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2020-07-04 02:34韩丹韩世朋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现状大学生

韩丹 韩世朋

【摘 要】 本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了概述,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施过程存在的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积极性,形式缺乏创新性,人员招募工作不力等问题,提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策略。要强化认识,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构建服务保障机制,丰富志愿服务形式。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策略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加深青年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还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自身成长,更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建设与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指示,要求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必须在树立规范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的情况下开展。但就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现状来看,受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志愿服务目标的实现。为此,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围绕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展开一番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

志愿者代表的是一部分特殊的人群,这些人在不求报酬的前提下,为社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无偿性的帮助。目前,志愿者一词在世界范围内尚没有形成一个具统一性的定义,西方各国以及联合国都分别对志愿者进行了定义。我们对志愿者的定义需要深入结合我国志愿服务现实情况而定,即“志愿者是在自身具备某项专业条件的基础上,无偿性的参与社会相关团体服务活动,并通过对社会各类资源的合理运用,来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及时给予需要帮助的人们以温暖和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是基于大学生自身所学、所想、所感的基础上而开展的,代表了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衷。其形式、内容十分广泛,主要以假期支教助教、科技支农,医疗救护、关爱老人、文化艺术下乡、助力脱贫攻坚和国家政策科普宣传等为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实践教育价值,更能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推动社會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认识不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缺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足够的热情。甚至有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会占用个人学习时间,影响学习。除学生个人认识不足这一因素外,造成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性不足的另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高校志愿组织激励措施制定的不完善。目前高校制定的志愿激励措施主要是针对那些骨干成员以及在高校志愿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所制定的,意为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志愿服务活动榜样。但却缺少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激励,普通学生激励需求在难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也就难以提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足够的热情。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缺乏创新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倡导创新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新生事物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创新,不习惯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做事模式。通过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多数高校依然以社区服务为主,开展社会公益宣传、养老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且有助于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锻炼。但存在缺乏创新性的弊端,也造成了其难以吸引学生关注的一个现实情况。尤其是面对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大多数高校在关注传统志愿服务形式的同时,并没有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难度,使其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只能够依靠大量的人力劳动来完成,这就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难度,使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以及实施进度受到影响。

3、人员招募工作有待完善

就目前高校所组织的各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来看,其招募形式大多采取临时、非正式的招募。一些高校管理者认为志愿者数量无需过多,只需适当即可,在志愿活动较为繁杂的时期只需要进行人员的临时招募就可以有效解决人员供需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志愿者人力资源的薄弱,即便是后续临时招募过来的志愿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员供需矛盾,但这些临时人员大多没有接受到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由此导致其对于自身志愿服务活动任务、目标、主旨的认识不清。这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质量的保障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1、强化认识

思想对行为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样也需要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来实现。为此,结合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新要求和新期盼,高校应该在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重视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深化学校广大师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意义的认识,促使广大师生能够从民族复兴、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角度去重新解读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刻意义。由此来深化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助人自助”内涵的理解,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的提升。

2、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为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高校要立足于素质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志愿服务的育人作用进行思考。并积极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建设工作,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始终能够在专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下实现,以此来强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整体性。为此,高校要抽调专业人员围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并由学校党委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进行统一领导,聘请专家顾问对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实施等一系列情况予以专业指导,同时学校各个相关部门更是要时刻准备好,充分发挥好其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部门协调作用。此外,为确保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化发展,高校还需要深入结合志愿服务工作实际情况,积极构建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及激励制度,以此来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行为、能力予以约束,对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流程予以专业化指导。

3、构建服务保障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学校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来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此,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为满足志愿服务工作各方面需求,高校要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经费划拨、师生捐款、政府申请等各种形式,成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在教育和培训的作用下,提高志愿服务团体成员各方面综合素质水平。在此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根据志愿服务活动需要,成立极具专业特色的社会服务小队,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专业性的提升。

4、丰富志愿服务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在逐渐增多的同时,志愿服务形式也需要逐渐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以往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高校多将服务的对象放在社区、乡村,以社区卫生、法律、科技宣传,教育扶贫等形式开展,这些形式活动的实施虽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达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但缺乏新颖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不利于大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升。为此,高校应不断创新,努力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使大学生看到志愿服务的多样性。如:针对冬奥会等大型赛会的举办,积极争取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在保障大型赛会顺利举办的基础上,拓宽大学生的眼界,丰富志愿服务的经验;举办以应急救援为主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应急救援的过程中,树立起对生命的敬畏感、对社会的责任感。组织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意义等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看到了志愿服务在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更好的开展,我们需要在不断总结以往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志愿服务核心动力,将志愿服务打造成大学生教育培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并在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池晶,田雨晴,刘全胜.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9)250.

[2] 李雅婷,张唯潇,郭馨静,姜笑晗,孙月岩.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制建设的研究——以潍坊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34)128-129.

[3] 崔锦铭.对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智库时代,2019(16)78-79.

【作者简介】

韩 丹(1982—)女,满族,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北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韩世朋(1990.06—)男,满族,辽宁辽阳人,本科学历,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现状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