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维新,姜凤云
(1.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云南丽江 674199;2.大理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转变,人民对健康的渴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健康已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基本目标,追求健康成为新的时尚和潮流。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全民健身是解决健康问题的现实途径,也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分别于2016 年和2019 年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两份国字号文件,指出:“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发展群众健身休闲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1-2〕。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倡导和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目前,群众体育研究已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年来,诸多国内学者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从体育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内容与形式、锻炼场所、锻炼指导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群众体育调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促进了群众体育的迅猛发展〔3-12〕。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衔接地段,地形地貌复杂,民族多、历史久、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关于丽江市群众体育的相关研究文献报道鲜见,积极开展丽江市城区居民的体育活动调查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丽江市民的群众体育开展状况,为促进该地区群众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参考依据,同时为政府部门制定体育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理论参考。
1.1 调查问卷法
1.1.1 调查问卷的评定 根据研究需要,制定了“丽江市群众体育调查问卷”,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伊犁师范大学等5 所高校6 位专家对问卷进行评议。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随机选
取丽江市城区居民30 人(年龄段为:30~39 岁9 人,40~49 岁12 人,50 岁及以上9 人)对问卷进行评定,结果见表1。
表1 丽江市城区居民对问卷设计的总体评价(n=30)
1.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发放问卷600份,其中,23~44 岁与45~59 岁年龄段各250 份,分别回收216份和206 份,回收率分别为86.4%、82.4%;60 岁及以上人群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1份,回收率为91.0%。调查问卷发放地点主要有丽江市医院、大中小学、政府部门、主要小区、老年活动中心以及丽江市区的一些企业、公司等。
1.1.3 调查对象的分组、年龄、性别状况 本次调查问卷按照年龄段划分为23~44、45~59 和60 岁及以上3 个年龄组别,23~44、45~59 岁丽江市城区居民各250 人,共500 人,两个年龄组别男性占比均为49%,女性均为51%;60 岁及以上丽江市城区居民共100人,男性占比为50%,女性为50%。
1.1.4 调查对象接受教育情况 在本次丽江市城区居民调查的600人中,小学及以下文化占比9.0%,初中文化占比17.0%,高中或中专占比31.0%,大专占比25.4%,本科占比15.6%,研究生占比2.0%。
1.1.5 调查居民职业统计 在职业分布状况中,工人占比8%,农民占比14%,公务员占比7%,教师占比10%,企事业单位职员(除教师外)占比27%,自由职业占比14%,离退休人员占比5%,公司职员占比7%,服务类人员、其他人员占比均为4%。
1.2 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对丽江市体育局相关领导、丽江各高校公共体育负责人、公司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丽江城区群众体育开展的现状,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1.3 数据处理使用Excel 2010 等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的频度调查表明,丽江市城区23~44 岁居民每周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占比16%,参加1次的占比8%,参加2次占比13%,参加3次占比16%,参加4 次及以上占比12%,不固定次数的占比35%;45~59 岁居民每周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占比17%,参加1 次的占比8%,参加2 次占比15%,参加3 次占比18%,参加4 次及以上占比16%,不固定次数的占比26%;60 岁及以上居民每周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占比15%,参加1 次的占比8%,参加2次占比12%,参加3 次占比20%,参加4 次及以上占比21%,不固定次数的占比24%。
综上可知,丽江市城区23~44、45~59 和60 岁及以上居民每周参与1次及以上体育运动占比分别为49%、57%、61%,与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约40%〔4〕,包括在校学生)相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丽江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加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群众体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本文调查结果显示,丽江市城区居民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参加锻炼的次数比例逐渐上升,这可能与不同年龄阶段工作、生活压力有关,尤其是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每周3次以上体育运动占比较高。
