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 瑶(宁国市科学技术局)
近年来,宁国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创新活市战略,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大力引进创新人才,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全市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截至2019 年底,全市R&D 投入占GDP 比重达2.6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3.8%,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7 家,全市申请发明专利1537 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5.76 件,各项创新指标均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
宁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强化政策支撑,优化创新环境,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对近年来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修订完善了《宁国市扶持产业发展“1+1+5”政策体系》,出台了《宁国市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办法(试行)》等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创新创业活力。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2019 年,全市共兑现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1.97 亿元,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1.58 亿元。2014 年以来,全市累计向上级争取科技创新政策资金11371.3 万元;2015 年以来,市本级科技奖励政策兑现资金3653.25万元。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关乎产业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才能更好地集聚人才、提升全市创新能力。
一是强化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全市累计投资2.8 亿元,建成14 万平方米电子信息产业园,着力打造集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先进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为一体的“宁国智谷”。通过引进和自建方式,相继建设了省级耐磨材料检测中心、宁国赛宝实验室、宁国华测检测等面向全市的公共创新平台,实现三大主导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全覆盖,为全市三大主导产业提供检测服务。汪卫华院士工作站成功入驻,云泰科技、千洪电子等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项目相继入驻;宁国市政府与庚创科技集团、上海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共建的“上海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长三角分院”挂牌入驻“宁国智谷”;集科技成果转化、专利运营、众创空间、企业孵化等为一体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基本建成。
二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多层次研发平台。截至2019 年底,全市建有院士工作站5 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 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17 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 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 家、省级众创空间1 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 个,200 余家企业建有内部研发机构。针对高端研发人才引进难等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采用“总部+生产基地在内、研发机构在外”的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在长三角等创新人才集中的发达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汲取创新资源,最大程度缓解县域普遍存在的高端研发人员招引难、留下难的问题,中鼎、新宁、晨光、云塔科技、亚新科、聚隆等一批企业先后设立了异地研发机构。
以科技攻关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着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产学研对接活动。截至2019 年底,全市90%以上规模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20 家高校在宁国设立实习基地,全市科技成果转化412 项,有效产学研合作项目59 项,合作方式涵盖提供技术服务、设置实践基地、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合伙研发项目等多种形式。聚焦企业发展中的诉求和问题,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截至2019 年,全市累计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科技统计、知识产权等政策宣讲22 次,培训人数4469 人次;深入企业400 余次,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1 项;签约项目52个,举行资金、人才、项目要素对接27 次,涉及资金4780 余万元。
以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为重点,大力实施高端人才集聚行动,制定了《宁国市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办法(试行)》《宁国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资金扶持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宁国主导产业关联度高、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一流水平科技成果的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宁国创新创业。设立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扶持资金2000 万元,专项扶持在宁国落户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根据对团队及其项目的综合评定情况,以股权或债权等方式分别给予1000 万元、600 万元、300万元、100 万元支持。截至2019 年底,共招引22 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宁国,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103 人。其中,9 个团队获得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支持,获得省扶持资金5400 万元。建立柔性专家引进机制,相继引进“两院”院士6 人、博士及以上高技术拔尖人才215 人。截至2019 年底,全市已经对9 个科技人才团队项目进行扶持,扶持资金达8500 万元,省市两级扶持资金达1.39 亿元。
产学研合作良莠不齐。宁国市内高校院所资源匮乏,缺乏直接的研发技术支撑;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部分中小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缺乏主动性;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水平有待提升,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仍待提高。与发达地区相比,宁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数量、规模、层次上,都存在明显差距,严重影响宁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全市企业研发机构还存在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创新投入不够、创新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创新人才短缺。宁国科技创新资源相对缺乏,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创新人才资源明显不足,特别是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需求较大,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和研发技术人才引进难,留下更难,高端人才存在流失现象。传统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宁国三大传统产业产品多数处于低端,转型升级力度不够。转型升级还是集中在少数龙头企业,尚未形成整体带动作用。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仍占多数,初加工产品、大众产品多,深加工产品、精品产品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仍然缺乏。
聚焦宁国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攻关,深入推进全市产学研合作。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接合肥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聚焦核心项目、核心企业开展合作。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或加入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展“科技红娘”“科技特派员”等活动,定期组织企业家到苏浙沪开展科技合作对接,鼓励以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相互参股、共建实体等形式,共同推进长三角相关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大力培育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积极争创省级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引导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企业创新平台,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争创安徽省“一室一中心”。鼓励企业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设立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支持中德制造小镇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大力实施“三津英才”行动计划。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重点加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团队引进培育力度。加大对带项目、带技术来宁国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扶持力度,对科技创新团队创办企业上市或实际缴纳税额累计达到一定数额的,给予奖励。完善“星期天工程师”“候鸟型”专家柔性引进机制,支持鼓励企业采取期权、技术入股、特殊津贴等激励措施,形成招才引智的“虹吸”效应。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聚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宁国创新创业;鼓励本土企业与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进行嫁接重组,创办科技型企业。
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坚。紧扣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核心基础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元器件、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承担实施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实施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牵鼻子”“卡脖子”等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和标志性技术成果。对全市企业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按相关政策给予配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