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文教局教研室 吴金梅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例5。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1-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有6个例题、5个练习和一个整理复习。
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两层次,一是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二是解决问题。退位减法编排了3个例题,解决问题也编排了3个例题。前两个例题运用从整体中减掉一部分的意义学习退位减法,例3运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解决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例5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减法问题,例6用大数减小数的方法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例5的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设计了踢足球情境图,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中进入数学观察与思考。第二部分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阅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分析选择信息,解决问题;通过回顾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第三部分是配套练习,有20页做一做和练习五的1、2、4题。笔者认为,教材为学生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踢足球情境,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思考。教材大篇幅呈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再现了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知道了什么?”三个学生发现了三条信息和一个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并茂的情境要全面,搜集信息要细致;“怎样解答?”男同学用摆小棒,圈一圈的方法列出了16-9解决问题,女同学发现“踢进了4个”这个信息没用上,进而引发思考“踢进了4个”为什么没用上。这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切入点,是高阶思维发展的训练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习难点。教材提供突破这个难点的策略是指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分析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用“一一对应”思想指导学生画一画,通过画和圈能更好地理解有用信息与问题的联系。最后,男同学完整而有条理地表述了“没来的7人加上来了的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检验解决问题过程,不仅培养学生养成检验回顾的习惯,而且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教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一方面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会用画图方法分析问题,能解决含有多余信息的实际问题。
2.在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中,能独立思考,有条理表达,积累画图经验,养成检验的习惯。
3.经历从具体实物到象形符号的抽象过程,实现数学思维的第一次飞跃。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小棒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有多余信息的“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学会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根据问题需要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思考:
1.课堂上学生会在哪个环节发现多余信息?笔者认为学生可能在解决问题中或检验时发现,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在这两个环节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动态,找准时机进行追问“为什么没用上踢进了4个”?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带入深度思考。
2.虽然学生在上册接触了用画圆圈的方法表示信息数量,但是经过一个假期,学生可能会忘记,也可能不会画。所以在前四个例题的学习中要运用画图方法理解算理,本节课再画图分析,学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前测题。
关注点:
(1)怎样发现信息与问题的?(数一数,看文字。)
(2)用什么方法分析问题。(摆小棒、画圆圈。)
(3)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新课伊始学生展示前测题。
2.追问: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预设: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3.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继续用这三个步骤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活动一:观察情境,发现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任务: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出示教材主题图。)
预设:
(1)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进行激烈的足球比赛。
(2)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
评价:观察情境我们通过数一数和看文字两种方法搜集信息。
2.想一想,画一画。
问题:怎样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呢?请你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并提示:可以用16根小棒代替16个人。
预设:
③教师巡视并板书:16-9 16-4 16-9-4
学生展示分享:
让用第①种方法是学生先展示并说清想法,征集用这种方法的人数。再让用第②种方法的学生展示,然后组织大家评价,选择自己喜欢的画法。
评价:画圆圈和画小棒都表示了有16人来踢球,圈起来的表示来了9人,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全班齐说。)
活动二:问题引领,深度学习
1.追问:你认为黑板上三个算式哪个正确?为什么?
任务:小组交流后分享你们的思考。
预设:①要求“还有几人没来?”就是从16人里减去来的9人,所以用16-9。
②有16人来踢球,来了9人,与“踢进4个”没关系,所以应该是16-9。
…………
2.追问:为什么与“踢进4个”没关系?
任务:组织学生再次互动、思辨。
预设:踢进去4个球与还有几个人没来没有关系;要求的是“还有几人没来”与进了几个球没关系。
评价:解决问题时要认真阅读,清楚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选择有用的信息,排除与问题无关的多余信息,不能所有的信息都拿来用。
3.回顾反思。
任务:自己先回顾和检验,再与大家分享
预设:①还有7人没来,加上现在来的9人,一共是16人,所以解答正确。
②从16人里减去没来的7人,等于来的9人,所以解答正确。
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补充质疑。
评价:通过检验我们再次发现“踢进了4个球”与问题没关系,所以16-4是错误的。所以解决问题时,根据问题与信息的联系,选择有用的信息,检验时可以再次验证多余信息是无效的。
1.基本练习。
题目: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要求:独立完成。先画图,再列式解答。完整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评价点:规范画图,讲清信息与问题的联系;关注检验的习惯。
2.变式练习。
(出示课件:每人写15个大字。一学生说,我写了7个,还要写多少个?另一个学生说,我还要写6个字,你猜我写了几个?)
要求:认真观察这幅图,用你喜欢的方式分析解答。
评价点:题目中有两个问题,“每人写15个大字”这个信息要使用两次。
3.综合练习。
要求:独立完成,台上展示。
(出示教材练习题: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两个小组一共有13人,我们组有6人,另一个组有多少人?)
评价点:信息搜集全面,分析问题方法正确,讲解完整有条理。
4.课堂作业。
(出示教材练习题: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有几人?)
评价点:画图规范,书写工整。
任务:组织好语言,到黑板前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要求:全班补充、质疑。
评价点:表达完整有条理,能找到本节课的关键处谈收获。
反思:
本着形式朴素、过程扎实、效果朴实的原则,笔者设计了这节“解决问题”。回顾整节课的研究历程,力求体现:聚焦整体建构,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聚焦核心问题,关注思维的发展。
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先指导学生描述图中的生活情境,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再指导学生提取图中的数学信息与问题,明确可以通过数数和看文字等两种方式收集信息。教师通过提示用画一画的方法分析问题,激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已有策略,两种画法属于一个思维层面,没有优劣之分,组织学生评价的目的是厘清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画图帮助学生厘清了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这里追问,为什么16-4和16-9-4是错误的?为什么与“踢进了4个球”没关系?表面上看是多此一举,实则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习真实发生。这里的互动思辨是落实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所在。在检验环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另一方面再次验证“踢进了4个球”是多余信息。
本课设计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和课堂作业,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由浅入深的练习训练做到“一题一得”,让每一个练习题都有不同维度的收获与提升,落实了分层训练当堂达标的训练目标。
教学实践后,本节课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前测题与例题在情境与认知冲突上没有太多联系,只是在方法和经验上有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主动从已知走向未知。前测题最少设计两个,一方面激活学生原认知,暴露学生的起点,一方面设计认知冲突,让学生从前测题出发进入新知的思考与探究。
这节课在变式练习后应该设计提升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引发学生总结归纳解决问题时要“一读,二画,三想,四说”即读一读题目中的实物与文字信息,找到问题;画一画题里的信息与问题;想一想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最后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自我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