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阔,韩 毅,刘华一△,路理杰,王秀娟
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多见于20~40岁[1],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目前UC发病率为11.6/10万[2-3],而且有证据表明成逐年上升趋势[4]。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该病迁延难愈,极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5-7]。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并且有长期疗效好及副作用少等优势。HIF-1、TAK-1通路是重要的炎症信号,本实验采用升阳益胃汤干预UC大鼠模型,并观察HIF-1、TAK-1表达。
1 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36只,体重(200±20)g,雌雄各半,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有限公司。
2 主要试剂 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半夏、白术、茯苓、橘皮、甘草、防风、羌活、独活、柴胡、泽泻、白芍、黄连)由我院制剂室提供,煎煮前加10倍量蒸馏水浸泡30 min,按常规煎药法煎煮2次,每次30 min,过滤药液并浓缩至每1 ml药液含生药2 g,经高压灭菌冷却,放置于4 ℃冰箱备用,使用时稀释至所需浓度。柳氮磺吡啶肠溶片(SASP)(上海信谊嘉华药业有限公司),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天津市铎辉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苏木素-伊红染色试剂盒购自天津百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IF-1、TAK-1抗体及试剂盒购自天津市铎辉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3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建立 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30只。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模型对照组6只;升阳益胃汤高剂量组6只、中剂量组6只、低剂量组6只;西药组6只。
造模方法:首先把大鼠在SPF级动物房适应性喂养7 d,然后正常对照组给予消毒蒸馏水自由饮用10 d。模型组采用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灌胃,常规饮食不变,连续21 d。
4 动物分组与给药 中药用升阳益胃汤煎剂,大鼠用药量根据《药理实验方法学》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计量以及高、中、低剂量计算法确定。升阳益胃汤高剂量组(22 g/kg)、升阳益胃汤中剂量组(11 g/kg)、升阳益胃汤低剂量组(5.5 g/kg)、西药组(0.2 g/kg),采取灌胃途径按各组药物剂量给药,连续28 d;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的蒸馏水灌胃,连续28 d。
实验步骤:各组大鼠先适应性喂养1周。1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开始造模。第4周开始,中药组及西药组按各自剂量采取灌胃途径给药;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的蒸馏水灌胃。连续28 d后,将大鼠麻醉取材,检测指标。
5 标本采集与处理 末次灌胃结束后各组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然后麻醉,固定,剖取整个结肠组织,并沿纵轴剪开,清洗干净。截取病变结肠组织中的一部分,放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然后制成病理切片;剩余的病变结肠组织置于做好标记的离心管中,于-80℃保存,用于Elisa检测。
6 疾病活动指数(DAI) 大鼠体重下降:<1% 为0分,1% ~5%为1分,5%~10%为2分,10%~15% 为3分,> 15% 为4分;大便黏稠度:正常为0分,松散的大便为2分,腹泻为4分;大便出血:正常0分,隐血阳性为2分,显性出血为4分;综合以上三种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其总分除以3即为DAI。
7 结肠组织HE染色 取大鼠结肠组织,OCT包埋,液氮中保存,机器切片,浸蜡,DAB 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封片、镜检,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
8 电镜检查 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的超微结构,检查其损伤及恢复情况。
9 结肠HIF-1、TAK-1表达水平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大鼠结肠组织HIF-1、TAK-1表达水平的影响。
1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本文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升阳益胃汤对UC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显著升高(P<0.05);干预组中,西药组可以降低大鼠DAI(P<0.05),升阳益胃汤组显示与西药组相同的作用,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见表1。
表1 升阳益胃汤对UC大鼠疾病活动指数的影响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
2 升阳益胃汤对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2.1 HE染色:正常组黏膜层上皮结构完整,黏膜固有层无炎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无充血、水肿,无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多数黏膜层和肌层变薄,炎症现象明显,腺体萎缩,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升阳益胃汤组上述病理改变均减轻,且升阳益胃汤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显著(图1)。
2.2 电镜:正常组肠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紧密。肠腔微绒毛完整,排列整齐,大小一致。上皮细胞间缝隙链接丰富,胞浆内细胞器丰富。模型组:肠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疏松,肠腔游离缘不整齐,大部分微绒毛脱落,残存的微绒毛零星分布,且大小不一,排列紊乱。胞浆内部分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消失,呈空泡状。升阳益胃汤低剂量组:同模型组。升阳益胃汤中剂量组:细胞排列较为整齐,肠绒毛部分恢复,数量较多,但仍存在大小不一,排列整齐欠佳,线粒体基本完好,个别出现肿胀,嵴断裂。升阳益胃汤高剂量组:比中剂量组较好同正常组。西药组:同正常组(图2)。
图1 升阳益胃汤对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HE染色,×100)
图2 升阳益胃汤对UC大鼠结肠组织电镜变化的影响(80kV,×26500)
3 升阳益胃汤对UC大鼠结肠HIF-1、TAK-1表达的影响 HIF-1:模型组和西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西药组和升阳益胃汤组高、中、低剂量组均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升阳益胃汤高、中、低剂量组均较西药组显著降低(P<0.05)。
TAK-1:模型组、西药组、升阳益胃汤低、高剂量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升阳益胃汤低、中剂量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升阳益胃汤中剂量组较西药组、升阳益胃汤低、高剂量组TAK-1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UC大鼠结肠HIF-1、TAK-1表达(pg/ml)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西药组比较,△P<0.05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肠风”“肠澼”“下利”“久痢”“休息痢”“滞下”等范畴,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脾虚、肾虚;标实则为湿、毒、瘀、热。临床上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分别采用健脾补肾,清热祛湿,解毒化瘀等方法予以治疗[8-12]。 “阴火”理论为李东垣创立,“阴火”一词首见于《内外伤辨惑论》,又在《脾胃论》中阐发。阴火理论则是内伤脾胃学说的核心内容,脾胃内伤,清阳下陷,气虚发热,是阴火产生的根本原因;以补益脾胃,升清脾阳,清降阴火为治疗原则。溃疡性结肠炎虽病位在大肠,但与脾脏关系密切。从“阴火”理论论治本病,实质是从脾胃入手,调畅气机升降,兼以清热化湿,切合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及治疗原则。升阳益胃汤为“阴火”理论的代表方剂,出自《内外伤辨惑论》,黄芪为君,人参、半夏、白术、茯苓、橘皮、甘草为臣,防风、羌活、独活、柴胡、泽泻为使,白芍、黄连为佐。组方升降、寒温并用,除湿与和营并用,复合脾胃之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之生理机能。诸药合用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正旺而邪祛,共奏益气升阳、升清降浊、清热除湿、解毒之功效。
低氧诱导因子(HIF-1)与TAK-1均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在动脉硬化、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炎症部位都发现了低氧环境和HIF的激活,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非免疫细胞中发现,HIF可以激活NF-κB等炎症因子[13-14]。研究发现,活化的TAK-1可激活NF-κB和JNK/SAPK两条炎症通路,导致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致炎因子,如TNF-α、IL-1、IL-6、IL-8等,从而导致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15]。本实验也证实,HIF-1与TAK-1 UC的发病密切相关。治疗后,HIF-1与TAK-1均明显降低,说明两指标与炎症的程度成正相关性。
综上,本实验研究显示升阳益胃汤可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HIF-1和TAK-1的表达,抑制炎症的反应,从而对本病起到治疗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