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柳编与陶瓷材料融合应用研究

2020-07-03 09:05张琳琳张学东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柳编柳条工艺品

张琳琳,张学东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阜南县地处淮北平原西南部,水域宽阔,拥有20 多万亩河滩洼地,所以该地区经常会遭遇洪水泛滥的情况。为此该地区的人们因地制宜,开始大量种植杞柳用以防患水灾、加固堤岸。加之杞柳的可塑性与柔韧性强,一次种植可多年收条,是优秀的可再生资源,因此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出柳编工艺并由此产业化。发展至今,阜南柳编的藤编技术主要是与木材、钢材、布艺相结合运用到家居产品中,但设计的产品大部分追求材质的生硬融合。为此在柳编与陶瓷进行融合应用过程中,除了从物质材料的本身考虑两者的设计应用,还需要结合柳编文化所赋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进而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质朴产品。

一、阜南柳编的发展概述

阜南柳编工艺在宋代始有,公元1000 年左右,当地工匠运用自身的编织手艺制作产品出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人们都会以黄岗地区为中心组织召开庙会,为此扩大柳编产品的流通。后来,这种庙会便正式更名为“黄岗柳编物质交流大会”。21 世纪初,随着柳编产业规模的扩大,出现了“黄岗柳编文化艺术节”,并且在阜南县黄岗镇内还专门设立了“柳编一条街”作为柳编产品的固定交易市场。当地政府打造出“中国杞柳在安徽,安徽杞柳在阜南”的标语,2001 年,国家林业局授予阜南县“中国杞柳之乡”的称号;2004 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阜南”“黄冈”两个柳编工艺品商标享誉海外;[1]312-3132008 年,阜南柳编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阜南县黄岗镇被誉为“产业集群专业镇”,是安徽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010 年,阜南柳编制品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3-15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手工艺人主动参加专业展览向外推介柳编制品,从此阜南柳编开始走出国门。到2015 年阜南县67 家柳编企业累计出口柳编制品约26071 万美元(相当于18.23 亿元人民币),阜南柳编成为当地的农村特色产业与支柱性产业。[3]41-42随着阜南柳编技艺的不断成熟,阜南柳编产业出现以下特征:1.柳编编织技艺日益成熟,当地手工艺人逐渐找到了自身的发展体系;2.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阜南柳编的发展规模日渐专业化;3.在阜南地区柳编制品的发展主要围绕着黄岗地区,形成了当地的产业发展集聚地。目前,阜南柳编主要以黄岗镇为中心,拥有70 多家柳编企业:安徽华宇工艺品公司、万家和工艺品有限公司、永兴工艺品有限公司、腾祥工艺品有限公司等,生产的柳编工艺制品有近万个品种,柳编工艺品远销欧美。随着黄岗镇柳编技艺的去糟取精,阜南柳编制品已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品。

二、阜南柳编的独特技艺

阜南柳编在工艺上不断探索,在外观设计上注重比例与尺度的规律美且造型手法精湛。针对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既继承传统的编织工艺又结合现代技术,使现代之美融于古之内涵中。

(一)工艺流程

1.选料:在十一月份进行集中砍伐,因为这个时期的柳条成色最佳、韧性最好,选定柳条后先进行堆放、储存浇水,并用塑料布密封使其发芽,随后进行剥皮,接着去除其叶子、柳梢、外皮等,最后呈现出洁白的柳条。

2.蒸煮:选择成色好的柳条放入清水中蒸煮后剥去青皮,这时生柳条变为熟柳条,颜色呈现出蜜糖色且外观变得光滑纤细。这样是为了防虫蛀、防腐蚀,同时也提升柳条的质料品格。

3.浸泡:在进行编制前晒干的柳条需要先进行泡水,让它吸收足够的水分使柳条的柔韧性变强,在编制过程中方便手工艺人进行高难度的造型塑造,有利于编织外观精美的产品。

4.编织:按照不同的种类风格、特定的外观造型、精确的尺寸等设计要求进行编制,随后进行晾晒使其自然风干即可,风干后的柳编制品颜色呈乳白色,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

5.熏蒸与上色:把编织好的柳编制品用硫黄进行熏蒸及上色。熏蒸是杀死柳条可能携带的虫卵,更有利于柳编制品后期的保存。上色增加柳编产品的光泽度且增强其美观性,让其达到了更好的艺术视觉效果。

6.二次熏蒸及晾晒包装:编制好的柳编成品最终再放入密闭的熏室中进行熏蒸脱干水分,进一步防止其霉变和变形,随后进行再次晾晒使其成色靓丽。最后将制作好的成品,按照质量分等级层次,贴上标签与说明并进行包装。

(二)编制技法

编织是柳编工艺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通过将柳条以挑压和绞编的技法相组合,从而制成一个个的柳编工艺品。由于柳编制品呈现方式、编织技法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立体型态与图案可分为:

