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热点分析与演化路径

2020-07-01 11:36李妙然樊珍娜纪永起
关键词:均等化服务体系供给

李妙然, 樊珍娜, 纪永起

(1.河北经贸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承担着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等任务。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1]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出“扶持农村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的号召之后,学术界首次出现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主题的文章。党和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促进了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2006年以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建设等方面,同时研究内容和主题不断变化并逐渐深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逐渐发展为一个涵盖文化、图书情报、政治、农业经济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

本研究应用的CiteSpace是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以探寻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2]本研究希望借助该方法准确厘清各阶段的研究主题、各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趋势,从而有效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深入。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的代表性和全面性考虑,文章以CNKI数据库为检索源,主题词设置为“农村公共文化”进行高级检索,来源期刊选择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经过初始检索和筛选,最后确定673篇研究性文献为有效数据,组成本文的研究样本。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或“农村公共文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最早出现的年份是2006年,故本文选择分析的时间期限为2006~2019年。本研究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工具软件对673篇期刊文献进行多维度透视分析,并绘制相关的知识图谱。

二、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文献数量的年度走势

将文献按发表时间进行整理,统计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年度发文数量,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各年度农村公共文化文献发表的变化趋势,图1是根据知网上2006年至2019年发文量绘制的折线图。

图1 2006~2019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发文数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农村公共文化的概念开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2006~2008年核心期刊相关发文量13~34篇,文献数量增长幅度明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相关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达到年度发文数量的峰值,共63篇。2009年之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出现小幅波动,部分年度发文量减少,但整体趋势比较稳定。相关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机制体制创新、文化扶贫等方面。

(二)高产出作者及作者群体分析

表1 2006~2019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发文量4篇及以上的作者

通过作者共现分析,能够识别具体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强度和互引关系。运用Citespace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文献发文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作者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共有52个节点,链接18个,网络密度0.013 6,节点越大表示作者发文量数越多。节点连接线表示作者间合作关系,连线越粗代表作者间合作次数越多。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作者比较分散,具有“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各研究队伍之间的互引关系较弱。其中合作关系较为紧密的研究机构是吴理财、张良、李世敏为中心组成的研究团队和以李少惠为首的研究团队,这些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学术影响力较大,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

图2 2006~2019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作者群体分析图谱

(三)发文机构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发文机构进行网络可视化分析,节点类型选为“Institution”,并统计发文量为4篇以上的研究机构(见表2)。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代表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中坚力量。运用CiteSpace对本研究相关文献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得出发文机构图谱(如图3所示)。图3共有节点48个,链接点5个,网络密度为0.004 4,节点越大表示发文机构出现次数越多,节点连接线越粗代表各机构合作越多。从节点间连线来看,连接强度较强的机构多为不同学校以管理为主题的学院,如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与华中师范大学商学院信息学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机构群。从合作关系来看,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仍需进一步加深,学术交流亟待加强。

表2 2006~2019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发文量4篇及以上机构

图3 2006~2019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机构分析图谱

三、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对论文关键词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研究领域的研究核心和焦点。根据普莱斯定律,计算高频关键词词频为9,最终获得高频关键词24个(见表3)。表3中列出了关键词出现频率大于9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06~2019年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关注点。

表3 2006~2019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关键词词频统计表(次)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4所示)的基础上,对网络中的关键词节点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网络。网络聚类后其模块值(Modularity, Q值)为0.794 6,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 ,S值)为0.716 6,这说明聚类结构合理,具有可靠性。

图4 2006~2019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关键词图谱

从结构上看,聚类模型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单个模块的独立性较差,这说明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内容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研究方向相对集中,重叠性较高。从数量上看,运行结构共产生10个聚类单元,依次为: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文化、公共图书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事业、贫困地区、对策、文化建设、农村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这10个不同的知识群共同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主题结构,其形成时间显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演进过程。其中,最早达到阈值的知识群是“#2 公共图书馆”,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6]、公共图书馆在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7]、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建设[8]等方面的研究。最新形成的聚类群是“#6 公共文化空间”,其首次出现于2008年,2015年后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兴的研究主题,该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拓展等方面。为方便查看聚类主题,本文选择每个聚类中权重排行前五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见表4)

表4 2006~2019年各聚类中权重排名前五的关键词信息

(三)热点分析

文章基于以上学者研究,并应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的结果,对相关研究热点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当前学者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政权合法性认同亦有不可替代之功能。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学术界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基本原则。王洛忠、李帆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基础设施、机构和人才、群众、经费投入。[9]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优化路径。学者们从制度建设、基础设施、人才建设与财政支出、服务的维度等方面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游祥斌从需求视角提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思路。[10]羊守森认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是准确把握政府职能、改进政府行政方式。[11]耿达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打造“公共文化空间”,以此调动民间文化力量。另外,张青设计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流程以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三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研究。张良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多元参与合作模式”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模式。[13]李少惠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以政府为主的外源性力量和以社区为主的内源性力量的有效对接与互动,共同推进服务体系建设。[14]学者们还探讨了政府、社会与市场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自2006年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服务经费和人员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多元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建立“需求导向”的供给机制,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性功能,以“文化+”理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多维创新,促进经济文化社会互促共融。

