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法治意识培育中的隐性教育

2020-07-04 02:49邓思
现代交际 2020年10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法治意识高中生

邓思

摘要: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治的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加强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培育是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能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之举;而法治教育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除了要运用显性教育手段外,还要在日常引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法,通过采取在校园营造法治氛围、加强榜样教育、创造法治情境等措施,开展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隐性教育,积极培育高中生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法治意识 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 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134-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重要论断。基于此,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四个学科核心素养,法治意识作为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法治意识,主要是学法、尊法、守法和用法以及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包括两层含义,即公民对法治的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既需要法律本身的正确性,也需要法治情感的熏陶。

一、高中阶段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

高中生的年龄在15岁—18岁之间,他们在生理上已经接近成人,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机能也逐渐成熟完善,这为高中生的法治认知发展提供了保障。高中生能够树立也必须树立法治意识,这是基于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之举。

1.培育法治意识是基于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高中生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必须具备的品格与能力,更新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程结构的转变。如下表所示,四个必修课程共计6学分,与法治有关的(政治与法治)占2学分;三个选择性必修课程共计6学分,与法治有关的(法律与生活)占2学分;三个选修课中也有一个与法治有关(法官与律师)。在新课标的课程结构中,与法治相关的课程占据了三分之一,可知新课标对高中生的法治教育的重视。

2.培育法治意识是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安。近年来,中学生犯罪现象屡见不鲜,且有逐渐从高年龄段向低年龄段过渡的趋势。在学校中,尚且有中学生犯罪行为发生,一旦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若没有法治意识,难免误入歧途。高中是人生的重要过渡期,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用法律来武装自己,减少其犯罪的可能性。因此,在高中时期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其法治意识,是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3.培育法治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之举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中之重。高中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中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生力量和主力军,对高中生进行法治教育,培育高中生对法治的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是高中教育的重点。

二、运用隐性教育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

1.显性教育的内涵、特点和面临的冲击

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强制性和显而易见的手段进行教育的方法;该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制执行。显性教育在培养我国公民法治意识过程中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不仅局限于教师、教材和课堂,这就对带有强制性的显性教育方法产生冲击。

2.隐性教育的内涵、特点和优越性

“隐性教育”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Philip Jackson于1968年在《班级生活》中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隐性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教育资源,通过潜在的、内隐的、含蓄的、辞微旨远等手段进行教育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舒适性、愉悦性、趣味性等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在情境交融中、在舒畅的气氛中接受法治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而公民对法治的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正需要这样的教育浸润。

三、运用隐性教育培育法治意识的途径

基于隐性教育的特点、学校的条件设施,以及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高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

1.加强校园法治氛围建设和班集体建设

《墨子·所染》曾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说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没有形成之前,环境会起非常大的作用。这给法治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启示:可以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如在校园的宣传栏、教室的墙上、学校的大门外张贴最近破获的重大案件以及法律重要条文等,使学生在课间、课后散步和休息时也能感受到法律的力量,萌发出学法、遵法的意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法治的情感认同。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建设班集体,可以将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如在确定集体目标的时候,明确即将建成的班级是一个法治班级;在制定班级公约的时候,明确规定包括老师在内,违反了班级公约,都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还可以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法治活动。

2.运用榜样教育

高中学生崇尚伟人、模仿伟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要求上进,教育者可以通过杰出人物的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要深入挖掘历史和生活中与法治相关的杰出人物和法治行为,以此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自觉树立学法、尊法、守法和用法的意识,如在课间10分钟播放探寻凶案铁证的法医先锋易天明的视频等。

3.创造法治情境

创设良好的法治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念。根据情境的可感受程度,可以将情境划分为:可体验情境、可再现情境、可借用情境和可想象情境。在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过程中,着重采用可体验情境和可再现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程序、规则、权利、义务、平等和公正意识。如可以在教学中开设模拟法庭,让学生轮流担任情境中的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犯人等角色,学生可以在此情境中学习法庭上的规则和程序,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4.搭建实践桥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法律知识基本来源于前人总结的经验,是间接的,不具备当下真实性,法治教育者应创造实践机會,拉近学生与法治之间的距离,实现法律学习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市内的法庭;带领学生去附近的社区进行普法宣传;请当地的警察到学校讲座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联系到所学法律知识,加深对法律的理解。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中时期是人生的黄金发展时期,高中生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兴衰成败,在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引入隐性教育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从而使他们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力.在道德教育的显性教育中引进隐性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309-311.

[2]刘碧皖.搭建校园隐性教育平台[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8):74.

[3]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6.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法治意识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