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下肢康复训练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

2020-07-02 07:04刘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股骨髋关节骨折

刘波

(大庆市红岗区人民医院 骨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临床目前采用内固定治疗方法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存活率。 但是由于骨损伤生物功能具有特殊性,加之年龄特点,因而容易影响其生活能力降低、运动功能降低[1]。 该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下肢康复训练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以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为研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收治的100 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0 例)与研究组(50 例)。 对照组:性别:男性34例,女性16 例;年龄:65~95 岁,平均年龄为(76.50±6.50)岁;骨折位置:左侧骨折33 例,右侧骨折17 例;Evans 分型标准:Ⅰ型有13 例,Ⅱ型有15 例,Ⅲ型有18 例,Ⅳ型有4 例。 研究组:性别:男性36 例,女性14例;年龄:66~96 岁,平均年龄为(76.35±6.75)岁;骨折位置:左侧骨折32 例,右侧骨折18 例;Evans 分型标准:Ⅰ型有12 例,Ⅱ型有15 例,Ⅲ型有19 例,Ⅳ型有4 例。 两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训练干预,研究组患者实施下肢康复训练干预。 下肢康复训练干预具体开展如下。

(1)早期康复干预。 时间:术后1~7 d;术后6 h 给予患者调整体位为半卧位,患肢外展保持30°,并给予咳痰训练、拍背处理;术后2 d 给予患者的髋膝踝关节开展持续运动被动训练,3 次/d,30 min/次。

(2)中期康复干预。 时间:术后7~15 日;仰卧位开展屈膝屈髋训练,以及进行辅助主动运动;开展做股四头肌等张运动、小腿三头肌等张运动及踝背伸肌等张运动;3 次/d,30 min/次。

(3)末期康复干预。 时间:术后15 d 开始;开展髋部肌肉抗阻训练,协助患者进行扶双拐不负重行走训练,2 次/d,10 min/次;给予患者进行X 线检查,待其形成局部骨痂后,可开展负重训练,持续训练至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情况[2],治疗前后(术前、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 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术前、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临床治疗优良情况可划分为优、良、可、差,临床治疗优良率=优率+良率;其中,治疗优为:患者经治疗后,其骨伤侧髋关节已无疼痛感,而且其活动伸展恢复率>80.00%,行动正常;治疗良为:患者经治疗后,其骨伤侧髋关节偶尔出现轻度疼痛感,而且其活动伸展恢复率60.00%~80.00%,需辅以行走拐杖行动;治疗可为:患者经治疗后,其骨伤侧髋关节偶尔出现中度疼痛感, 而且其活动伸展恢复率40.00%~60.00%,患者无法自理生活,需给予搀扶行动;治疗差为:患者经治疗后,未达到优、良、可标准。

髋关节功能Harris 量表评分参考Harris 髋关节活动量表对患者的髋关节运动功能进行评价,若得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好;若得分越低,则提示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差。

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参考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若得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能力越好;若得分越低,则提示患者的能力越差。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愈合延迟、泌尿感染。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 检验比较,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治疗优有33 例,治疗良有15 例,治疗可有2 例, 治疗差有0 例, 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6.00%(48/50);对照组患者中,治疗优有21 例,治疗良有20 例,治疗可有7 例,治疗差有2 例,临床治疗优良率为82.00%(41/50);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1,P=0.0253)。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 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 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 量表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3、6 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 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数据。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 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 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术前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31.75±2.6031.80±2.550.07890.937457.60±4.7045.60±3.6511.58400.000078.80±4.9058.50±2.7020.84400.0000

2.3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术前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3、6 个月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3、6 个月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数据。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s),分]

组别术前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64.30±5.8064.45±5.650.10640.915678.20±6.3570.65±5.055.34570.000086.40±6.3077.50±4.206.75240.0000

2.4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切口感染有1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1 例,骨愈合延迟有0 例,泌尿感染有1 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0%(3/50);对照组患者中,切口感染有4 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有2 例, 骨愈合延迟有1例, 泌尿感染有3 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10/50);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4,P=0.0374)。

3 讨论

髋关节肢体功能受限是临床常见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后遗症之一。给予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开展内固定治疗后, 由于患者的髋关节骨伤、髋关节长时间制动等因素影响,以及缺乏相关关节肌肉训练,进而容易产生骨关节挛缩现象、肌无力现象,个别严重患者甚至因此致使髋关节功能丧失[3]。

通过早期开展系统性康复治疗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发生关节因制动而失用性萎缩;通过中期开展系统性康复治疗干预,可以有效加强关节活动度、加强关节肌力;通过末期开展系统性康复治疗干预,可以充分发挥髋部功能强度, 以有效改善髋关节活动能力,促进术后行走能力的提高[4]。

从该次研究结果可知,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更高;研究组的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 量表评分均更高;研究组的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均更高;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充分证明,运用下肢康复训练干预措施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有着重要作用优势[5]。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的疾病特点、身体状况,予以开展下肢康复训练干预措施, 不但可以有效改善其术后髋关节功能, 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优良率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股骨髋关节骨折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