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洲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7)
多分支水平井被引入煤层气开发领域,成为目前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三交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边缘,从构造上讲呈南北条带状展布,属于吕梁山复背斜西翼的一部分,总体构造为西倾的单斜构造,有利于煤层气的生成和储存,该区域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1]。但早期煤层气勘探开发缺少整体规划,多为粗放式开发,加上技术条件限制,该区域并未得到有效开发。随着钻井技术的日益成熟,近年在该区域进行了水平井、分支井井网加密。加密井网的布置可进一步探明区域煤层构造、埋深及厚度;与邻井形成整体降压效果,提高区域煤层气产量;在主井眼开多个分支,可大幅减少井场建设用地,降低钻井成本,保护土地资源[2]。
由于加密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实际上是对原探明区域的二次开发,所以开发成本加大及技术要求提高。结合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的特点,在该区域实施加密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3-5]:
1)井场面积受限。在布井时一般考虑要尽可能的减少井场占地面积,这样使钻井技术难度大幅提高,必须一次性精确进入目的煤层。
2)井身质量要求高。确保与先期施工的直井进行连通,连通后继续在目的煤层钻进至设计井深,并要保证后期完井作业顺利。
3)目的煤层钻遇率要求高。主井眼完成后,需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分支井眼施工,保证煤层钻遇率在95%以上。
针对以上问题,在三交地区通过对以往邻井成果资料分析,综合对比地质、录井、测井资料进行地层情况分析,正确筛选标志层,预测目的煤层层位,进行多分支井井眼轨道及井身结构设计,钻进过程地质工程师做好岩屑录井工作,比对分析不同层位岩性,计算目的煤层产状,优化井眼轨道及井身结构,以精确中靶;综合利用地质导向技术、EMWD随钻测量系统及RMRS电磁测距系统,保证与生产直井确连通后继续钻进至设计井深及煤层钻遇率;优选钻进参数,优化钻井液体系,确保井眼光滑稳定,为玻璃钢筛管完井提供保障[6-7]。
SJ107-H1井是位于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摺带中部,东临吕梁隆起布置的一组加密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是SJ107-1井组的水平井部分,其中SJ107-V1生产井已于2018年完成。受周边交通情况影响及井场面积限制,按照设计要求,SJ107-H1井与SJ107-V1井近距离连通后,需继续沿目的煤层钻进至井深约1000m处形成主井眼,侧钻开分支分支总进尺约4000m,在主井眼下入Φ88.9mm玻璃钢筛管完井。SJ107-H1井井位布置图及井身结构示意图分别见图1、图2。
图1 SJ107-H1井井位布置图
图2 SJ107-H1井井身结构示意图
三交地区各类岩层均有局部出露,第四系广泛遍布于山梁和沟谷中。据钻探揭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峰峰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二叠系下统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中统二马营组;以及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上更新统马兰组和全新统。从分布于全区的煤层气及煤炭钻井资料来看,主力煤层广泛发育且分布稳定。[1]三交地区地层简况见表1。
表1 三交地区地层简表
多分支井的主井眼质量是后续实施多分支井的关键,甚至直接影响多分支井的成败。而井眼质量往往是由轨道形式和井深结构。根据三交地区地质特征,及邻近地质资料分析。采用了“直-增-稳-增-水平”的五段制轨道类型和典型的三开井身结构。[4-7]一开用Φ311.15mm牙轮钻头,进入岩石层不少于15m,下Φ244.48mm表层套管,封固地表疏松层、砾石层,固井水泥返至地面。二开用Φ215.9mm牙轮或PDC钻头钻进,完钻深度465m,下入Φ168.28mm生产套管固井,注水泥返至地面。三开用Φ130.18mm牙轮或PDC钻头钻进,完成目的煤层进尺5080.00m,下入Φ88.90mm玻璃钢筛管579.97m完井。
1)一开直井段。一开直井段采用塔式钻具组合钻进,利用塔式钻具组合下部钻具重量大,刚度强,重心低,与井眼间隙小,稳定性好的特点,保持了钻头平稳工作,在保证钻压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采取有利的防斜打直措施,为下步造斜施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井段钻具组合如下:Φ311.15mm三牙轮钻头+双母接头+转换接头+Φ165mm无磁钻铤×1根+Φ165mm钻铤×3根+转换接头+Φ127mm加重钻杆×1根
