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华,雷礼琴,杨华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科,景德镇 333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特别常见的骨科疾病,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种,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是其中之一,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的腰椎功能,但是仍旧会有一部分患者复发,导致需要接受手术治疗[1]。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是一种传统手术方法,由于创口较大,所以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不利于预后腰椎功能的恢复[2]。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手术器材的不断更新,采用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了临床的研究热门[3]。经皮椎间孔镜是一种新型的针对经过保守治疗以后没有达到效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其具有窗口小、并发症少等优点[4]。本研究旨在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72例2014年3月-2019年3月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 (经皮椎间孔镜)37例和对照组(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35例。观察组中,男 20 例,女 17 例;年龄 29-65(43.17±10.45)岁;病程 6-30(15.27±2.56)个月;病变节段:L4-521 例,L5-S116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0-66(42.57±10.24)岁;病程 6-29(15.89±2.87)个月;病变节段:L4-520例,L5-S115例。经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⑴经核磁共振(MRI)、CT等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腰腿部有明显的疼痛感;⑵经过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⑶依从性好,无交流沟通障碍。排除标准:⑴伴有脊柱结核、肿瘤、感染者;⑵手术禁忌证者;⑶伴有腰椎管狭窄者;⑷伴有严重精神疾病者。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所有患者全身麻醉,取俯卧位。以发生病变的椎间隙为中心,对皮肤以及皮下组织进行逐层切开,使用电刀和骨剥分离到能够清楚看见椎板与关节突为止。使用椎板钳给予病变间隙椎板开窗处理,直至出现与之对应的硬膜囊和神经根,将其牵开之后,对椎间进行彻底清除。完成减压之后,放置引流管,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手术48h以后,为预防感染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手术当天,在床上做功能性的锻炼,手术3d以后,腰部可以在受到保护的情况下,下地锻炼,手术7d以后,视恢复情况出院。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所有患者局部麻醉,取俯卧位。采用椎间孔镜定位器,在G型臂的辅助下,可以精准的确定发生病变的间隙,确认进针点:在发生病变的椎间盘下方椎体后上缘、棘突中线定位导棒头端。于椎间孔调整穿刺针的方向缓慢进针,在穿过发生病变的节段椎间盘以后,将针芯拔出。做一个7-8cm以导丝为中心的切口,然后逐级插入扩张导棒,在扩张手术通路以后将其拔出并插入专用的磨钻,绞除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外侧缘部分的骨质。在椎间孔扩大到可以放入工作套管以后,插入椎间孔镜,并采用髓核钳来切除游离、脱出突出的髓核组织,探查神经根并松解。待皱缩纤维环撕裂口成形,对其止血,依次取出椎间孔镜工作套管,缝合并包扎伤口。
1.2.3 术后处理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48h以后,为预防感染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手术当天,在床上做功能性的锻炼,手术3d以后,腰围可以在受到保护的情况下,下地锻炼,手术7d以后,视恢复情况出院。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之后无需给予抗生素,手术当天,在床上做功能性的锻炼,手术1d以后,腰围可以在受到保护的情况下,下地锻炼,手术3d以后,视恢复情况出院。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0:无痛,10: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功能障碍越严重;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腰椎功能越好;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比较2组患者手术疗效,改良MacNab标准[5],优:体征和症状都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体征和症状与术前相比有改善明显,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可:体征和症状与治疗前相比部分改善,对生活和工作有影响;差:体征和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改善不明显,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优良率=(优+良+可)例数/总例数×100%;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随访 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电话通知患者复诊进行功能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术前及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疗效指标比较,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比对照组患者均明显降低(均 P<0.05),见表 1。
表1 2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术前相比,&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P<0.05
0.65±0.03*&@1.07±0.13*&@组别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观察组(n=37)对照组(n=35)6.13±1.21 5.93±1.06 0.38±0.01*&0.57±0.11*&
2.2 2组患者术前、术后ODI指数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的ODI指数评分比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 P<0.05),见表 2。
表2 2组患者术前、术后ODI指数评分比较(±s,分)
表2 2组患者术前、术后ODI指数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术前相比,&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P<0.05
21.65±4.13*&@25.37±4.53*&@组别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观察组(n=37)对照组(n=35)72.53±6.21 72.93±6.06 28.56±5.01*&31.57±5.11*&
2.3 2组患者术前、术后Lehmann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的Lehmann评分比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 P<0.05),见表 3。
表3 2组患者术前、术后Lehmann评分比较(±s,分)
表3 2组患者术前、术后Lehmann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术前相比,&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P<0.05
81.04±9.13*&@73.19±8.93*&@组别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观察组(n=37)对照组(n=35)26.91±8.21 26.76±8.02 57.02±7.81*&48.79±6.92*&
2.4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比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P<0.05);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4。
2.5 2组患者手术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97.30%(36/37)高于对照组患者手术优良率77.14%(27/35)(P<0.05),见表 5。
2.6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0.81%(4/37)低于对照组患者总发生率31.43%(11/35)(P<0.05),见表6。
表4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比较(±s)
表4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住院时间(d)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5.19±1.12*8.68±1.26卧床时间(d)观察组(n=37)对照组(n=35)85.03±3.87*55.19±3.82 33.76±3.23*102.36±21.55 7.61±1.72*10.12±2.15
表5 2组患者手术疗效比较(%)
表6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为椎间盘的结构与功能发生紊乱而导致的,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麻木等,这不仅会对患者本身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对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6]。因此,如何寻找快速、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得到了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7]。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方法来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主要分为融合内固定术、微创手术等[8]。有研究学者指出,采用融合内固定术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的损害比较大,容易破坏骨性结构,而且会严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不利于患者术后腰椎功能的恢复[9,10]。随着微创技术发展的越来越成熟,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11]。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作为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传统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视野清晰等优点,能够充分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手术在牵拉神经根的过程中容易对其造成损伤,这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12]。经皮椎间孔镜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其具有操作简单、手术中对患者伤害小等优点,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还可以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因此,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该手术由于视野及操作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对医师的水平要求较高[1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比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0.81%(4/37)低于对照组患者总发生率31.43%(11/35)(P<0.05),可见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创伤小,可以减短患者住院的时间和卧床时间,缓解手术之后的疼痛、降低术中出血量以及减少手术以后出现并发症,从而提高术后恢复情况。与王建顺等人的研究一致[14]。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皮椎间孔镜视野小、操作空间受限。
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的ODI指数评分比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P<0.05),Lehmann评分比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97.30%(36/37)高于对照组患者手术优良率 77.14%(27/35)(P<0.05),说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不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好,还能够通过松解神经根,有效缓解患者的生活功能障碍,利于其术后腰椎功能的恢复。这一结果与鞠冀东等人报道的结果相吻合[15]。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相比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可以明显减轻术后的疼痛,减少患者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机率,减短手术以后的恢复时间,有效缓解患者的生活功能障碍,利于其术后腰椎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