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研究

2020-07-04 02:21蒋雨珈
好日子(下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新素质培养现状

摘要:本章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帮助同学们了解当前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创新型时代的大背景,为未来如何培养和开发大学生创新素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新素质;现状;培养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quality by clearly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the innovation qua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which lays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how to cultivate and develop the innovative qua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uture,combined with the big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innovation era.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innovative quality;current situation;cultivate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步便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无疑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人才输送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其创新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便成为当下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涵义

1.创新素质的内涵

本文将大学生创新素质看成大学生基于先天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结合教育和后天的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共同协调作用下,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素养的整体素质,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这三部分。

2.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特征

创新素质通常具有较为突出的特征:一是创新意识方面,大学生表现出超强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和精益求精的意识,这些品质驱使他们苛求创新,打破传统,同时,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发现;二是创新能力方面,大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知识整合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精确的记忆力和实践能力等,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创新人格方面,其拥有顽强坚毅的品质,表现为热爱生活,忠于事业,创新兴趣浓厚,有远大的创造理想和穷追不舍的钻研精神。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创新氛围机制建构和支持强度过低

近年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于此背景下,高校争相加入“创新”浪潮中,鼓励创新实践。尽管高校如此重视对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响应,但由于对创新人才的重视仅停留在“喊口号”,并未见诸行动,所以导致了高校在践行这一号召时,常面临对创新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创新机制,更没有形成全社会范围内良好的创新氛围,导致其创新活动根本无法放开拳脚去实际操作。

(二)高校创新素质教育滞留在讨论阶段

一方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传统教育讲究灌输教育,教学方式固化,专业設置面窄,常常不能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师资队伍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缺乏。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能够挖掘并激发他们这一能力的高校教师的开采。尽管近年高校一直强调创新,提出教学改革、教学分离、微课堂、慕课等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方式,但很多新老教师已经习惯了以往满堂灌的形式,不愿意接受新的东西,尤其是老教师对新方法新方式的接受能力又差,有的甚至拒绝变革,加上有部分高校教师除了上课,更多时间花在了科研项目上,对关注学生教学方面的思考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三)大学生创新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普遍偏低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大多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是“灌输式”教学模式下的 “考试高手,实践白痴”,可见,大学生们的个性正在逐渐被消磨,越来越趋于同化,呈现出共有的特质;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创新信心匮乏。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创新热情,且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在创新方面始终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敢拼敢闯的勇气和毅力。加上大学生对创新存在一定的思维误区,认为创新需要很高的门槛,如具备很强的艺术感。

三、创新型视域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转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基于此背景下,本文从创新型角度出发,探讨传统培养模式下,人才发展面临的处境以及在当代创新驱动模式下,该如何突破这一窘境,实现人才的创新型培养。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建设创新型国家需求的创新人才观

我国高等教育以往在向社会输送人才方面过多地强调培养人才的规模,忽视了人才的质量,导致了教育领域急功近利和培养要求的整齐划一[67]。在面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高等学校摒弃以往的共性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引进创新型师资队伍并培训现有的教师队伍,实施差异化的教育策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展开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达到兼顾整体和个体的目的,以期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

2.重视实践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针对高校教育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不仅是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方面,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但目前高校教学环节中,学生更多地是停留在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只‘学不‘研”的状态,而对于要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转化为生产力这一过程十分欠缺,更别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高校应注重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大學生的创新素质:一是在课程设置中,多设置实训课、见习课等,来多多刺激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二是搭建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申报课题,多进行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丰富创新成果;三是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即校地企合作,使得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合起来,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3.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其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精简和删除不适应当前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增加反应当今世界最近科技成果的内容,体现学科的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另外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同时注意突出课程设置中的专业特色。

其二,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同时拓宽课程选择面,使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跨专业、跨院系学习,辅修第二课程,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其三,在教学方式上,选择真正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导、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融教、学、习三位一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相伟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D].河北:河北科技大学,2016.

[2]  胡兆蕊.论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32).

[3]  王琪琪.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及创新意识培养开发的探索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4]  陈莉.创新型国家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的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作者简介:蒋雨珈(1989-)女,四川内江人,长江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HR开发与管理。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素质培养现状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功效研究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