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武城,戚敏敏,应航宇,王小勇,袁丞达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浙江杭州310007)
患者男,51岁,工人。因“左足红斑水疱疼痛半个月,加重1周”于2018年4月26日门诊拟“带状疱疹、淋巴瘤”收住入院。患者半个月前左下肢出现疼痛,杭州余杭区第二医院腰椎CT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骨盆DR:骨盆退行性改变。予口服止痛药,疼痛未缓解。4月12日左下肢疼痛处出现红斑水疱,疱液透明,伴左下肢水肿,当地中医予中药外敷,症状改善不明显。4月15日就诊于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予“丽科分片1粒/次口服,2次/d、呋喃硫胺片2粒/次口服,3次/d、夫坦乳膏”等对症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期间自行予石灰水局部外敷,致局部皮肤破溃,伴肿胀、渗出、糜烂、干涸、结痂。1周前患者躯干、上肢、颜面出现散在性红斑丘疹,伴低热,左下肢剧痛。
既往史: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瘤1年,2018年1月18日行最后1次化疗,共化疗10次;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20余年,服用“博路定0.5 mg/次,1次/d”治疗。
专科查体:左足背、足踝处见红斑水疱,部分融合成片,部分水疱破溃形成糜烂面,全身皮肤可见散在性绿豆大小红斑、丘疱疹,部分可见脐凹,部分皮疹中央坏死,结黑色痂皮,指趾甲、口腔外阴黏膜无累及,见图1。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降钙素原(PCT)<0.02 ng/mL,快速 CRP 57.3mg/L,白细胞计数(WBC)7.72×109/L,中性粒细胞(%)6.5%,淋巴细胞(%)91.1%,单核细胞(%)2.3%,中性粒细胞数(Neu#)0.50×109/L,淋巴细胞数(Lym#)7.03×109/L,红细胞计数(RBC)2.62×1012/L,血红蛋白(Hb)86 g/L,红细胞压积(Hct)0.260 L/L,血小板计数(PLT)66×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67 mm/H;类风湿+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G 6.85 G/L,C反应蛋白40.20 mg/L;淋巴细胞亚群(TBNK):CD16+56+/CD3-NK细胞 0.8%;局部分泌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
(左下肢)小块皮肤组织病理:部分区域表面坏死伴炎性渗出明显,真皮小血管及附件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可见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
诊断:①泛发型带状疱疹;②皮肤软组织感染;③淋巴管炎;④血三系减少;⑤非霍奇金淋巴瘤(CLL/SLL,Ⅳ期A组,IPI 2分);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图1 患者临床照片
治疗:头孢唑肟钠针静脉滴注3 g/次,2次/d;伐昔洛韦分散片0.3 g/次,2次/d;加巴喷丁片0.3 g/次,3次/d;利血生片 20 mg/次,3次/d;硼酸溶液湿敷50 mL/次,2 次/d;莫匹罗星软膏外用 1 g/次,2 次/d。
带状疱疹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隐性感染或水痘病愈后,病毒潜伏在脊神经后根和颅脑神经感觉神经节细胞内,患者因疲劳、感冒、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引起宿主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被激活即引起带状疱疹;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特征表现为皮疹伴神经痛[1]。
泛发型带状疱疹(HZG)是重型带状疱疹,在带状疱疹中占8%[2]。表现为在带状疱疹的基础上全身泛发水疱,严重者出现皮肤坏死及血疱,甚则危及生命[3]。目前研究提示带状疱疹为肿瘤相关疾病,其与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该患者患非霍奇金淋巴瘤,刚结束化疗,血三系较低,伴免疫功能低下,是带状疱疹高发人群,加之患者患带状疱疹后不当湿敷,导致病毒进一步扩散至全身,同时局部湿敷导致皮肤破溃感染,左下肢带状疱疹症状不典型,该患者就诊时躯干、颜面部丘疱疹皮疹不典型,淋巴瘤化疗刚结束,皮肤类型淋巴瘤暂不能排除,是该病诊断治疗难点。本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泛发型VZV感染临床少见,未见文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