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芬
江西省萍乡市萍矿总医院血透室 (江西萍乡 337000)
血液透析是现阶段临床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肾脏替代的治疗方式[1]。1962年,Brescia 与Cimino 首次提出将头静脉和桡动脉吻合作为透析通路,从此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开始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成为了首选的血液透析通路[2]。对于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来讲,血管通路是否良好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影响。造瘘患者的年龄一般较大,常常伴有各种基础疾病,从而导致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的穿刺难度大。临床中常采用盲穿法进行穿刺,但其一次穿刺成功率低,且穿刺点硬结、皮下血肿、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高[3],因此,提高疑难内瘘穿刺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的相关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分析超声引导在疑难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69岁,平均(57.2±5.8)岁;糖尿病11例,慢性肾炎6例,高血压7例,其他6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1~67岁,平均(56.6±6.3)岁;糖尿病12例,慢性肾炎7例,高血压6例,其他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血管条件差,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无感知障碍,认知能力正常,可配合研究,且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行内瘘穿刺。
对照组采用盲穿法进行穿刺:穿刺前,采用物理触诊进行评估,护理人员根据自身经验进行盲穿。
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进行穿刺: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使其充分暴露内瘘侧上肢,将无菌耦合剂涂抹在探头上并套无菌探头罩,开展横断面扫描;通过检查确定进针点,调整探头使其尽量处于血管正上方,根据常规内瘘穿刺标准程序行穿刺;穿刺前,可适当阻断内瘘血管近心端使血管保持充盈,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1)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2)比较两组穿刺疼痛评分:采用数字模拟疼痛评分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4],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3)比较两组并发症(穿刺点硬结、皮下血肿、渗血)发生率。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P=0.0338)。
观察组穿刺疼痛评分为(3.47±1.68)分,低于对照组的(5.13±2.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92,P=0.0001)。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以往临床在行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常选择传统穿刺法,采用物理触诊,护理人员根据自身经验评估患者血管状况,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穿刺难度大,一次穿刺成功率低[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超声引导进行穿刺,能有效检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患者血管结构,且实现了可视化穿刺,使穿刺更加准确,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在行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由于内瘘针较粗,所以针尖会刺激和摩擦血管壁,使患者出现一定的疼痛感。而重复穿刺或穿刺失败则会导致针尖反复刺激和摩擦血管壁,进而增强患者的疼痛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超声引导进行穿刺,能减少穿刺次数,避免穿刺针针尖反复刺激和摩擦血管壁,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在行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由于血管条件有限,穿刺难度大,可能出现穿刺失败或反复穿刺的现象,进而引起一系列相关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超声引导进行穿刺,能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并进行准确定位,减少反复穿刺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综上所述,采用超声引导进行疑难内瘘穿刺,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在穿刺过程中的疼痛程度,控制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