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李凯,陈柳青,梁育,陈志平,陈红英,苏慧
(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武汉430022)
妊娠纹多发于妊娠期间,是指白色或银白色有光泽瘢痕线纹,主要由皮肤弹性纤维断裂所致[1]。妊娠纹流行病学取决于纳入研究范围的人群。有文献发现普通人群中妊娠纹患病率达50%以上[2]。既往临床多采用橄榄油、维甲酸软膏、射频治疗仪等方法治疗,但对成熟妊娠纹改善效果仍欠佳。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提出妊娠纹治疗中应用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认为点阵激光作用靶位为水,水对激光的吸收性影响激光作用效果,而水对波长1 565 nm激光吸收较弱,使得激光对皮肤穿透深度较强,可经温和、适度热刺激及热凝固作用,促进皮损修复[3]。但国内外临床就妊娠纹患者中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应用价值研究仍较少,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为探寻妊娠纹有效治疗方法,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60例妊娠纹患者腹部采用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样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皮肤科医美、妊娠纹门诊收治的60例妊娠纹患者。其中,年龄23~38岁,平均(31.05±3.48)岁;妊娠纹病程10~19个月,平均(14.15±2.24)个月。纳入标准:①腹部周围存在明显白色或银白色妊娠纹;②产后6个月以上;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怀孕及哺乳期患者;②既往皮损处行激光或磨削治疗;③对所用药物过敏;④腹部存在水肿、炎症、破溃现象;⑤近期服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⑥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⑦存在皮肤疾病、传染性疾病;⑧增生性瘢痕。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
1.2 方法 术前以1.5 g/cm2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生产厂家:同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3466)均匀涂抹于皮肤,实施表面麻醉,包封。持续60 min后,抹去利多卡因乳膏,术区以75%乙醇消毒,皮肤以0.9%氯化钠溶液擦拭。干燥后,采用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使用点阵激光1 565 nm激光(美国科医人公司,Lumenis,型号:ResurFX M22)。以导光手具紧贴皮肤,共治疗2遍。第1遍以长方形光斑沿妊娠纹方向治疗,光斑宽度小于皮损宽度,选择中能量、高密度,能量40~45 mJ/cm2,能量密度为300 dot/cm2;第2遍以六方形光斑,稍宽于妊娠纹,对皮损整个累及区进行无缝隙扫描,选择高能量、低密度,能量50 mJ/cm2,能量密度150 dot/cm2。治疗期间注意避免光斑重叠。治疗后2周内,均以透明质酸凝胶(术唯可,生产厂家:上海其胜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均匀涂抹于治疗区域,每日涂抹治疗区域≥1次。治疗频率:每次治疗间隔2个月,共3次,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评估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采用皮肤弹性测量仪Cutometer®SEM575(德国Courage+Khazaka公司)检测患者妊娠纹处皮肤弹性,检测指标r5(Ur/Ue),为纯弹性部分,得分越接近1,提示皮肤弹性越好。②治疗前、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采用Antera 3D多功能皮肤成像分析仪(爱尔兰Miravex公司)检测患者妊娠纹宽度,共测3次,取平均值。③治疗前、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采用三维皮肤CT影像分析系统(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测量表皮厚度,测3次,取平均值。④依据文献[4]拟定临床改善程度标准:采用Antera 3D多功能皮肤成像分析仪(爱尔兰Miravex公司)测量妊娠纹深度、皮肤质地、皮肤颜色、血红素、黑色素密度。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生采用双盲法评价这些生理指标改善程度,0分为无改善,1分为轻度改善,2分为中度改善,3分为明显改善,4分为显著改善,总分范围为0~20分。治疗后临床改善程度评分较治疗前降低≥80%为显效;治疗后临床改善程度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但不足80%为好转;治疗后临床改善程度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⑤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疼痛程度,自“无痛”到“剧痛”以0~10分表示[5]。⑥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如疼痛、瘙痒感等。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连续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皮肤弹性、妊娠纹宽度 治疗后,本组患者皮肤弹性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本组患者妊娠纹宽度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表皮厚度 治疗后,本组患者表皮厚度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临床改善疗效 治疗后,本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为96.67%:显效22例(36.67%),好转36例(60.00%),无效2例(3.33%)。
