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花
摘要:词类是词典学和词汇语义学的要素,词的兼类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准确的词类标注对汉英词典的编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和“北大语料库”对“普选”一词的实证研究,以期对该词的词类做更加全面的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英词典的编纂提出建议,希望能对词典编纂者在词类标注方面带来些许启发。
关键词:“普选” 词类标注 词典编纂 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071-03
词类在大多数句法理论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是词典学和词汇语义学的要素(Beck,2002)。汉语词类研究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的特征,因此在词类的本质、词类划分的标准或依据等问题上依然存在争议,原因主要在于判断词类时主要采取了内省的研究方法而非语料库研究法(仉嘉粒&余毓国,2013),这导致汉语词典词类标注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词的兼类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兼类是概括词的语法多功能现象。然而,为了追求语法分析的简洁性,减少甚至为了避免出现兼类情况,许多语言学家主张挥动“奥卡姆剃刀”,选择某种精简形式。朱德熙(1982;1985)主张兼类要少。另外,部分学者主张兼类要少(郭锐,2002;陆俭明,1994;2013;吕叔湘,1979;沈家煊,2009;2012)的“简略原则”几乎成为定论。就现代汉语而言,有学者(安华林,2005;郭锐,2002;俞士汶,2003)已就兼类与词频的相关性做过研究,得出兼类与词频呈正相关。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存在一定不足,其研究结果令人难以信服。
众所周知,词典中词类标注不准确或标注错误对词典使用者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而汉语词典的词类标注和编纂对汉英词典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因此,一些汉英词典中也存在词类标注的问题。本文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和“北大语料库”对“普选”一词的词类标注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以期更加全面地分析其在词典中的词类标注问题。
一、研究问题
作者选取了10部大中型汉英词典,其中有5部对“普选”进行了词类标注,5部未进行标注(详见表1和表2)。比较发现,大多将“普选”标注为名词,只有一部词典将其标为动词,在国家语委语料库中还将其标为缩略语。
众所周知,汉英词典的编纂参考了汉语词典编纂,为此,作者又研究了9部常用大中型汉语词典,其中6部对“普选”进行了词类标注,3部没有进行标注(详见表3和表4),而6部词典都将其标为动词。由此发现,两类词典对“普选”的词类标注出现了不同的倾向。汉英词典倾向于将其标为名词,而汉语词典倾向于标注为动词。那么“普选”一词是只可以做动词,还是只可以做名词,或是动名兼类呢?鉴于此,作者借助“国家语委语料库”和“北大语料库”对该词进行了实证研究。
由表1作者还发现,汉英词典没有坚持“词类对译”原则。尽管5部词典对“普选”都解释为“general election”,但标注为名词和动词两种不同的词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因为基于语料库的分析具有其他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比拟的优越性(王馥芳、罗敏莉,2004)。基于语料库的分析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它是经验性的,分析的是自然语篇中语言的真实使用模式;它以大型的、在一定原则指导下收集而来的自然语篇为分析基础;它广泛利用计算机的自动和互动技術,以此为分析工具(Biber,1998)。由此可见,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本研究十分有利。因此,作者选用了“国家语委语料库”和“北大语料库”,尽量做到全面地分析,通过对“普选”一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进行词类标注分析。
(二)理论基础
兼类指一个多义的概括词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类范畴的现象,在词典中体现为兼类词(王仁强,2013)。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语言观,王仁强(2014)提出了“双层词类范畴化模型”。该模型指出,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概括词的词类判断应该以基于语料库的使用模式调查为基础,以便发现其规约化的用法(即规约化的命题言语行为功能),从而有效区分其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的词类归属和言语层面句法中的词类归属。李尔钢(2006)指出,兼类词的不同词性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的。而语料库中的例子恰好属于言语层面的不同语境当中。王仁强(2010)指出,汉英词典意义主要是在语言层面而非言语层面上的翻译,词目(及义项)的词类标注(词类判断)直接影响词目意义的准确化、义项分裂的科学化、读者使用的便捷化及词典自身的国际化。
