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善于将课堂交给学生

2020-07-04 02:09关伟文
师道·教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设法治笔者

关伟文

道德与法治属于德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律常识,具有活动性、生活性、综合性及开放性特征。单从教材上看,小学阶段的内容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通过展现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生活事例引导他们进行一定的思考与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德育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学生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为基础”的性质决定了其课堂教学方式要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采取多元化教学。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们要探索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艺术,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一、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借助教材细节导入新课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学的工具,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仔细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细节,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每册以单元划分,单元中围绕同一主题串联课时,减少了文字篇幅,以图画表现人物对话与故事情节,设置了“交流园”“阅读角”“小贴士”“知识窗”等辅助性模块。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细节进行课堂导入。

例如,教学“说话要算数”一课内容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三幅插图,根据插图讲述“爱保证”同学的故事,学生在观察、思考的时候,笔者伺机进行更深入地引导:“除了观察主角‘爱保证同学外,还要留意每幅图中其他人的表现,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经过点拨,学生习得了“‘爱保证'同学的说话不算数已经伤害了身边的人,也损坏了自己的信誉”这一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一步步探索并探讨本节课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相较于文字,教材中的图片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及冲击力,可以很好地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教育部在考量学生年龄特点与学科知识特性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适时更新与重新编排,一些细微之处的调整,很容易被一线教师在年复一年的固性教学中忽略。然而,这些未被重视的细节往往能够给教师带来特别的教学灵感,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关,实现“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的动态化。因此,课堂教学艺术也包括教材的钻研,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充分挖掘隐藏其中的教学资源。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情感、心理及意识尚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还未建立起系统、自主的学习动力与目标,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引导,帮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与目标。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师应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音乐、视频等方式将教学内容导入课堂。

例如,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内容时,笔者在课前播放了《岭南》纪录片中关于广州的片段,同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历过片段中的风俗活动。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相关记忆的搜索、匹配,发现仍有许多风俗是自己从未了解的,也明白并不是所有风俗发展至今都是一成不变的。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为课堂上的交流分享提供了话题与素材;学生之间的情绪互相“传染”,营造了积极的课堂氛围。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媒体相比静态的文字、图片等更具视觉冲击力,声音与画面的同步配合带来了强大的熏陶与感染。多媒体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更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应及时掌握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以灵活处理课堂。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代入实感

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增加了基础的法律常识,而小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比较笼统,既不了解它的内在本质,也不明白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弱化法治的“距离感”,加强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体验感,体现学科的生活性与综合性。

(一)在教学情境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学生创造一个贴近生活、便于理解的学习情境,简单地说就是降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情感互动,形成积极型课堂。

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相关内容时,笔者准备了几个商品作为道具,其中有的商品包装完好、有的则轻微破损,并为学生创设了“在商店为班级联欢会购买小零食”的教学情境,由教师扮演商店老板、学生扮演顾客。笔者请三位学生分别挑选一样商品,其中两位学生选中了包装破损的商品;笔者引导三位学生来到结账环节,对买到破损包装商品的其中一位学生不交予发票。场景扮演活动结束后,笔者对全体学生依次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如何避免买到有问题的商品?买到有问题的商品该怎么办?在什么条件下商品能进行退换?学生结合笔者与三位同学的表演,经过分享交流,找到了以上问题的答案。在这场生活性的教学情境里,学生一方面参与课堂活动,一方面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思考,身体、大脑都沉浸在课堂中,不仅学会了生活学问,还理解了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明白了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相比课堂教学,生活经历更能给小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引导所有学生参与进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经历生活”,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在教学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

创设教学情境的另一目的在于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让学生从“了解”深入到“理解”;由“为什么”探索出“怎么做”。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中的一系列问题,由浅至深、连点成面,最终呈现系统的知识架构。

“聪明的消费者”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课上,笔者为学生呈现如下生活情境:“你在商场里买东西,结账出来时警报器突然响起,保安怀疑你拿了未付款的商品,要求翻看你的书包……经过排查,保安发现是警报器出了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笔者开始提问:“遇到这种情况,你会生气或觉得委屈吗?”待学生回答后,再提问:“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不生气、不委屈吗?”在学生给出“没什么办法,忍忍就过去了。”“我要报警,让警察来给我评评理,我们没有做错,保安不可以翻我们的书包!”等回答时,笔者抓住机会进行深入引导:“法律规定经营者不能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携带物品,更不能对其进行侮辱、诽谤。因此,我们要加强维权意识,对侵害我们合法权益的行为勇敢说‘不!”笔者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知识的内在关联性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给予教学留白,提供思考空间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保留空白”,最开始,“留白”指的是中国艺术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即在艺术作品中留下适当的空白,给予观者想象的空间;后来,人们将“留白”应用在教育领域,代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

教学活动的整体过程在于教师的“教”,更在于学生的“学”,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心理学认为,人在感知事物时,若参考信息不完整,将自行联想已获得的知识直至拼凑出完整事物,这一过程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印象。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在提供學习信息的基础上适当安排教学“留白”,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体现该学科的开放性。

例如,在讲授“这些东西哪里来”教学内容时,当学生得知身边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文具、日用品等都是由原材料经过一次次加工而成,并且了解到世界各地的许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为我国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而自豪时,笔者提出问题:“制造和创造的差别是什么?”“‘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分别代表了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发展‘中国创造?”看着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笔者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余下的时间进行思考,并将思考结果记录在本子上,下节课再进行分享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基础信息收集,并将目标问题和已有信息螺旋式串联,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创造了“开放性”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创设法治笔者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老师,别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