就是增强其产品开发、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提升盈利水平;其二,因地制宜,分企施策。国企需从当地国民经济、国家战略的需要出发,结合中国特色、企业实际,明确自身定位;其三,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国资改革需致力于解决出资人定位问题,从所有权出发,制定国资管理政策,建立和完善国资机构,制定国资运营规则,积极的监督评价运营效果。另外,还要坚持解决市场主体问题,从产权委托代理出发,履行出资人责任,重塑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机构,实体企业实现自我经营、自负盈亏,依据公司法运作,法人治理。同时要依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建立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所在。国企改革艰巨而复杂,也需要不断创新,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在创新发展中提升质量效益,夯实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微观基础,形成经济全球化下的新国企机制。

参考文献

[1]乔健.从市场化、法制化到灵活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发展及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36(9):77-90.

[2]张银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进国企改革与发展[J].中外企业文化,2018,0(3).

[3]王菲.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23):185-188.

[4]周韵风.国企改革过程中的企业文化建设探讨[J].青年时代,2019,(25):250,254.

[5]徐峰.探究新时期如何做好国有企业的工会管理工作[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9,15(9):150.

猜你喜欢
创新方向国企改革经济全球化
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创新方向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方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