本文引言部分提到,学者们对词类划分持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兼类与词频呈正相关,另一种是“简略原则”。但是,如果主张前一种观点,那就与后一种观点相矛盾。那么,这两种观点是否都成立呢?因此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语言观为理论基础,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和“北大语料库”对“普选”一词的兼类与词频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对该词的词类做更加全面的鉴定,同时深化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三)数据搜集
为了弄清“普选”的语法属性,作者首先通过“国家语委语料库”进行检索,并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共检索到27条。对“普选”一词在国家语委语料库中的词类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情况见表5和表6。
由于在“国家语委语料库”中检索到的索引数量较少,缺乏权威性;因此,为了减少误差,作者又通过“北大语料库”对“普选”进行了检索。总共检索到500条索引,作者从中随机抽取了100条;其中有效索引83条(去掉重复的5条索引和无效的12条索引)。因此,作者对83条有效索引进行分析,详见表7。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结合国家语委语料库和北大语料库来看,“普选”既有动词又有名词的词类。在国家语委语料库当中检索到27条语料,其中有一条被标注为名词,23条被标注为动词,3条被标注为缩略语。从修改后的国家语委语料库看,“普选”的词类标注发现虽然在国家语委语料库中该词做名词的比例占96.3%,做动词的比例只占3.7%。“普选”做动词的比例相当低,达不到规约化程度。但经过分析部分北大语料库中“普选”的索引发现,其做动词的比例占36.14%,做动词占了63.86%。这实际上已达到规约化程度,因此汉语词典应将“普选”的名词用法加入进去。除此以外,汉英词典的编纂应参照汉语词典的编纂。
四、结论与启示
(一)建议
一是对“普选”在汉语词典中的词类标注及释义做如下修改:【普选】pǔxuǎn,[动词],有选举权的公民普遍地参加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选举。~人民代表。[名词],一种大范围的选举活动。成人~,~制度。
二是对“普选”在汉英词典中的词类标注及释义做如下修改:【普选】pǔxuǎn,n.general election:~权universal suffrage.v.widely elect:~代表widely elect representatives.
(二)启示
首先,词类标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在词条后面添加词性标签。由于汉英词典的编纂主要借助汉语词典的编纂,因此,汉语词典的编纂要为汉英词典编纂起好带头作用,尤其在词类标注这一方面。
其次,词类标注要借助语料库,但语料库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况,因此要注意使用中的语言。
最后,汉英词典的编纂要坚持“词类对译”原则。作者发现汉英词典的释义与配例中词的词性不一致,这会为汉英词典使用者造成困惑。
参考文献:
[1]BECK D.The Typology of Parts of Speech Systems:The Markedness of Adjectives [M].New York:Routledge,2002.
[2]BIBER.Corpus Linguistics Investigat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仉嘉粒,余毓国.基于语料库对动态形容词用于进行体情况的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11):90-95.
[4]安华林.从两种词表看名、动、形兼类的处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4):31-39.
[5]郭銳.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李尔钢.兼类词的义项设置和词性标注问题[J].辞书研究,2006(3):14-23.
[7]陆俭明.关于词的兼类问题[J].中国语文,1994(1):28-34.
[8]陆俭明.浅议“汉语名动形层层包含”词类观及其他[J].汉藏语学报,2013.
[9]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1):1-12.
[11]沈家煊.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J].现代外语,2012(1):1-13.
[12]王馥芳,罗敏莉.语料库词典学的兴起与发展[J].辞书研究,2004(5):45-53.
[13]王仁强.现代汉语兼类问题研究:兼评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重要价值[J].外国语文,2013(1):13-20.
[14]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16(B11):92-96.
[15]王仁强,陈和敏.基于语料库的动词与构式关系研究:以“sneeze”及物动词用法的规约化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9-31.
[16]俞士汶.计算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7]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8]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责任编辑:赵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