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温州乡村文化创意空间营造研究

2020-07-04 02:21孙非寒叶崇凉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乡村乡村振兴

孙非寒?叶崇凉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当前乡村文化创意空间发展的瓶颈,分析了乡村振兴视野下温州乡村文化创意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析顺应乡村振兴的温州乡村文化创意空间转型发展模式转型路径:从初级民宿打造转为体验空间营造;空间营销转型:从 “星光微弱”转为 “打卡地营造” ;空间功能转型:从文化产品的展陈转为优势本土文化传承之所与文创产品的体验之所。展望了温州乡村文化创意空间急需重构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创意空间;温州样本

一、研究背景

1、当前乡村文化创意空间发展的瓶颈

本文所探讨的“乡村文化创意空间”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场所”基础上发展而来,利用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营造满足时代需求和超时代需求的文化创意空间。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创意空间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特别是原本贫困的乡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发展乡村文化创意空间成为各地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带动民众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依托古村落文化空间、自然资源等发展起来的乡村文化创意空间却纷纷遭遇创意空间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的瓶颈,文化景观不够突出、文化体验感受差等成为影响乡村地区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乡村文化创意空间的营造亟需顺应时代发展,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转变发展策略、转型发展模式,探索乡村文化空间升级路径。

2、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文化创意空间发展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当下乡村发展空前的历史机遇。作为文化空间,乡村也面临着多重性的新旧动能转化压力与诸多挑战。从历时性看,乡村文化空间亟需应对现代化转型的挑战。乡村振兴时代,发展旅游观光休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为此,乡村文化创意空间的营造成为非乡村情境人群释放压力、体验乡村文化、感受乡村生活的重要场所。乡村文化创意空间不仅需要承担休闲业、旅游业、甚至会展业发展的基本职能,还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衔接,指导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肩负着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平衡协调的使命。目前,乡村文化创意空间营造呈现出面向休闲转型、旅游转型的特点。

(1)乡村文化创意空间日益体验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日益富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超过物质层面,视觉性的文化创意空间营造已不能满足当前民众追求更加丰富的、能够融入乡村生活的参与式体验需求,乡村文化创意空间的营造应该向个性化、差异化的体验方式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对文化创意空间内容的质量提出了要求,也是对乡村目的地整体文化环境品质的一种考验。

(2)乡村创意文化空间的空间布局产业链化。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产业是乡村延续的重要保障。乡村文化创意空间的营造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创意空间与有关区域空间的协同是振兴乡村的差异化开发、促进乡村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的必然趋势。

(3)乡村文化创意空间的文化供给创意化。乡村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激烈竞争。许多乡村文化创意空间因季节性文化产品或一成不变呈现形态,使得乡村旅游业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从而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淡季问题、展示方式问题,实现文化供给的全季化、创意化是迎接乡村旅游发展新形势,突破乡村文化创意空间发展瓶颈的一项重要目标。

二、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温州乡村文化创意空间发展问题

温州是浙东南沿海一座山海相依、瓯江穿城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丰富。“七山二水一分田”,是温州城市版图的形象概括。根据乡村的地理分布和景观获取度,温州的乡村可分为见山型乡村、水乡型乡村、阅海型乡村及综合型景观乡村。根据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因素,又可分为古村落、侨乡(华侨村)、技艺乡村、文化名人乡村、产业小镇等。但在当前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融合时代背景下,温州乡村文化创意空间发展面临下列三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传统古村落保护模式与现代化的冲突

自200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兴起以来,中国的历史文化乡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很多古村落在遗产保护的进程中选择了依托旅游业的途径,对于古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古村落的利弊探讨直至今日尚未定论。古村落保护的旅游发展模式,到底是保护了文化遗产还是冲击了文化遗产?横梗在这个问题之上,还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古村落的原文化空间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当下民众的生活需要,如对现代化生活设施的需求,对工业化社会产品的渴望。除此之外,乡村还要面临人口流失、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

2、交通便利程度低、产品类型趋同

交通的便利度是温州乡村文化创意空间发展的核心问题。解决好交通的时间成本,是振兴乡村的关键。坐拥市区一线景观的茶山,山上的乡村开发民宿已有近十年的历史,盘云谷、青灯山舍等是茶山文化创意空间营造的典型。但驱车从山底到目的地,需要走弯弯曲曲的山路,正常路况需要1-2个小时,节假日则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非常低。每个区域打造的文化创意空间具有极强的同质性,旅游体验获得感不够。

3、缺乏品牌效应,文化供给体验欠缺

温州各个区域的乡村空间发展,主要以旅游为主,打造音乐小镇、产业小镇、民宿等。由于温州的文化创意环境起步较晚,品牌打造、消费群体、文化供给等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茶山盘云谷的民宿,有艺术馆、餐饮业、酒吧等的引入,但在文化空间的营造上引导吸引消费群体仍需要下大功夫。

三、顺应乡村振兴的温州乡村文化创意空间转型

1、发展模式转型:从初级民宿打造转为体验空间营造

转变温州乡村发展模式,既是当前温州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利用和尊重当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状况及旅游开发的可支持条件,合理开发与营造乡村文化创意空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文化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文化创意空间营造中充分重视对温州乡村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人文遗迹的保护,针对不同文化功能的片区实行差异化空间管控策略,管控中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从而实现空间总体布局的合理规划。