2.2 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表明,丽江市城区23~44 岁居民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 min 以内、31~60 min、61~120 min、121~180 min、181 min及以上占比依次为40%、30%、18%、9%和3%;45~59岁居民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 min 以内、31~60 min、61~120 min、121~180 min、181 min 及以上占比依次为31%、32%、29%、4%、4%;60 岁及以上居民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 min 以内、31~60 min、61~120 min、121~180 min、181 min 及以上占比依次为35%、45%、12%、5%和3%。
综上,丽江市城区23~44、45~59 和60 岁及以上居民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0 min以内和31~60 min 两个时间段,合计占比分别为70%、63%和80%;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1~60 min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最高,达到45%,每次体育锻炼时间61~120 min 45~59 岁居民占比最高,达到29%。其原因可能为:年龄到了某个阶段人体机能水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尤其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身体机能明显衰退,虽然参加频率较高,但是每次运动时间不宜太长;45~59 岁居民则可能由于工作、家庭压力等原因对健康的需求较强烈,每次参加61~120 min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例较高。
2.3 体育锻炼的项目调查结果表明,丽江市城区23~44 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与占比依次为:跑步与散步类项目48%,篮球29%,羽毛球、足球均为9%,乒乓球6%,广场舞与交谊舞蹈、排球、羽毛球、郊游与自行车骑行等项目均为5%,民族打跳、太极拳、太极剑、健身气功与爬山等项目均为2%,其他类项目占比为5%;45~59 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与占比依次为:跑步与散步类项目53%,广场舞与交谊舞蹈19%,篮球10%,羽毛球5%,足球、郊游与自行车骑行均为4%,民族打跳、太极拳、太极剑、健身气功均为2%,排球与爬山项目为1%,其他类项目占比为4%;60 岁及以上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与占比依次为:跑步与散步类项目61%,广场舞与交谊舞蹈15%,篮球8%,太极拳、太极剑、健身气功均为4%,民族打跳3%,足球、羽毛球与乒乓球均为2%,郊游与自行车骑行、排球与爬山项目等项目均为1%,其他类项目占比为2%。
综上可知,丽江市城区23~44、45~59 和60 岁及以上居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均为跑步与散步类,占比依次为48%、53%、61%,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丽江市居民参与跑步与散步类项目的人数比例逐渐上升,这与2014 年全国群众体育调查结果一致。此外,23~44 岁居民参与篮球项目的占比为29%,而45~59 岁与60 岁及以上居民则更多选择广场舞与交谊舞蹈。
跑步与散步类项目深受欢迎的原因可能为:该项目具有对场地要求低、开展容易、健身功能好和竞技性小等优点,属于小强度有氧运动;而篮球运动是一个混合型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较大,对场地要求高,身体对抗性强,竞技性高,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国家开展全民健身的热潮下,广场舞与交谊舞蹈因其健身效果好、场地要求低等特点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丽江市作为一个边疆地区多民族聚居的高原城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然而调查显示,丽江市城区各类人群参与本地民族项目——民族打跳比例很低,表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丽江市城区开展明显不足,在全民健身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健身效果佳,且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对其保护和推广的力度。
2.4 体育锻炼的强度体育运动强度是指运动过程中身体动作用力的大小和紧张程度,是决定运动负荷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13〕。本次调查以参与者体育锻炼时的出汗情况来划定运动强度,共分为小强度、中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4 个等级,其中,小强度是指与平时相比,呼吸、心跳变化不大,感觉不明显;中小等强度指呼吸、心跳略有加快,微微出汗;中等强度是指呼吸、心跳明显加快,出汗较多;大强度指呼吸急促,心跳明显加快,出汗多〔4〕。
调查表明,丽江市城区23~44 岁居民参加体育运动小强度占比6%,中小强度占比48%,中等强度占比35%,大强度占比11%;45~59岁居民参加体育运动小强度占比5%,中小强度占比52%,中等强度占比34%,大强度占比9%;60 岁及以上居民参加体育运动小强度占比8%,中小强度占比74%,中等强度占比13%,大强度占比5%。
综上可知,丽江市城区23~44、45~59 和60 岁及以上居民体育锻炼强度均以中小强度和中等强度为主,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运动强度占比逐渐上升,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则随年龄增加占比逐渐下降,这与2014 年全国群众体育调查结果一致。本文调查显示,跑步与散步是最受丽江市城区居民欢迎的运动项目,该项目运动强度小,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与本文调查的体育锻炼强度结果相一致。
2.5 体育锻炼的场所调查结果显示,丽江市城区23~44 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依次为:家庭室内、小区空地、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健身俱乐部、附近学校和马路边,占比分别为26%、20%、19%、18%、17%和17%;45~59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依次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家庭室内、小区空地、马路边、附近学校和健身俱乐部,占比分别为34%、23%、18%、16%、7%和5%;60 岁及以上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依次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家庭室内、附近学校、小区空地、马路边和健身俱乐部,占比分别为36%、24%、20%、12%、8%和1%。