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媒,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20-07-03 02:48李玉花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学习兴趣诗歌

李玉花

摘 要:诗歌中大多蕴含深邃的意境、饱满的感情,用词精炼,极具节奏感与语言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以“诗”为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诗歌内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诗歌;学习兴趣;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C-0123-02

我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浩瀚如海的优秀诗篇,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接触诗歌、学习诗歌,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诗为媒,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诗歌具有美学特质,素质教育理念提倡教师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以诗为媒,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大乐园,让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感染力。教师应挖掘教学资源,丰富诗歌的语境,营造生动、有趣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美、凝练的语言美以及整齐的韵律美,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发现诗歌的魅力,提高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拥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师生共同品读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这首古诗,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诗句描绘的场景中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教师设计“与古人同行”的古诗教学活动,创设民主、自由的阅读氛围,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熟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师采取课堂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诗境,体会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中的愉悦心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将春色与乡思首尾衔接的用意,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明白,通过这样的描写既增添了诗的韵味,又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解读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与古人的智慧。

诗是人类精神园地里的童心梦幻,教师要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学生要聯系自身实际生活,通过品读诗歌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二、以诗为媒,巧用技术,增强学生想象

由于诗歌的语言大多精炼,内涵丰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无法理解逻辑性较强的诗句。教师应采用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播放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视频动画,让晦涩难懂的诗句变得直观生动起来。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融入到诗人创造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通过声音和动画启迪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诗人产生共鸣。

例如,在《清明》一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搜集相关资料为学生普及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常识,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杜牧在细雨纷纷的清明节无法回家祭祖,内心苦闷写下了这首诗,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这首诗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边读诗边在脑海中想象诗人杜牧当时所处的环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清明时节雨纷纷”,了解古诗发生的时节和天气;感受“路上行人欲断魂”中路人愁闷纷乱的心境;引出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充满无限遐想的诗句——行人是如何寻得酒家,寻到之后把酒言欢还是借酒浇愁,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使诗歌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和具体,满足学生的视觉享受与听觉享受,可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的画面,能深入领会诗歌中深邃的意蕴。

三、 以诗为媒,知识延伸,开拓学生视野

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文本教学,教师开始明白课堂拓展延伸的重要性。打破课堂教学的壁垒,让多元文化渗透到诗歌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诗为媒介,适当地拓展文化知识,让学生根据诗歌题材搜集相关的诗歌或散文作对比阅读,学生充分掌握诗歌内容后结合自己的知识基础,将其转化为现代文,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师拓展教学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从古诗题目入手,分析该诗描述的故事情节。这首诗的开头第一句便紧贴题目,交代了诗人王维当时的生活状态,“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的大概意思是,王维独自离家在异地作他乡之客,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回想自己跟着父母在外打工求学时的经历,体会诗人背井离乡的孤苦无依。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时,设置问题:该句中的“佳节”是什么节?学生查询资料后明白诗中的佳节指的是重阳节,教师以诗为媒,延伸课外知识,给学生普及重阳节的起源、活动内容、节日意义等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津津有味地听完有关重阳节的课外知识后,教师切入正文,带领学生继续解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两句诗的意思,让学生结合课外注释说出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在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诗句中描述的情景,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教师指导学生参考与诗歌相关的课外资料,可以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鉴赏诗歌时可以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能起到举一反三的阅读效果。同时,延伸阅读还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以诗为媒,有效阅读,陶冶学生情操

诗歌教学对小学生的情感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教师以诗为媒,带领学生走进美轮美奂的文本意境中,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发现美并学会鉴赏美。诗歌优美的意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中的某些内容蕴含了诗人的价值观,学生以诗为媒,将诗歌作为通往诗人心中的桥梁,了解诗人的思想抱负,学习诗人的处世经验。只有真正地走进诗歌,才能有效地感知诗歌,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鹿柴》这首古诗时,教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古诗理解能力为教学目标,先让学生熟读古诗,能够抑扬顿挫地读出诗句的语调。然后,根据课后注释或相关资料初步掌握诗句的大体含义。这首诗的意境非常幽美且富有深义,教师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与学生一起走进古诗,感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空山里看不见人的踪影,却总是可以听到人语声,说明山林的幽暗静谧。从“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夕阳余光照射进森林,余光洒落到青苔上的幽幽诗意。学生轻声吟唱,品味古诗的意蕴,还可以借助视频影像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学习完这首诗之后,教师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去欣赏一下王维的其他诗作,进一步领略王维诗作的特点与不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爱好。

教师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可以避免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被解读得支离破碎,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詩歌,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歌的意境中,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陶冶自身情操,掌握诗歌思想内容。

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以诗为媒,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师借助教学道具,丰富教学内容,将图片、视频、资料结合在一起,使直观的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能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杰棻.多元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19,(29).

[2]张九生,万小红.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教学模式探究[J].文学教育(上),2019,(9).

[3]王文秀.让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课堂[J]. 内蒙古教育,2019,(30)

[4]熊金梅.小学语文课堂呼唤人文性的回归[J]. 语文学刊,2015,(18).

[5]杨燕梅.浅议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6,(26).

[6]林霞.浅议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轻纺,2019,(12).

[7]董青.让课堂闪烁理性的光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

[8]陈月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探赜[J].新课程研究,2019,(25).

[9]秦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优化策略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9,(28).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学习兴趣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