从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融合的视角来看,温州可以打造的乡村文化创意空间可以有如下考量:(1)利用好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对村内外民眾或体验者提供乡土文化供给; (2)乡村主导产业体验空间,如农事体验、渔业体验、经济作物采摘等;(3)乡村非遗文创空间,展示并传承乡土文化;(4)乡村休闲生活空间;(5)乡村康养空间;(6)乡村“互联网+空间”;(7)乡村游学体验空间等。

与此同时,根据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上空间的管理,在保护展示体验区域之外建立混合游憩区,提供完善的体验型社区或体验型乡村服务,包括生活服务、运动教育服务、亲子教育服务和主题游乐服务等,以实现旅居融合。既能满足乡村本身的生活需求,又能为体验者提供完善的休闲体验服务,共享并高效利用生活服务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缓解体验者的异乡感,引导体验者在体验乡村文化生活的同时,延长体验者的停留时间,全面提升体验水平,提高乡村旅游收入。

2、空间营销转型:从 “星光微弱”转为 “打卡地营造”

乡村振兴让乡村文化空间得以重构,重构的成败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当地民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文化体验者文化体验的需求。体验者透过先验的知识、熟知的技术、不一样体验的渴望与期待的滤镜,来凝视重构的乡村文化创意空间,而这一层层滤镜是由社会阶级、性别、国籍、年龄和教育所形塑的。这也为空间营销转型提供了技术层面的分析。体验者对乡村空间呈现的“真实生活”尤其着迷,因为从他人的生活当中,多少还可以窥见自身经验难以察觉到的真实。因而现代乡村空间的重构,要了解可知所需形塑一套外来者独享的权利,以供他们观看乡土文化空间究竟如何运作。打卡地营造,最重要的特点似乎是差异与创新,是平常定居或工作的地点与体验者观看对象的反差。打卡地营造的本质完全是视觉性文化体验营造。为了实现文化创意空间营造的良好成效,需要精心规划,让体验者遇见他者。

体验者遇见他者的因素:(1)有独一无二的目标物可观看,例如故宫、埃菲尔铁塔、毕加索真迹展览等等;(2)观看某个特定的标志;(3)体验者过去习以为常的事物,现在换个角度,让他们观看自己不了解的方面。

3、空间功能转型:从文化产品的展陈转为优势本土文化传承之所与文创产品的体验之所

传统的乡村文化空间,如楠溪江流域的苍坡村、芙蓉村等,在现代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实现乡村文化空间的功能转型,让村落焕发新的生机。如果乡村文化空间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不合时空,这个地方提供的任何文化体验都可能会在满意度上大打折扣。所以,空间营造存在一种非常重要的“空间固定”(spatial fixity),祠堂、庙宇等空间仅仅是作为历史文化展览馆,显然不能给体验者提供他者文化的有效捕捉。

文化创意空间应该追求文化创意产品的推陈出新,不断满足体验者的求新求异。体验者心驰神往的完美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发生。更多的是体验者对文化创意空间体验前的期盼与体验后失望,体验前有多强烈,体验后的心理落差就会越大。进而产生对文化创意空间有新的期待与渴求,渴望产品、服务推陈出新,不断提供新鲜感,这也是当代消费主义的核心,也正是一场求新求变与永不餍足的辩证。

空间功能转型要做到差异化消费,与大众化消费相区分。大众化消费,大概是指商品大同小异,几乎没有样式上、季节转换上、市场区隔上的差异,选择相对有限,种类的选择也只反映生产者的看法。而差异化消费是说,生活中的许多层面都商品化了,消费者的偏好琢磨不定,生产者必须开发更多产品,不再以量产的模式生产,强调符号价值,创立品牌。

四、讨论与展望

面对温州乡村文化创意空间急需重构的发展现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提升,就是整个城市的文化创意环境的营造,形成创意城市、创意乡村的良好氛围。这个氛围的实现,关键靠人。要引进创意型人才,还要培养创意型人才,才能保证创意城市、创意乡村的发展壮大。以温州现有的人才引进政策,对高端创意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大,但是,利用本地各种资源来培养创意人才还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温州可以推出创意人才培养系列计划或工程,依托本地高校的资源,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创意人才的培养。可通过设立创意专项研究计划、文化创意论坛等形式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的理论研究、国内外学习和交流。在人才培养的结构上,同样采用梯级形式,既要培养创意产业带头人,又要培养民俗文化传承骨干以及创意产业的管理人才、市场人才和经营人才等。走创意乡村发展之路,或许是乡村振兴现在和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厄里;[英]乔纳斯·拉森.游客的凝视[M].格致出版社, 2016.

[2] 吕宛青等.多维感知视角下目的地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思想战线.2014.

[3] 吕宛青等.乡村旅游产业链内涵与特征研究[J].旅游论坛.2018.

[4] [美]理查德·弗罗里达.创意经济(The Flight of the Creative Class-The New Glob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英]约翰·霍金斯著.洪庆福等译.新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三联书店.2014.

[6] 孙非寒.文化资本效用:民俗情境中的温州竹枝词当下性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

[7] 汤晖.西北地区城市创意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乌鲁木齐、兰州、西宁、银川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1.

【作者简介】

孙非寒(1986—)男,汉族,硕士,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

叶崇凉(1979—)男,汉族,硕士,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区域民俗学.

猜你喜欢
乡村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