表明不同年龄段人群在选择体育锻炼场所时会充分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参加体育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的锻炼人数比例升高,选择家庭室内进行锻炼的人数比例基本不变,去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的人数明显降低,这与2014年全国群众体育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总的来说,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家庭室内是丽江市各个年龄段居民的主要锻炼场所,其原因可能为,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丽江市区的公园、广场日益增多,家庭室内便利、体育设施齐全等原因造成的。蔡睿等〔14〕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相对较高,社会服务体系相对健全,科学生活方式的理念和物质基础均有一定程度的保障,这些社会经济条件使得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更强,行动更为积极。因此,丽江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市区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建设,为想参加体育运动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
2.6 体育锻炼的形式由表2 结果可知,和朋友同事一起、独自锻炼、与家人一起、在健身俱乐部是丽江市城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23~44 岁居民主要体育锻炼的形式占比依次为42%、23%、12%和20%,45~59 岁居民主要体育锻炼的形式占比依次为52%、21%、20%和5%,60岁及以上居民主要体育锻炼的形式占比依次为50%、22%、24%和1%。表明丽江市城区各类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占比最高的均是和朋友同事一起;独自锻炼的人数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随着年龄增长,与家人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渐上升,在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的人数显著下降。说明目前丽江市城区居民多数是自发参与体育锻炼,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体质水平,还可以增强与朋友、同事的感情培养,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表2 丽江市城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调查(多选)
2.7 体育锻炼的消费调查结果显示,丽江市城区23~44、45~59、60 岁及以上居民体育消费每年在1 000 元以下的占比均为最高,依次为52%、68%和58%,每年体育消费1 000~2 000 元占比依次为23%、12%和21%,每年体育消费2 001~3 000元占比依次为12%、16%和14%,每年体育消费3 001~5 000元占比依次为9%、2%和5%,每年体育消费5 001元以上占比依次为4%、2%和2%。总的来说,丽江市城区各类人群每年体育消费均比较低,大多在2 000 元以下。尽管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丽江市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丽江市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丽江市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个旅游城市,工业企业少,消费水平高,居民收入来源单一,花钱进行体育消费的水平和意识较低。
有关体育消费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丽江市城区各类人群体育消费方式主要是购买运动服、鞋帽,23~44、45~59 和60 岁及以上人群分别占比为52%、48%和45%,观看体育赛事、表演占比依次为12%、8%和6%,购买体育杂志、报刊占比依次为8%、12%和7%,购买体育健身器材占比依次为11%、18%和22%,体育健身指导、培训占比依次为4%、18%和7%,购买体育彩票占比依次为7%、7%和4%,其他消费占比依次为17%、6%和3%。表明丽江市城区各类人群体育消费方式主要是购买运动服、鞋帽,这与2014 年全国群众体育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此外,23~44 岁居民以观看体育赛事、表演为主,45 岁及以上居民以购买体育健身器材为主。可见,丽江市城区居民体育消费主要在物质基础方面,而在精神享受、健身投资等方面仍然较低,这可能与意识水平、收入水平等方面因素相关。
2.8 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表3 结果显示,丽江市城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不感兴趣、经济条件限制、缺乏活动场地、缺少组织技术指导、家务繁忙、工作忙没时间等因素,23~44 岁人群占比依次为11%、19%、22%、16%、14%和26%;45~59 岁人群占比依次为17%、8%、15%、18%、19%和36%;6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依次为12%、8%、12%、20%、21%和24%。
表3 影响丽江市城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多选)
可见,影响23~44 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中工作忙没有时间、缺乏活动场地和经济条件限制占比前三,影响45~59 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前三位原因有工作忙没有时间、家务繁忙和缺少组织技术指导,影响60岁及以上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中工作忙没有时间、家务繁忙和缺少组织技术指导则占比前三。这表明,工作忙没有时间是影响丽江市城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原因,45~59 岁居民尤为突出。此外,缺乏活动场地和经济条件限制是制约23~44 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家务繁忙和缺少组织技术指导则是影响45~59岁和60 岁及以上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这与2014 年全国群众体育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丽江市城区居民全民健身工作,政府应积极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加大健康宣传力度,让“生命在于运动,小康有赖于健康”的意识更加深入,提高市民的体育意识〔15〕,把那些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吸引过来。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培训,为市民的科学运动提供技术支撑,有力促进丽江市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
