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丛敏
(山西省实验中学,山西 太原 030002)
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所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教学课时紧张、课堂生成不足、教师不够重视种种原因,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够充分,未能达到预期目的。项目学习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教育、医疗、语言文字,甚至企业、军事等各个领域,由于它的实践性强、参与度高,引入我国以来,逐步被运用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为课程改革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项目学习的碰撞,擦出一朵美丽的火花。
项目学习,英文缩写为PBL,即Project-based Learning。它的起源由来已久,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做中学”的模式,被他的弟子威廉·赫德·基尔帕特里克(William Heard Kilpatrick)发展,1918年,他在《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活动的应用》中首次将“设计”引入教育领域,认为设计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学习者全身心投入,有计划的活动。这一理念的提出为项目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于项目学习的概念,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1.项目学习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1];2.项目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2];3.项目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文体,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的学习模式。
总的来说,项目学习是基于真实的情境,学习者运用跨学科知识、多种手段,在任务的驱动下,解决实际问题并制作出产品的一种学习模式。
项目学习可以找到多种理论依据,比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与项目学习主张学习者自主探究的理念相一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看作是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项目学习强调的“真实情境”相吻合;主体性教学论关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主体交往的积极活动,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成了探究的主体,老师也从知识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引领者。由此可见,项目学习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真实性
项目学习一般基于真实的情境,将学生平日所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接触到的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而是实际生活中鲜活形象的真实案例,这样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另外,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他们能够来到更广阔的空间。我校初一年级语文组在国庆期间布置的项目学习主题为“金秋赏菊”,要求学生赏菊拍照并完成习作,学生仔细观赏菊花展后完成的习作内容果真更加生动别致,真实的参观、调查,既能够丰富学生体验,又能促进其完成任务的效果。
2.探索性
项目学习的任务不是简单的问题,不同于上课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样的模式,项目学习的任务下达后,学生需要精心地准备和深入地思考,确定好解决问题的路径或者步骤,有计划地完成。这意味着项目学习中任务完成的程度与学生探索性的发挥有极大关联。一般来说,项目学习由“提出具体的任务、做出分析假设、拟定相应计划、实地探究论证,得出相应结论或制作成型产品、交流展示、评价与反思”几个环节组成,这其中实地探究论证、得出相应结论,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探索精神,只有学生充分调动思维,动手操作,才有可能使得任务圆满解决。
3.跨学科性
学科课程在教育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它专业性强,有具体的教学安排、教学时数,但是由于分科过多,给学生造成了繁重的负担不说,还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关联,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比较起来,项目学习涉及的内容大于学科课程,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亲自实践,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在初中语文占有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修订版)中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究竟是怎样的状态?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教育部2016年审定版)为例,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书中体现为“语文实践活动”,一般出现在单元结束“写作”之后,内容多样,具体次数不固定,七年级上册安排了4次语文实践活动,分别为“我爱文学”“我也来对对子”“走进图书馆”“实词学习与交流”;七年级下册则安排了3次语文实践活动,分别为“虚词学习与交流”“网上读写与交流”“赛诗会”。语文实践活动在教材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结合单元内容,具有一定连续性
部分语文实践活动与单元内容关系密切,如“我爱文学”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亲近文学”之后,“赛诗会”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之后,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能够将学习体验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从题目可以看出,部分实践活动有一定连续性,如“实词学习与交流”和“虚词学习与交流”都属于语法知识,在大学中文系同属于《现代汉语》课程,二者一脉相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够保持连贯。
2.活动建议简单,可操作性不强
教材中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都会给出相应的知识或者活动背景,接着分条列出活动建议。但是某些活动的实践性不强,如“虚词学习与交流”的建议里给出“虚词是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互联网上有学汉语的网站、论坛,还有交流汉语学习的QQ群。你可以加入其中,帮助他们学好虚词,用好虚词,并跟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平日空闲时间少,再加上网络上内容良莠不齐,学生更容易利用网络消遣放松,而不是用网站、论坛、QQ群指导外国人学习虚词。这样的活动不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具体地评价和指导。
3.教材内容简略,缺乏评价机制
语文实践活动虽说在一定的要求下开展,但毕竟不同于日常教学,评价机制也不仅仅是优良差就可以简单划分清楚的。课本中虽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但是缺乏具体的评价体制,不利于教师具体实践操作,使得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困难。
对于教材的使用,一方面在于学校及教研组具体安排,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理解。受应试教育影响,老师讲课重点集中在单元课文上,讲解内容也主要与考试要求有关,与课文、写作、口语交际相比,实践活动无疑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再加上语文课每学期有具体的教学时数,而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教学时数不固定,因此弹性较大,教师仅需根据个人喜好来安排实践活动,这样一来,不少教师可能由于个人喜好或者怕麻烦对语文实践活动敬而远之。
