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燕,李 明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山东 济宁 272000)
由于患者血管情况的差异以及穿刺者的水平差异,静脉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在所难免。主要表现为疼痛、红斑、肿胀等,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重者导致组织坏死,增加再次穿刺困难,延误病情。[1]其治疗关键是减轻局部水肿,减少渗出,促使血管收缩及减轻局部疼痛。[2]针对液体外渗的治疗土豆片的外敷已经得到临床共识。土豆廉价易得,能够减轻病人负担,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笔者讨论不同土豆用法在治疗静脉输液液体渗出中的治疗效果的差异。
收集我院肾内科2016年 4月 ~ 2018年 4 月经外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液体外渗的住院病人共 67例, 其中男性 31例 ,女性36例 ,年龄 52 ~ 83岁。外渗部位为手背、前臂、静脉静脉及足背静脉,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楚,能配合治疗。
纳入标准:一般情况良好,神志清楚,与患者家属及本人充分沟通并取得同意。
排除标准:一般状况较差,如恶性肿瘤、心律失常不易控制,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
根据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土豆片治疗组)和B组(土豆泥治组)其中A组30人,B组37人;A组中男性14人,B组中男性17人。
治疗方法:选取新鲜的土豆去皮,根据需要贴敷的部位、范围确定大小,将土豆切成薄片或捣成糊状。A组用土豆片 ((0.5~ 1 mm厚 )外敷 , 如干了或变色则更换 1片;B组用土豆泥贴敷,井在贴敷处用保鲜膜覆盖, 每天 2次,并随时观察局部水肿改善情况。[3]
液体渗出的判断遵照2009年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的渗出分级标准: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到6英寸之间,皮肤发凉,伴有 或不伴有疼痛。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轻 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可凹陷性水肿,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的液体渗出。[4]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4 h 内肿胀面积明显缩小,疼痛减轻,皮肤纹理出现;有效:4-12 h内肿胀面积明显缩小,疼痛减轻,皮肤纹理出现;无效:12 h 或12 h以上,肿胀未完全消退,皮肤无纹理出现。[5]
采用 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有无糖尿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
表1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2组的肿胀消退时间及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B组优于A组),P<0.05。
表2
液体渗出多由于静脉穿刺不成功、拔取输液针时未及时按压或按压不良造成或输入刺激性药物如胺碘酮造成[6],特别是老年人血管条件欠佳,皮下组织疏松,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感染以及血栓等,加重病情,[7]甚至造成医患纠纷。
据文献报道[8]马铃薯片外敷在治疗输液外渗的效果上优于硫酸镁湿敷。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生研水服,解诸药毒”,土豆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具有高渗作用,敷于患处,有利于渗出液体的析出[9],另外,马铃薯素即龙葵素,具有抗炎、抗组胺的作用,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减轻液体渗出[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土豆泥的效果优于土豆片,原因是土豆泥更加容易塑形,对创口贴合更紧密,高渗性物质更容易吸收水分。据文献报道,通过规范的护理操作以及有效的处理,可明显降低液体渗出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减少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11]。有相关报道也指出温水加压湿敷可改善静脉炎及液体渗出的症状[12],但操作复杂,存在烫伤患处的风险。局部组织肿胀消退时间较长[13]。土豆对局部皮肤无刺激、无毒。与皮肤接触良好,操作简单,病人容易接受,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纳入病人数较少,没有观察更精细的指标,应该在更广泛人群中推广,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医疗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