第一,丽江市城区居民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次数比例逐渐上升。
第二,丽江市城区居民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0 min 以内和31~60 min 两个时间段,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1~60 min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最高,61~120 min 45~59岁居民占比最高。
第三,丽江市城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项目最多的是跑步与散步类,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跑步与散步类项目的人数比例逐渐上升;丽江市城区各类人群参与民族打跳项目占比很低,表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丽江市城区开展明显不足,在全民健身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丽江市城区居民体育锻炼强度均以中小强度和中等强度为主,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运动强度占比逐渐上升,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则随年龄增加占比逐渐下降。
第五,丽江市城区居民在选择体育锻炼场所时会充分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参加体育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的锻炼人数比例升高,选择家庭室内进行锻炼的人数比例基本不变,去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的人数明显降低。
第六,丽江市城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占比最高的是和朋友同事一起,随着年龄增长,与家人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渐上升,在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的人数显著下降。
第七,丽江市城区居民每年体育消费均比较低,大多在2 000元以下,尽管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丽江市城区各类人群花钱进行体育消费的水平和意识较低;丽江市城区各类人群体育消费方式主要是购买运动服、鞋帽。
第八,工作忙没有时间是影响丽江市城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原因,45~59 岁居民尤为突出;缺乏活动场地和经济条件限制是制约23~44 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家务繁忙和缺少组织技术指导则是影响45~59 岁和60 岁及以上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4.1 个人层面(1)深刻认识体育运动的健康促进效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生命质量严重下降。个人应深刻认识健康的重要意义,改掉生活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久坐、熬夜,提高身体活动意识,培养运动习惯。学习掌握健身相关知识与技能,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其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科学运动,持之以恒。注重科学运动,运动前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减少运动风险。日常生活中坚持多动,达到每天8 000 步左右的身体活动量,坚持每周进行3 次以上、每次30 min 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坚持每周累计进行75 min 高强度运动或150 min 中等强度运动。鼓励个人至少有1 项运动爱好或掌握1 项体育运动技能,参加至少1 个健身组织。坚持每周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等内容。(3)特殊人群的体育运动。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在保证有氧运动的同时,重视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锻炼,适当进行平衡能力锻炼,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2〕。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孕妇等人群应在医生和运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肥胖人群要坚持每天不少于1 h 的有氧运动,适度增加力量练习。高强度体力劳动者,要注意劳逸结合,可在工作后进行一些放松的运动方式,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运动量和强度均不宜过大。
4.2 政府层面(1)丽江市政府、体育局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打造丽江市“15 分钟健身圈”。积极推行公共体育场馆、公园等场所免费开放,为丽江市想健身的群众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证。(2)丽江市政府、体育局等相关部门要广泛宣传和普及体育健身知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介作用、弘扬群众身边的健身文化,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3)构建适合丽江地区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2〕。鼓励引导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在健身场所等地方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4)丽江市政府、体育局等相关部门要立足地域优势,根据不同民族传统习惯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征,挖掘、开发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和各级各类运动会广泛推广,探索具有丽江民族特色的群众体育发展新路径。
4.3 社会层面(1)建立完善的各级各类健身组织和体育协会,实现丽江市全覆盖,为想健身的群众提供方便和服务。(2)经常性举办各类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鼓励各级各类体育健身协会开展全民健身日和各类群体运动会活动,推广普及太极拳、健身气功和丽江市特有的民族体育活动。(3)成立各级各类健康管理中心等机构,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培训,建设一支专业较强的体育指导专业队伍,经常性进行体育技能的培训,为各类人群提供个体化的健身方案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