从笔者个人教学实际来看,将项目学习应用在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才能够科学有效地促进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下面我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革命精神爱国情怀”为例谈谈。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为“爱国情怀”,所选课文《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古代诗词四首》《晏子使楚》,诵读欣赏《革命烈士诗二首》,题材丰富,从不同侧面展现不同人物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之后课本给出的实践活动主题为“品读爱国诗文,感受爱国情怀”,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收集查找爱国诗文,整理成册交流分享。这样的活动较为简单,时值国庆假期,我把实践活动改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革命精神爱国情怀”,希望能让学生走出学校,实地感受。
步入初二,学生的心态有了明显的变化,更加自主,要求独立,愿意表达自我的看法和感受。此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虽然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各不同,但在相互的交流、共同的合作中可以加深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培养合作交流的品质。
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实地参观中感受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到爱国情怀的真正内涵。活动阶段可分为活动准备(拟定计划,分工合作),活动过程(实地参观,撰写心得)、活动结束(交流展示,评价分析)三大部分。
1.项目学习名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革命精神爱国情怀。
2.项目学习目标: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课本附录学习“计划”的写法;围绕参观地点借助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找、整理、分析相关资料,了解爱国事件或人物;在实地参观中感受爱国情怀,并撰写文章书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3.预期成果:计划、心得体会、参观体会、PPT报告。
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到校外参加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国庆假期期间,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太原市某个爱国教育基地,小组讨论商定(例如:牛陀山烈士陵园,太原解放纪念馆)。1.小组长负责制定计划(具体参照课本附录一“计划”的写法)。2.小组内要有一个查资料同学(借助网络对参观地点调查,统筹全组同学时间,安排到场,整合文字,图片交给组长)。3.一个拍照片同学(照片要求为小组同学以及建筑物合影,要求画质清晰)。其余三人完成心得体会(可以为调研资料以及实地考察心得)。小组长在10月8日六点前发送到班级邮箱,文件以x组xxx地命名,包含计划一份,照片10张,报告一份,建议压缩。实践活动在平时成绩中占25%,为5分。
学生在具体要求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探究,既能够节省时间,又明确了行动内容。
步骤一:小组讨论参观地点
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约有六十多个,包括各类博物馆、烈士陵园、历史遗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供学生选择范围较大,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确定地点。
步骤二:小组确定分工并拟定计划
这是整个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小组能否合理分工影响最终活动的效果。学生在沟通、交流过程中逐渐明确合作的意义,学会理解他人和自己的差异,在尝试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内容。之所以让组长拟定计划,一个团队中需要有一个负责人,不然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下去,课本附录中出示的计划为:“李柏烈士故居”考察活动计划,学生模仿较为容易。教师需引导学生写清楚制定计划的原因以及计划要达到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参观考察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小组成员结合亲身实践、搜集到的资料、拍摄好的照片撰写心得体会,然后小组汇总制作ppt,总结这次活动的内容和感受。
各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小组内和小组间按照标准进行互评,然后根据意见修改成果,并将优秀成果发布在网上。除了交流活动成果,引导学生说出参加活动的感受,从这次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将课本中学到的他人的爱国情怀升华为自己参观中感受的爱国情怀,得到精神上的洗礼。
老师在整体上从不同角度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如成果价值、小组活动充分程度、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等,学生应在活动中学会计划表的拟定、心得体会的撰写、交流与合作等等。
项目学习应用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得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效率更高,促进学生在活动中交流与合作、探究与思考,是非常好的形式。但也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成熟度不同,教师在设定任务时应考虑到任务的可操作性,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太过复杂,超越学生应有的水平;教师应考虑任务的层次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要经过亲自实践,多个步骤的考虑和操作才能达到,甚至学生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完成,必须得到老师的指导,整个过程能体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指导应该贯穿活动的始终,指导的方式应随着任务的开展进行修订,任务初期,教师的指导是面向所有人,对整个任务的完成起到统筹规划和督促的作用;任务开展时,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应该对有问题的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和监督,并对共性问题及时反馈;任务结束后,教师的指导不局限在对成果的修改中,应帮助小组反思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
诚然项目学习最终指向产品或者成果,但是评价不能完全指向成果,应该关注到实施项目的人即学生身上,让学生自我反思:我们小组哪儿做得好?哪儿做得不好?和优秀的小组之间差距是什么?另外,在呈现的产品或者成果上,引导学生认真修改,不断完善,如学生参观完成之后的心得体会,有些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参观后的感受和查资料掌握到的信息写出一份内容详实、情真意切的报告,有些学生则停留在浅层次的喊口号,造成两种差异的原因不仅仅是态度,也是语文能力的不同,教师应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水平。
总而言之,项目学习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必将对语文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教师应在不断实践中思考总结,使得任务层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习水平,通过实际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