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民 陈雅莉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不断发展,其办学经费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经费规模也不断增长。为保障高等院校优质发展,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健全业已成为迫切需求。本文基于内控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归纳了在内控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的运用、评价信息的获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问题分解、优化流程、优化内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优化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6-0135-02
一、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内涵与构建原则
党的十九大对发展教育事业进行了全新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了优质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也不断深化,高等院校已经从体量增长阶段转向内涵式发展阶段,因此提高高等院校发展质量已成为关键。随着高等院校规模化以及内涵式发展,更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成为重中之重。近年来,为完善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中指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是指高校自行对自身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并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同时,要求在内控评价体系构建上,需遵循全面性、客观性、重要性、适应性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院校在构建内控评价体系中具体表现为:全面性指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要贯穿学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覆盖学校及其所属单位的全员,以及预算、收支、资产等全方位;客观性指内部控制评价要遵循客观事实,独立、准确地反映被评价单位的经营风险情况;重要性是指,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对关键节点加以控制,如关键岗位进行岗位轮换、强制执行关键人员年假;适应性是指既要适应整体教育环境,又要适应学校自身特点,建立适应学校发展战略的评价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指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充分结合理论分析与定量分析,既保证灵活不僵化,又保证判断有依据。
二、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评价不全面
事业单位的风险防控主要源自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事务所审计三个方面。由于高等院校的公益性,导致外部审计不受重视,内部审计独立性差。现实中,多数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范围仍局限于财务和资产部门,并不符合内部控制全面性的基本原则,从而导致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全员参与程度较低现象,仅能满足财务风险防控。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客观性,又导致连财务风险、资产管理上都出现不准确现象。
(二)内部控制评价不规范
尽管各高等院校的基本办学方向相近,但在具体发展目标以及内部环境上都存在个性化差异,就目前而言,国家层面的相关文件仅能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缺乏普遍适用性。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省市地区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基本是在内部审计、纪检监察、财务风险防控的基础上构建的,这就造成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不完整。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学校事先没有制定统一标准,没能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导致学校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使得当前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客观性。
(三)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实用性低
在高等院校中事业单位的层级制组织形式,限制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探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往往是基于财政厅、教育厅的文件要求,只重制度建设不重贯彻实施,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同时,由于高等院校的事业单位性质,如何评价学校发展状况本身就存在分歧,造成了个性化需求高评价体系适应性差的后果。因此,通过内部控制,实现降低风险、优化管理这一任务就显得更为艰巨。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目标难以实现、评价体系实用性低、评价结果整改意见无法落地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出现。
(四)内部控制数据分析程度浅
随着高等院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高等院校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联动性较差,出于安全角度,接口开通受限,导致资源无法共享,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无法提升工作效率。
三、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以及优化对策
(一)树立内部控制评价管理思维模式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对学校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判断、优化和再评估的专门手段,能够有效完善学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学校运营管理能力。高等院校师生应当善于运用内部控制评价的手段,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思维模式,这对于管理层而言,就是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哪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通过内控评价,将问题分解。比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遇到工资及福利支出不足时,应当学会用内控评价的方式进行分析,是年初预算不足、还是事业收入减少、还是薪资标准有问题?通过信息与沟通评价以内部信息传递、相关信息系统为依据,做好内控的评价管理,从而通过运用内控评价体系,达到优化学校运营的目的。这一管理思维模式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串联起全校的人力与物力资源,提高全员参与度,树立风险防控意识,确保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能得到有效的内部控制。
(二)促进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标准化
目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建设主要是依据国家财政部为行政事业单位而制定颁发的《规范》,由于该文件属于国家层面,只能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的实际工作提供宏观指引。在高等院校层面,应当首先规范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一般而言,企业会把导致财产损失金额大于千分之三的认定为重大缺陷,将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的认定为重要缺陷,将千分之一以内的认定为一般缺陷。目前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是确定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并成立内部控制评价小组,在校领导的带领下,确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并进行测试以及确定认定标准。以模块化的形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逐步地为事业单位换血,这样,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一到两轮的全面内部控制评价和优化,定能使学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更加成熟,使学校的发展向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迈进。
(三)加强内部控制评价对高等院校内部环境的引领
为避免内部控制评价的形式主义,首先要完善高等院校内部环境的控制评价。其中,主要包括组织框架、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社会责任与学校文化四大方面。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应当完善组织框架,明确内部控制实施的牵头单位以及主管领导,形成单独的内部控制体系;另一方面,应当充分衡量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针对人事处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评价,努力降低人力资源获取、投资、使用、保护的风险。倒逼人事处做好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将学校各部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控制缺陷纳入部门和个人业绩考核的一项关键指标(KPI)中,从而提高学校各部门建立持续优化运营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能力,促进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中的作用,推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需要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平台,以优化部门与部门之间、教职员工与教职员工之间内部信息传递。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将学校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畅通交流渠道,实现数据对接与资源共享,完善单位信息化平台建设。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对外披露相关信息,接受公众与其他部门的监督与制约,从中选取群众意见大、反应差的部分作为风险点,进行风险分析,做好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为内部控制进行及时的风险预警,防止重大风险的发生。
四、结语
目前高等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式经营,取消员工事業编制等政策的出台可见一斑,而内部控制评价恰恰成为了高等院校改革、增强经济效率,降低经济风险的有效途径。虽然高等院校目前在内控评价体系构建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问题的解决一定不是靠照搬照抄去实现的。只有建立内控评价思维、制定评价标准、优化控制环境、更新控制手段,才能标本兼治,使高等教育事业能紧跟时代步伐,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徐淑霞.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问题及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2018(14).
[3] 安 红,钱佳薇.高校内控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17).
[4] 陆文斌,颜端阳,吴 杰.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4(9).
[5] 刘德路.新时期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6(10).
[6] 王国祥.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优化研究[J].纳税,2018(12).
[责任编辑:金永红]
收稿日期: 2020-05-01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2019B118)
作者简介: 王康民(1989- ),男,山东龙口人,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陈雅莉(1997- ),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