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的启示

2020-07-04 02:21颜奇英沈光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语言艺术思想政治教育

颜奇英?沈光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的必要性,分析了习近平语言艺术的魅力展现及其形成原因,认为,习近平用语简洁凝练、通俗易懂,根植时代、引经据典,质朴真诚、生动幽默,充满语言魅力。这源于其扎根基层的丰富阅历、朴实浓郁的民本情怀和醇厚扎实的人文素养。我们要深刻体会习近平语言风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其路径是:主动作为,增强话语主体的辐射力;与时代同行,增强话语内容的吸引力;以生为本,增强话语语境的感染力;多维融合,增强话语平台的感召力。

【关键词】 习近平;语言艺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话语的亲和力。当前,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也要重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和特色,综合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

一、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要把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加强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具有明显的意义。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其效果是否到位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结合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提升话语亲和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对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新时代高校使命任務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二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务实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载体,思想政治话语亲和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这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显著和积极的影响。

三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直接路径。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之间的沟通桥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好坏直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高也极大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的提升。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影响。

二、习近平语言艺术的魅力展现及其形成

习近平语言既娓娓道来、和风细雨,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有很强的亲和力、感染力,又有很强的冲击力、号召力,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

1、习近平语言艺术的魅力展现

(1)简洁凝练道真谛、通俗易懂接地气。要言不烦是习近平语言的重要特征,他善于把思想浓缩在高度凝炼的字词中,提倡并时刻践行着“讲短话”的理念,让人听得进、记得住。比如,他用“亲诚惠容”这四个字,高度概括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外交实践。党的十八大之后,对于如何深入解读宣传十八大精神,他一语道破真谛:“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的语言既饱含治国大道,又通俗易懂,既气贯长虹,又平易近人,既有高度,又接地气。习近平的讲话,用的是大众语言,是大白话、大实话,使干部群众愿听爱听。比如他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评价和体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效;用“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来形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压态势;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形容在青年时期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这些语言非常口语化,轻松自然,易于接受和理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根植时代强指引、引经据典富哲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植根于中国大地,植根于所处时代,他曾强调:调查研究必须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习近平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植于时代潮流,以优雅的笔触清晰地勾勒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一个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因地制宜地运用古代典籍,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褒扬创新精神;用“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鼓励领导干部要崇德向善;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强调基层历练是干部成长的必经之路。习近平用典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既增加了讲话的魅力,又赋予中华典籍以新的时代内涵,达到出神入化的意境,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3)质朴真诚显亲和、生动幽默藏意蕴。习近平语言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威而不傲、质朴真诚,其中很突出的一个特色,就是朴实、接地气,有一种“黄土地”的味道。他曾指出:要讲符合实际的话,讲实用的话,讲有感情的话。批评教育要有一点“辣味”,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能“红红脸”、“出出汗”。用“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来激励中华儿女要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比喻,且语言表现形式幽默生动、贴切形象。不论在国内开展基层调研、还是在国际交往舞台,不论是面对普通群众、还是与国际友人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以幽默睿智的表达方式,赢得听众的认可和接受,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

2、习近平语言风格的形成原因

(1)扎根基层的丰富阅历。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语言让人听后倍感亲切,而这一语言特点的形成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长期扎根基层的实践、长期坚持群众路线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任职,有着从基层一线到省或直辖市的主政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政经验,也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砺。这一人生经历,使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真实的感受,对农村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引用农家“土语”驾轻就熟,对群众的所思、所想以及群众语言都有了直观的认识,这也为他日后用好群众语言打下扎实基础,使他的许多话能让百姓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

(2)朴实浓郁的民本情怀。“语言魅力的背后蕴藏着深刻思想和细腻情感”,习近平语言魅力的形成是以其浓郁的民本情怀作为支撑的。浓郁的民本情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极具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他多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在治国理政中,他始终坚持民生为重,重视民心、顺应民意。他多次强调要让广大百姓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些民生情怀也直接反映到日常用语当中,让听众感觉朴实真切、通俗易懂。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和群众观,在吸收借鉴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丰富营养成分的基础上,深化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在“增进人民福祉”上,进一步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民本思想。

(3)醇厚扎实的人文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在任何场合的发言、讲话、演讲,或是文章中,都善于用典,产生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魅力背后折射出的是其醇厚扎实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这也反映出其领导风格的鲜明特色。现实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将读书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且阅读范围十分广泛,并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即使是在陕北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也没有放弃读书的良好习惯,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得益于此。他深信读书可以启迪智慧,滋养浩然之气,让人保持思想活力。

三、深刻体会习近平语言风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的多维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沟通的桥梁,能说话、会讲话、善对话,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得好不好、到不到位,最终要看能否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般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有裨益,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的提升提供深刻启示。提高思想政治话语亲和力首先要致力于让学生愿听、爱听,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要能说到学生心坎上去,打动学生、温暖学生,使学生听起来入耳入脑,入心入神,能为学生所領悟和接受。继而实现点拨学生、启迪学生的效果,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行动上引起“共振”,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

1、主动作为,价值引领,增强话语主体的辐射力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本质在于教育主体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和使命,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符合育人规律、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需求的语言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价值指向。为此,话语主体要主动作为,一方面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相关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学懂弄通做实,及时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创新对话形式,运用拉家常、讲故事、访谈、理论宣讲、艺术表演等等,用典型生动、喜闻乐见的案例,将思想观念、立场态度、情感经验、知识素养传于学生,使学生信其道,理解接受,取得预期好效果。

2、与时代同行,拥抱“热词新语”,增强话语内容的吸引力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日趋多元,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话语日益活泼。思想育人想要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需要紧跟时代,采纳大众所接受认同的最新话语,多讲“大白话”“新语”和“网络语言”,接“学生”的地气,让话语更有温度。当然,这些“大白话”不是粗俗的、肤浅的, “热词新语”代表了主流媒体的关注点,指向不同的领域,一定程度也概括了社会发展风貌,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因此,话语主体需要与时俱进,时时关注,甄别运用。

3、以生为本,有效沟通,增强话语语境的感染力

广大青年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受众。面对学生,如何能讲出大白话、讲出接地气的话,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扑下身子,融入学生,多做调研。现实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总是存在不畅之处,要么是学生不愿意听或不愿意敞开心扉说,要么是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感情上不愿接近,让学生心生反感。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世界,切合情境察实情,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情况有所了解,倾听学生需要,能够对学生心存关爱、心怀真情、放低姿态,树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做到思想政治话语有生气、冒热气,学生就能真切感受到自身受到的关注、理解和期待,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有效的,沁人心脾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言不在多,而在于实,在于传递真情、唤醒激励,学生才会心存温暖、充满阳光!

4、多维融合,创新发展,增强话语平台的感召力

当今社会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微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如果一味说教、灌输、传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或许会受到挑战,话语亲和力也会削弱。因此,在保持原有传统媒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需要融合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不同阵地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多样性功能,构建融合的话语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最大可能实现思政教育的个性化、便利化、实效化,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01).

[4] 洪向华.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04-17(005).

[5] 赵宇.习近平的语言魅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J].文化学刊,2018(06)140-143.

[6] 芮鸿岩.高校德育亲和力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江苏高教,2018(1)86-90.

[7] 张爱艾,郑淑华.习近平话语风格的深刻意蕴及实践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9)85-87.

[8]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颜奇英(1988—)男,江苏金坛人,硕士,助理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纪委办公室正科级纪检监察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沈 光(1979—)男,江苏滨海人,硕士,副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语言艺术思想政治教育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视听语言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