2)二开直井段+定向段。为保证二开直井段井下安全,减少因多次起下钻对井底产生的抽吸激动压力影响,使用单弯螺杆+EMWD仪器的钻具组合完成直井段和定向段施工。在直井施工过程中,为保证井身质量,采取小钻压高转速,轻压吊打的方法,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井斜,一旦井斜有增大的趋势,及时定向钻进纠斜,直井段井斜得到很好的控制,最大井斜0.92°,满足设计要求;在定向段施工中,每个单根测量数据,并根据数据及时修正待钻井段设计数据,合理安排每个单根复合钻进和定向钻进配比,在满足设计井斜方位的提下,尽量保证井眼轨迹平滑过渡。
本井段钻具组合如下:Φ215.90mmPDC钻头+Φ165.00mm螺杆马达×7.22m+坐键接头×0.81m+转换接头×0.58m+Φ127.00mm无磁加重钻杆(EMWD)×18.16m+Φ127.00mm加重钻杆 ×55.41m+Φ127.00mm钻杆串
3)三开连通井段。三开连通段使用强磁+单弯螺杆马达+EMWD仪器的钻具组合,在SJ107-V1直井下入RMRS仪器引导SJ107-H1井定向钻进,两井连通前20m保证方位偏小1°~1.5°,保证连通时连通点偏离直井0.25~0.30m,以达到偏心连通的目的。连通采用提前预算对靶方位、靶心距做好连通预测,从而保证成功偏心连通。
本井段钻具组合如下:Φ130.18mm钻头 ×0.24m+强磁接头×0.42m+Φ101mm1.5°单弯螺杆马达+单向接头×0.52m+231×SLH90定向接头×0.68m+Φ101mm无磁钻铤×9.22m+SLH90×210接头+Φ73.00mm钻杆串
4)三开煤层段+分支段。在三开煤层段施工中,利用地质导向技术,把钻井技术、测井技术和录井技术相结合,利用随钻测录地质信息控制井眼轨迹。利用平均伽马曲线(GR)初步判断钻头进出煤层情况,根据高边伽马(HiGm)、低边伽马(LoGm)进一步判断煤层的顶底板,并随时做出井底井斜预测分析。[7-8]当地层倾角发生变化,找出相应标志层并计算出发生变化后的地层倾角,及时调整轨迹,确保轨迹在煤层中钻进。水平段较长、井眼摩阻力客观存在,起下钻附加拉力较大,为保证遇到复杂情况时有足够的拉力余量应对,最大限度的简化钻具组合,以满足施工要求。[5-7]
本井段钻具组合如下:Φ130.18mm钻头 +Φ101mm1.5°单弯螺杆马达+单向阀+231×SLH90定向接头+Φ101mm无磁钻铤×9.22m+SLH90×210接头 +Φ73.00mm钻杆串 +211×310接头 ×0.3m+Φ73.00mm钻杆串。
一开钻进中主要钻遇第四系黄土层,采用预水化膨润土控制好失水;二开使用聚合物钻井液体系,日常维护加入CMC、无荧光防塌润滑剂、聚丙烯酰胺等药品,以调整和维护泥浆性能,维护井壁稳定,并能将井内沉砂携带干净,保证二开钻进顺利进行;三开为了确保钻井液中的固相含量不对储层产生破坏,提高产量,故采用清水钻进,采用四级固控系统对钻井液进行处理,每2h测定一次比重、黏度。各井段钻井液性能见表2。
表2 钻井液性能表
根据煤层特性及煤层气钻完井特点,水平井裸眼易造成目的煤层井壁坍塌,钢制筛管已腐蚀、寿命短、质量大,且会对煤矿后期机械化采煤造成影响,而PE筛管由于其抗压强度低,不能有效进行通洗井作业,大大限制了水平井产量。因此,采用玻璃钢筛管完井技术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玻璃钢筛管具有耐腐蚀、流体阻力小、脆性大的特点。玻璃钢筛管结构图如图3所示。[8-11]
图3 玻璃钢筛管结构示意图
完钻起钻过程中,在起至每个分支侧钻点位置重新下入一次,并测量下入后的井斜方位,确保筛管下入过程中不会进入分支井段。下筛管前使用原钻具通井一次。通井下钻过程中每个分支侧钻点位置开动力头划眼处理一次,停止回转上提下放无显示后继续下钻通井。遇阻点开泵、回转划眼处理三遍,下钻到底开泵循环至井口无煤粉返出,替入清水起钻准备下筛管。SJ107-H1井将Φ88.9mm×7.5mm玻璃钢筛管65根,使用44根Φ88.9mm钻杆接玻璃钢筛管专用丢手工具送入主井眼421.32~1001.29m位置,下入玻璃钢筛管总长度579.97m,投球憋压至20MPa成功脱扣,起钻完钻,确定筛管送入预定位置。[12]
SJ107-H1井完钻总进尺5561.00m,该井由一个主井眼和7个分支井眼组成,其中主井眼井深1398.00m,7个分支井眼共进尺4163.00m总进尺。目的煤层总进尺5080.00m,目的煤层有效进尺4939.00m,有效煤层钻遇率97.22%。主井眼在预定位置下入玻璃钢筛管579.97m,下入井深421.32~1001.29m。该井为区域地质构造资料进行了有效补充,加密多分支井有效沟通储层通道,煤层钻遇率超过设计要求,为后期排采提供了可靠保障。SJ107-H1井井眼轨迹垂直投影图和井眼轨迹水平投影图见图4、图5。
图4 井眼轨迹垂直投影图
图5 井眼轨迹水平投影图
1)在煤层气储量丰富、早期已形成较多井组的区域实施加密多分支水平井可有效盘活老井,进一步减少开发成本,提高煤层气产量,是对煤层气资源二次开发的有效手段。
2)实施加密多分支水平井需要有先进的装备做支撑,综合利用地质导向技术、EMWD随钻测量系统及RMRS电磁测距系统是指导井眼轨道优化和轨迹控制的关键,也是保证目的煤层钻遇率的关键。
3)玻璃钢筛管的性能决定了采用玻璃钢筛管完井,不但可有效防止目的煤层井壁坍塌堵塞产气通道,有利于后期煤层气的排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