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必好(桐城市农业农村局)
摄影/李红兵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1]。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篇之作,是必须打赢的第一场硬仗。
2014 年,桐城市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凡列入省级、安庆市、桐城市级的美丽乡村中心村都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一村一风格、一村一治理”的要求,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其中包括旱厕改造、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垃圾集中转运,村内环境包括道路两侧、沟渠内外、房前屋后全面清理,绿化亮化全面实施。经过治理,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目前,桐城市已完成5 批共5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11 个镇建成区,36 个安庆市、桐城市级中心村建设。
桐城市自2014 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206 国道、228 省道、桐潜路沿线,长江、龙眠河、大沙河、挂车河等江河沿线,城市周边、县际周边、景区周边为重点的“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治理行动。“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治理对改善全市农村地区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状况,特别是对各镇街环卫体系的初步建立、保洁人员的相对固定以及长效机制的逐步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全面推行“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模式,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全面落实。2018 年6 月开始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PPP 项目,所有服务范围内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及各镇镇区(不含金神镇和鲟鱼镇)、双新产业园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由桐城市京环公司全覆盖服务,垃圾收集转运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健全完善。改厕方面,2017年完成黄甲三新村、双港龙山村共809 户试点任务,2018 年继续推进,在11 个镇21 个村7500 户常住户实施了改厕任务。编制《桐城市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建立了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布点体系,以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PPP 项目为抓手,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和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已完工并投入运营,实现了孔城镇、新渡镇、双港镇政府驻地污水收集集中处理;唐湾镇、黄甲镇、嬉子湖镇3 座污水处理站主体工程完工,青草镇、大关镇、金神镇3 座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即将完工,各镇污水管网全面开工建设。2019 年,16 座中心村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和总规模8000 吨/日村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也列入计划。
早在新农村建设时期,桐城市就以“撤并小型村庄、撤除空心村庄、建设中心村庄”为目标要求,全面完成了全市村庄布点规划。当时全市221 个行政村的7328 个自然村庄,规划布点为1187 个村庄,编制完成了185 个中心村庄建设规划。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列入省级、安庆市、桐城市级的中心村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外,大部分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乡村规划建设缺乏经济支撑,规划的各项建设内容无法开展。规划与建设脱节是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住房布局凌乱,农村房屋建设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等诸多问题,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存在很多环境卫生死角。推进村庄规划提升行动、创新村庄规划编制机制、加强村庄规划许可管理是当务之急。
目前,桐城市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还在进行中,特别是管网建设难度大、推进慢。美丽乡村中心村中建有太阳能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站的有15 家,其余美丽乡村中心村庄未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各户污水经三格式化粪池再经中心管网后,集中进入村外大型沉淀池二次净化后自然排放,排放标准是否达标不得而知。建成的15 个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站,由于维护经费等原因,多数也没有正常使用和工作。其他自然村多数还是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生产生活污水直接进入田间堰塘沟渠或地下。现阶段农村居民的主要日常消费品,已经不是传统农业时代的消费品,而是现代重化工业产品,未加处理排放对传统居住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像浙江省一样实现所有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是桐城市的终极目标。
桐城市农村卫生厕所建改工作推进力度大,工程进度快,但工程质量难以严格把关。山区由于地形岩石土质等原因,注塑式化粪池在施工中难度大,少数农户未能完全按技术标准执行到位。
受传统文化习惯及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等因素影响,村民的生活大多比较随意,环保意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房前屋后乱堆乱放、闲置老旧房屋无人清理、生活污水乱排乱倒、垃圾乱丢、粪污乱排、农药乱用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彻底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和村容村貌大提升任重而道远。
一是进一步廓清形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环相扣,如果现在不抓紧,今后解决起来难度会更大、代价会更高。必须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快马加鞭、迎头赶上。二是进一步理顺职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内容多、覆盖面广,涉及到农业农村、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城管执法、自然资源和规划、卫生健康、文明办等多个部门,组织部、编办要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尽快将职能交接整合到位,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工方案,建立健全具体明确、联动高效的工作推动机制。三是进一步压实责任。各牵头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任务在具体细节上对标研学,细化方案,精准指导。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明确市、镇、村三级书记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层层压紧压实责任,让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有压力有责任、每一位群众都有认识有行动,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摄影/李红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既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也要创新思路,突破难点。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突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行建设相统筹、专业人员参与与充分听取农民意见相结合。规划设计单位要确保人员要素下沉,集中时间精力,摸清底数情况,因村因户施策,高水平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二是在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上,以完善村民自我约束管理制度为重点,在所有美丽乡村中心村积极试点,探索建立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与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立足农村实情,借鉴浙江农村循序渐进推进垃圾分类的经验,同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多想接地气的好招,如村干部带头做好垃圾源头分类工作,探索因地制宜的垃圾处理模式,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等。三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首先要实现所有镇区截污纳管基本覆盖;其次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居住集中、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都要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要加大投入、一次到位,尤其要注重地下管网施工质量(工程质量30%在于地上、70%在于地下),同时要解决每家每户生活污水出户收集问题,避免重复投资;再者,对于居住比较分散的村,应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考虑到桐城山区农村住房分布较散,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很不经济,建议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解决好农村污水转化利用和处理问题。四是在农村“厕所革命”上,坚持“户改厕为主、建公厕为辅”的原则,按照重点区域优先改、整合资源集中改、农村旱厕整村改的要求,因村制宜确定改厕方式、流程、质量标准等,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五是在村庄清洁行动上,细化工作方案,强化舆论引导,动员和教育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开展工作,及时报道工作动态,镇村两级阵地宣传要形成铺天盖地之势。在村头设立红黑榜、积分牌,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评比,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
一是强化持久作战思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有阶段性目标,又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一项经常性重点工作,坚持抓整治与重巩固相结合,做到抓经常、经常抓,抓反复、反复抓,持之以恒,形成常态,避免工作中“一时冷一时热”,导致环境问题出现反弹,挫伤群众积极性。二是落实资金投入保障。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围绕“五清一改”(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乱搭乱建和乱堆乱放、清理废旧广告牌、清理无功能建筑、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村庄清洁行动和示范村、重点示范村建设制定具体的资金使用办法。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加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力度,积极鼓励镇村两级加大筹资力度。集体经济收入较好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环境综合治理,按照镇、村两级筹资、投资比例,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一事一议”,引导、发动受益群众积极出资和投工投劳;大力倡议、广泛发动社会各界踊跃捐资、捐建相关设施设备,为美化农村环境作贡献[2]。三是重视经常性宣传教育。采用多种方式持续营造镇、村两级主战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宣传氛围。通过宣传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引导村民增强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促进广大农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育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气。四是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示范带动机制,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辐射带动全市各村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难、巩固更难的问题。完善考核推进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各级年终目标考核,引导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在深化、贵在坚持、难在巩固。对广大干部是责任、是使命,对人民群众是希望、是期盼。桐城全市上下要进一步从思想上紧起来、从行动上快起来、从责任上担起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坚决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