1.平编:这类编织属于最基本的技法同时是编平面席箔类的主要方式。花纹是四方连续的形式,编制时经纬交错、互相穿插,可以挑一压一、挑一压二、挑二压二,所以编制形成的表面特别平整,这种技法大多用于编制篮、筐等产品的帮体部分。

2.立编:这种编织工艺是当代新发展而来的,比较讲究编织配比,主要运用于篮、筐等制品的立面表现,编制时经少纬多从而突出产品的立体感。

3.径编:即以径绳为经,是阜南柳编较为传统的一种技法,用途也相对广泛,大多用来编制一些复杂的产品从而使编织品的耐受力加强,但是在编制过程中费时费力费工。

4.缠边:这种手法主要用于编织产品的把手和边缘部位,提高产品的质量并延长使用期限。在编制过程中,内里以坚硬的材料为芯,外围使用柔软的柳条按相同的方向缠绕,一方面使之固定,另一方面可以起到表面装饰效果。

5.勒编:在所有编织手法中属于系结最多的一种,所以被通称为“系货”。主要是以麻绳、柳条各为经纬,麻绳与柳条彼此穿插编织。日常生活中的笆斗、簸箕、柳条包、箩筐等器具的主体部位均以此手法编制而成。[4]33-36

6.绞编:绞编的编织讲究先经后纬,其经桩可以是柳条、绳子、铁丝,然后在编织过程中材料交叉着循环往复上下穿行,编制完成后的产品表面全被纬编所覆盖。由于经条不外露,所以绞编的经条采用比较柔软、有韧性的材质。

三、阜南柳编制品的影响因素

(一)地域性影响品质

从历史方面,阜南地区开发较早,历史悠久,在5000 年前人们就在此定居,并且在商周时期贺胜台的聚居遗址就出土了带有藤条编织痕迹的物品。从地理位置方面,阜南县黄岗镇靠近淮河,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它位于陶子河、谷河交汇处,属于蒙洼蓄洪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十年九灾”是黄岗镇人民的生活常态,于是人们便开始因地制宜地种植杞柳,规避水灾。从自然资源上来看,黄岗镇地区的土质属于黄棕壤,是黄红壤与棕壤的过渡阶段,土质呈弱酸性且自然肥力较高,因此它不但具备黄壤与红壤的富铝化效应,而且具备棕壤的黏化作用。因此,黄岗地区的柳条与其他地区的柳条相比柔韧度好、不易折断、着色力强。

(二)自然性赋予不同

柳编材料属于植物纤维,蕴含着一种自然之美,伴随着朴实而粗犷、细腻而雅致的感觉,其自身的古朴大方、天然清新的特性被柳编产品完美展现。与重污染的现代工业化产品相比,柳编制品显得低碳环保,天然材料的亲和力是人造材料不可比拟的,反映出人们希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在柳编制品的编制过程中,手工艺人“所想即所得”,经过他们的用心加工呈现出美观的样式。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想法有所不同,最后编织出来的效果也具有不同之处,这体现了每个产品的独特性,经过手工“有温度”的加工使每个产品都是“限量版”。[5]17-20

四、阜南柳编传承问题与陶瓷材料的融合应用

近年阜南柳编也逐渐着手于立异创新,其编织手艺在继承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平编、立编、径编、缠边、勒边、绞编等编织技法的熟练程度在全国已遥遥领先;在编织用料上运用多种材料结合的途径,质料从以往柳条为主转而以柳条、草绳、玉米皮、藤条等多种质料为主;阜南柳编还将绘画艺术和传统工艺美术融合到编制技术中,实现编织工艺创新。[6]24+28与此同时柳编发展的脚步受到了些许问题阻挠,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存问题

1.柳编制品呈现出的天然纯朴与现代家装风格不相适应。由于其整体质感趋向于田园风光,相对淳朴的产品造型达不到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及要求,与现代人追求的简约大方的风格大相径庭。在外观样式上,柳编制品外形取材于生活与大自然当中,比如鱼类、禽类、鸟类等动物主题,与现代感强烈的家装风格对比突兀。

2.柳编制品表现出的朴实无华与现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不相适应。在材质选择上,市面上现存与其他材料进行结合的实例多是从农产品中取材,比如玉米皮、草绳等。在色彩选择上,阜南柳编制品发展至今在色彩的创新中仅停留于材质本色,方法是在进行染色后把不同颜色的原材料编织在一起,还游走于柳编基材的色彩创新之中。