表1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弹性、妊娠纹宽度对比 (mm,±s)
表1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弹性、妊娠纹宽度对比 (mm,±s)
时间段 n 皮肤弹性 妊娠纹宽度治疗前 60 0.81±0.07 4.85±2.27治疗后 60 0.88±0.04 3.13±2.12 t 6.725 4.289 P 0.000 0.000
表2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表皮厚度对比 (μm,±s)
表2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表皮厚度对比 (μm,±s)
时间段 n 表皮厚度治疗前 60 28.82±0.21治疗后 60 30.05±3.58 t 2.657 P 0.004
2.4 疼痛程度 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疼痛感,VAS评分为 1~4分,平均(2.95±0.75)分。
2.5 不良反应 本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1例一过性红斑,1例肿胀,1例短期色素沉着,1例暂时性色素减退,发生率为6.67%,均未出现疼痛、瘙痒感、过敏等不良反应。
妊娠纹为膨胀纹类型之一,可导致出现萎缩性条索状皮肤改变,且发病部位较多,如腹部、胸部、臀部、大腿等[6-7]。目前认为,妊娠纹形成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孕中晚期子宫增大、质量增加、腹部脂肪大量堆积、皮肤张力过大等,这些因素可导致真皮纤维断裂,引发妊娠纹[8-9]。该病早期表现为暗红色或紫红色条纹,随后色素脱失、萎缩、稳定,可呈现白色或银白色皮肤损害。病理生理学认为,肥大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等相关酶,引发真皮弹性纤维分解,纤维蛋白、胶原蛋白重组,进而形成妊娠纹外观[10-11]。虽然经体重控制、药物、按摩等方法可预防妊娠纹,但妊娠纹一旦形成,可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故其对治愈的迫切性较大。当前,临床治疗妊娠纹方法较多,如外用橄榄油、维甲酸软膏、射频治疗仪、Relume光子色素再生仪、308 nm准分子激光、点阵激光等。且近年来,点阵激光逐渐成为妊娠纹治疗新手段,国内外均有研究报道各类点阵激光治疗妊娠纹有一定疗效,但仍缺乏严格设计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较多学者开始关注妊娠纹治疗中点阵光热分解作用的效果,特别是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该方法有创伤小、效果确切等特点,既往多用于治疗痤疮、眼周细纹、瘢痕等,近年来该技术被用于治疗妊娠纹,表现出一定优势[12]。具体来说,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作用原理为点阵式光热作用理论,各激光束对皮肤产生作用后,光束可化为若干矩阵排列的微光束,产生较多深度约1 mm的微孔,形成微治疗区,可激活机体自我修复机制,促使创区边缘活化表皮细胞生长,向损伤区蔓延,且可促进胶原重新排列,对受损区进行修复[13-14]。国外研究发现,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对妊娠纹改善率达90%以上[15]。国内陈昕等[16]也提出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妊娠纹临床改善总有效率达92.6%。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改善有效率达96.67%,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而且,治疗后本组患者皮肤弹性、表皮厚度、妊娠纹宽度均较治疗前好转,这说明妊娠纹治疗中应用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有一定价值。分析是因为,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中非剥脱性点阵激光能量足够大,穿透深度大,刺激真皮层新的胶原纤维合成、胶原重塑,促使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含量增加,并促使其排列更为规则,提升患处皮肤弹性,减小妊娠纹最大宽度,增加表皮厚度,增强疗效。此外,本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疼痛感,且多数患者疼痛程度较轻、可耐受,均顺利完成治疗。而在不良反应上,本组患者发生率为6.67%,处于较低水平,分析是因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反应轻微,安全性好。其中,1例为一过性红斑,考虑与激光照射局部光作用导致患者局部循环加快有关;1例肿胀,考虑与治疗能量选择过高有关,均未经特殊处理自行消退;1例短期色素沉着,1例暂时性色素减退,考虑与治疗时能量较大有关,均在治疗后自行缓解。
综上所述,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在妊娠纹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改善皮肤弹性、表皮厚度、妊娠纹宽度,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