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森
摘要:小学语文人文教育可以通过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这三个环节得以渗透与实现。本文分析了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小学语文渗透人文教育的措施,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人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而落实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有优美的外形,还有丰富的内涵。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汉字构造原理,在识字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渗透。如在教学“女”字时,教师可以先从字形分析:“‘女字就像一位女子双手搭在膝盖上低头席地而坐,这可以表现出古代女子平和、温柔的性格。”
教师教学生写好字,也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所以识字教学是一种人文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汉字的组合美、间架结构美、汉字笔画的变形美等,教导学生根据字理识字,依据字理写字,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美观,从中体会高雅的文化内涵,即做人要像写字一样“堂堂正正”。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喜怒哀乐,解读文章的人文内涵。
1.抓“经典”词句,感悟人文意蕴
一篇课文的人文内涵往往蕴含在字里行间,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具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升华人文内涵。如在教学《长城》时,教师可以抓住“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这个词组,让学生感悟整个句子的人文意蕴。学生通过感受成千上万的人登长城的场景,想象自己看见长城后的感受,从不同角度体会长城留给世人的刚毅、庄重、偉大的品格,一种民族自豪感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从而让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人文教育。
2.感悟关键内容,感受人性关怀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把“关爱生命,塑造完美人生”的人文意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受到感染。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小小年纪的阮恒献出自己的血挽救生命垂危的小朋友,体现了“肯为朋友奉献生命”的可贵精神。
3.品鉴古诗内涵,渗透人文教育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具有韵律美和丰富的人文意蕴。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身在异乡的诗人思念亲人之情,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广为后人传诵,它体现了全诗主旨,即思乡情怀。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把人文关怀写入作文,是《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新理念。小学语文教师要把作文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引导学生把人文精神融入作文。
生活中有温暖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浓厚的师生情,所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片段,把亲身经历写成作文,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家人照顾生病的自己时的感动、同学间的矛盾和友谊交织在一起、教师对自己学习或生活的关怀等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指导学生写出真情,感受人性的温暖。
人文教育应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热爱生活。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观察生活,才能有兴趣做与生活有关的事,写与生活有关的作文,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做家务送温暖、为灾区小朋友捐款献爱心、参加义务劳动等,让学生体验人间温情。学生只有拥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渗入环保方面的人文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并体现在作文中,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培养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感情,并将这些感情用笔写出来,形成一篇既有环保意识,又有人情味的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渗透人文教育,让教育工作处处充满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