3.传统柳编编织工艺与当代社会的发展节奏不相适应。目前柳编的生产多为手艺人进行传统的手工编制并联系公司进行公司定点收购,另一方面,由于当地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的编制手艺转而到大城市找寻发展机会,阜南柳编技艺面临缺乏新一代传承人的困境,所以当下从事柳编传统手工编制的大多是留守老人。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其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主要是围绕着各种生产工具、生活资料的获得方式而形成了一套造物技艺体系。[7]18-21所以阜南柳编现存的问题急需要一些应对方法加以改善,所以在对其进行设计创新的时候以造型材料作为突破口,用柳编与其他的新型材料进行结合设计。在新材料的应用与选择中,考虑到陶瓷的塑造性与色彩表现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陶瓷呈现出来的美感永不过时,其外观可以很好地塑造出工艺品的时代感,加之陶瓷工艺品拥有强大的叙事性、寓意性,与柳编材料所传达的意境不谋而合。综上所述柳编材料可以建立与陶瓷材料融合创新的联系。

(二)融合探讨

1.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被称为陶瓷的故乡,陶瓷文化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且在英语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的构词方式相同,所以陶瓷是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

2.在阜南县周边有许多地方都存在陶瓷,如界首市、太和县、亳州市、淮南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界首市的陶瓷。与阜南柳编一样,界首彩陶目前也是面临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问题,急需要发扬光大,而两者进行融合是对于地域性特色的创新。

3.将两者进行融合的方式是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使两者积极追赶时代发展。而且现今流通于柳编市场的手工艺品与陶瓷材质相结合的例子比较少见,所以对于阜南柳编是具有价值的创新。

创新就犹如“戴着桎梏翩翩起舞”,成功的创意可以挽救一项濒临失传的技艺,而身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可赋予产品更多的附加值从而提升其格调和品位。[8]23-29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合不同的表现手法,以新颖的方式显示出传统手工艺品的独特韵味,使现代工艺品不失古朴的内涵,陶瓷与柳编的结合碰撞正是对于我国传统工艺品的一种创新,且现在人们趋向于追求绿色生态、追求返璞归真,把这两种材料进行融合也迎合了人们的需求。

图2 花器(笔者作品)

(三)应用方法

1.制作工艺相嵌结合。柳编材料的材质属于偏软质地、容易成型、可就地取材、手工编织成型;而陶瓷产品需要特定的土壤进行拉胚成型而后进窑烤制。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首先做了陶瓷的那一部分,经过拉胚、晒胚、施釉、烧窑这几个步骤后,在陶瓷瓶的基础之上进行柳编造型的制作。经过计算尺寸焊制铁架进行支撑,而后选用材质较软的藤条,围绕着铁架进行编制。由于拉胚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对称性的器物,为了使陶瓷瓶能够呈现出它的曲线美,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形,而在弯曲部位用高白泥制作贴片,最终与瓶体结合在一起。为了能与柳编材质结合在一起,在设计作品中,选择了一种中和的办法——在陶瓷瓶口处进行打孔,上半部分为柳编,下半部为陶瓷,中间以打孔相连,两者一软一硬,互成对比,两种材质相互衬托,减少单调性。

2.色彩使用中性融合。柳编材料的颜色主要有乳白、浅棕、深棕、浅土黄,都是比较偏中性色彩的,这种色系对于其他颜色的接受度很高,能很好地与其他颜色融合在一起,且不显突兀。在笔者的设计作品中柳编选择了浅土黄色,陶瓷部分用了透明釉,两种颜色的巧妙结合凸显出大自然与传统陶瓷相结合的清爽、干净,衬托出瓷器的纯净质地,两者的色彩相互融合,使得人们顿生琴瑟和鸣之感。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交融体现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融会贯通中被赋予新的生命。

3.文化添加地域特色。柳编材料与陶瓷材料的结合,是在传统工艺品基础之上的巧妙融合,是民间文化与国粹的结合,两者都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材质代表着朴素的民间文化,陶瓷代表着大国陶瓷文化,进而表明国家文化从带有强烈的地域性色彩的民间文化中来。柳编材料与陶瓷材料两者的可塑性都很高,在制作过程中,手工艺人把自己的独特想法添加到手工艺品中去,由此,手艺人创造工艺品也是在实现自我价值,手工艺品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结 语

传统民俗手工艺是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是民族自我认同感与自豪感的精神基础,同时也是现代中国文化与古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有力证据。[9]1-4它起源于普通大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民间艺术与手工技艺的融合表现,也是民众智慧的结晶与审美的物化。阜南柳编与陶瓷材料的结合是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两者的综合应用一改柳编制品用料单一的局面,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审美突破,让我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之上展现出现代工艺品的独特风采。运用现代理念在传统工艺品的基础之上加入其他新材料,使软硬材料的组合形成了曲直刚柔的形态美。在迎合现代人低碳环保理念的同时,柳编制品并没有抛弃传统的精髓,而是增加了对于小我的感官体验影响,提升了人们的审美高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必将是传统民俗手工艺添锦的一笔。[10]43+45

猜你喜欢
柳编柳条工艺品
艺术工艺品欣赏
柳芽
3D扫描和3D打印技术在工艺品开发中的应用
华安玉工艺品雕刻
程河柳编 编出农家新生活
拔河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非遗柳编展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