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大环境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20-07-04 02:09马宁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双师型现代学徒制

【摘要】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重点实现“双师型”教师的普及,以校内培养为主,以引进校外专业技术人才为辅,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作用,从而才能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和就业市场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192-02

一、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德国,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巨大成功,并在英国和德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广泛的推广。国外现代学徒制中的“双导师”,是将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的身份进行了适度的结合,使学生从学习到就业的整个环节实现平稳地过度与对接,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导师负责指导,其优势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长,而在学生进入职场初期到能够平稳入职、胜任工作岗位则充分发挥了企业导师的专业技术优势。但此种模式并没有将两类导师的身份实现二者合一,会出现两个阶段对接过程中学生不适应,或者是衔接过程中从学生到员工身份转换出现断层。

二、我国当前现代学徒制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十年前就曾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指既具有教师职业资格又具有其他专业从业资格证书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鼓励高职高专院校一线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正好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新人才培养理念。国家政策层面最早涉及“双师型”教师,是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并要求有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的“双师型”教师。2018年1月20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概念,要引领带动全国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加强职业技术院校建设。不过,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尚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规范,国内主要倾向于“双资格型”和“双素质型”两种标准,即“双证书”或者是“双能力”的评价标准。不过,从“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分布来看,目前由于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涉及理工科居多的范围局限,也仅在理工科专业得到了普遍认同,在文科领域的相关专业并没能提出一个具体的标准和有效的队伍建设方案。

三、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下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考与设想

(一)将“双资格”作为认定“双师型”教师的门槛

各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开设的专业结合相关行业入职学历门槛和职业资格的要求,引导在岗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职业技能,让一线教师结合所教授的专业课程制定出自己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具体时间表。专业课教师应当先让自身成為某一领域具有资格的“工匠”,才有可能深入了解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岗位入职标准,也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应当制定政策,鼓励专业课教师尽快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规定出具体时间表,并对于已经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以专项资金的形式每年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到期不能取得所在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将不能从事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与实习指导,适当调整其授课范围,改为主要以讲授纯理论课为宜。在短时间内,如果不能通过校内教师自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则可以先从相关行业的知名企业单位引进行业高端技术人才作为兼职客座教授,通过这种方式各高职院校将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形成以长期培养为主、迅速引进为辅的较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调整并优化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科研、专业实践、执业能力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作为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要打造出技术合格、思想过硬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等同于本科类院校,毕竟高职院校不是以理论研究作为工作的核心。高职院校对于基础课类别的教师应当主要强调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而专业课教师在此基础上还有带学生实践、校企合作对接、顶岗实习、产教融合、项目开发等一系列工作任务,其考核评价标准就必然要做调整,不能一味地要求他们在课时量和科研上与基础课、公共课教师等同。在必要时,可以将专业课教师定期赴企业考察、调研作为考核工作量的内容,定期完成深入企业、实训基地任务的应当转化为有效课时或核算科研工作量。只有这样,才能把更多的专业课教师从相对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中解脱出来,让其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建设上来,也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宽联系企业、实践基地的范围,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带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相关行业一线。

(三)选派具备行业准入资格的专业课教师赴企业脱产实训实践,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各高职院校为了相关专业的长远发展,应当在鼓励教师取得执业资格的同时,鼓励他们亲自赴企业参加实训实践。学校应当在相关专业中择优选派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具备职业资格并有能力投身到企业实践的一线教师,准许他们以学年为单位脱产赴企业工作实践,让他们通过自身在行业中的实际操作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并将相关工作经验总结形成报告。经过一线工作实践的专业课教师,更清楚行业发展的现状,也更能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能够进行靶向性的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待实训时间期结束根据从业体会对实践课程计划和大纲进行合理调整。经过脱产实训时间的专业课教师能在未来的教学环节将其在企业工作过程中的技术技能、工作经验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让其在毕业实习前已经初步掌握基本技术要领和工作技能,也能使学生更快适应相关工作。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让一线教师将更多精力向企业实践进行倾斜,再将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以达到让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四)文科类专业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科类专业的部分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来传授社会科学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同样需要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方式。而专业课教师自身如果能够首先具备相应的职业准入资格,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同时“双师型”教师亲自赴企业实践或者是间断性地从事该行业的工作,必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该行业的人才需求。如果能够构建起行之有效的、适合文科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就能让更多的专业课教师通过获得第二职业资格来提升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能够适应现代职业环境,能够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能够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结语

“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和引进方案,能够提高专业建设起步水平、加强教师与企业、与相关行业互动,在较短时间内即可构建起“理论教学能力具备、专业技术水平突出、实践经验丰富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我国,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企业导师与学徒并无任何真正的契约,是一种隐性契约,因此,让高职院校的教师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将学生学习理论与赴企业实习进行无缝对接,通过专业课教师角色的转变、统一,才是将理论指导教师与企业师傅两类导师身份合一的可行之路,也才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最可行、最快捷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卢德俊.培养“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9).

作者简介:

马宁(1979—)女,汉族,天津人,法学硕士,副教授,天津立德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研究方向:刑法。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双师型现代学徒制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外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