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泽南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系统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文章围绕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简要分析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敏捷性;发散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421;G63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8-0051-02
数学思维,即人们常说的数学思维能力,指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抓住时机,初中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展的活跃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所以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往往会事半功倍。
一、数学思维培养的侧重点
1.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效率。学生之间的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不同,既存在先天差异也存在后天的因素,先天的差异无法改变,但教师可通过后天训练和教育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敏捷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法的效率与能力。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
数学思维的发散性是一种正确的联想,它需要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作基础,所以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首先,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其次,教授学生整理知识点的方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将有联系的知识点归入同一框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再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在于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养成一题多解的习惯。最后,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贯穿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并结合实例教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意味着要克服思维的僵化。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离不开学生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态度。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方法,以灵活多变的开导方式培养学生灵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会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能做到自主思考灵活切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效率。再次,训练学生形成系统化的逆向思维,能够灵活地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进行推导和推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转换能力。最后,最初的教学可以采用结合习题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总结规律,以此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只有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掌握各种各样思考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的创造性。首先,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创新和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其次,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适当转变教学的重点,将侧重点集中在对学生探索欲、好奇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引导学生朝着此方向成长。再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入提问式教学,倡导学生多思考多深入,让学生试着勇敢地提出设想,论证自己猜想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最后,教师要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思维方式。这样,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对权威性、真理性始终抱有科学理性的质疑精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对于存疑的地方能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非盲从接受。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为了给学生更加快速地形成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奠定基础,学生只有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和答案,不盲目相信权威给出的答案和结果,才能有突破现状的可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想,更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积极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认真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并对做得好的学生予以夸奖,通过积极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夯实基础知识,强化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具有发散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入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生具備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教师可以选择互动式教学,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联想能力寻找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或者在解题过程中抛出解题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已知条件对解题的作用,并寻找隐藏条件,进而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打破惯性思维,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夯实基础知识。
3.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结合实题解析
首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实题进行解析,让学生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思考解题方法。在学生提出一种解题方法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尝试换一种解题思路再寻求新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就会通过这种举一反三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其次,训练学生的习得逆向思维。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真假命题从正反两个角度推导结论,反推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定义定理,鼓励学生提出相反的例子来证实定义定理的正确性。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消化和吸收。
4.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动手实践是最能直观刺激学生大脑积极思考的一种手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还有利于学生通过层层的实践体验到证实定理和推论的乐趣。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总之,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作为教师不应因为害怕学生犯错误而禁锢学生的思想、限制学生的思维,甚至禁止学生提出不合理的问题。这些教学误区除了会使得学生思维渐趋僵化,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数学思维。所以,教师除了要适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美外,还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答案,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张丽.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9).
[2]吴敏.浅谈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26).
[3]杨丽华.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实践[J].黑河教育,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