2.农村图书馆建设发展

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图书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重点。农村图书馆是为农村人口服务的公益机构,由政府或社会团体主办,受政府管理和控制,建立在农村社区,为广大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等服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联合国2030年发展议程》将农村图书馆列为消除贫困、提高教育质量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织部分。刘宇等人指出中国图书馆应建立健全帮扶效果、效率的评估系统,以提高精准扶贫组织规范化、导驱动力、扶贫精准度及创新性。[15]张艳菊提出构建知识传播有效路径、强化图书馆扶贫管理与服务、制定扶贫措施,进而提升扶贫效果。[16]2016年,文化部提出推进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指导意见,将总分馆制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推进农村图书馆发展以及资源拓展,从而拓宽了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反馈途径。农村图书馆建设发展应以服务于地区文化改善的设计思想持续进行。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均等化是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时,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化原则。2006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了进一步强调。学术界由此开始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程焕文率先对公共服务均等原则进行阐述,认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7]彭雷霆、刘子琰借助泰尔指数,测算了湖南省115个县的县域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水平。[18]吴理财基于20省80县(市、区)的问卷调查分析,对中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分析。[19]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也逐渐由研究均等化现状向研究均等化路径发展。吴理财基于财政支出角度得出:推进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均等化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公共财政投入。[20]赵迎芳认为理顺和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法规、改进服务机制、切实提高服务效率,才能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21]肖希明、完颜邓邓提出以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均等化,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2]目前相关研究更为侧重非均等化现象描述和解释、均等化工作总结、均等化实现路径探索等方面,而对于均等化理论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理论支持和指导将对未来的研究产生诸多影响。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各项服务的开展和优化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围绕均等化对象即广大农村和农民接受程度、使用设施和服务效果差异等问题展开。[23]

4.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问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问题在于供给失衡、供给路径、供给效能等。李少惠、王韬在对西北农村公共文化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供给问题在于资金不足、机构不完善等。[24]官爱兰、许方方在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国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路径。[25]金雪涛从公共文化多元化供给模式的形成机理出发, 阐释了多元化供给的类型及公共财政直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间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的有效方式。[26]李山在分析传统供给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27]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很大成就,供给产品种类逐渐丰富,但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如何解决供需关系成为供给问题的研究核心。一些学者认为导致供需问题的原因在于结构性的矛盾。廖晓明、徐海晴认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问题的结构性矛盾是供给与需求脱节、供给主体与需求结构背离、供给形式与需求形式背离等。[28]王廷兴认为中国农村公共文化面临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由于行政管理机制的原因导致大量的公共文化资源浪费、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农村文化资源配置低效,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29]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公共文化供给问题进行了分析。王东、徐亚静从社会关系视角分析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问题,认为在强调多元主体供给的同时,也要关注乡村社会的特殊性。[30]刘力、阮荣平基于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角度,提出农村普遍拥有较强的文化需求,但供给的增长远落后于文化需求的增加。[31]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提高供给效能,提升满意度是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5.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

公共文化空间研究涵盖人类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交叉学科,融合了“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相关理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即农村居民进行思想交流的场所以及村庄普遍存在的制度化的组织和活动形式。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是近几年新兴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多从定性角度分析文化空间的作用及如何重构。何兰萍分析了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论述了重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基本思路。[32]吴理财、夏国锋通过对安徽省农村文化现状研究,分析农村文化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文明健康的农村文化生活建设的路径。[33]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开始大规模建设,这也为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基础,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王国华、张玉露结合场景理论进行分析,探讨文化空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34]高春风基于叙事性表达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实践的路径。[3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承担着保护传统、重构乡村伦理、引领乡村建设、支撑乡村文化治理、培育乡村文化生长点的重任[36],为实现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价值基础。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前沿变迁

通过研究前沿的主题识别与趋势分析可以发现关键词的交互关系及所研究的年代演化动态、发展脉络,预测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与需要解决和关注的问题。TimeZone View 是从时间维度来表现知识演进的视图,它可以展现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在CiteSpace 的可视化界面下选择TimeZone View功能选项,可以得到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基于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的时区图谱能反映出关键词的出现时间和各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从而揭示某一领域的研究演变过程。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结果以“时区”的方式呈现,筛选掉出现次数少于3以下的关键词,得到关键词时区视图如图5所示。

图5 2006~2019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时区图谱

根据不同时间段关键词的突现情况,可以直观清楚地反映出这一领域研究热点的研究过程。图5表明,中国农村公共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早期萌芽阶段(2006~2009年)

热点关键词是“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及文化建设”,重点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李少惠等人认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政府财政支出、体系建设、扩大供给,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农村公共文化的内生机制。[37]吴理财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着手,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体制及机制。[38]从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来看,在农村社区文化及社区认同重建、农村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不足。

(二)迅速发展阶段(2010~2015年)

2010 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后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列为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热点关键词主要是“农村书屋、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均等化”等,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问题、原因及改善对策等方面。[39]这一阶段对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注度逐步提升。2010 年前均等化研究数量相对较少,2012 年均等化研究数量增加。研究内容主要为实现均等化的路径及指标构建,例如:实现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自全国各地兴起“农家书屋”建设以来,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管理运营不善等弊病, 促使人们不得不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问题。梳理文献发现,学界就农家书屋及其相关概念、建设的背景及现状、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三)稳定阶段(2016年至今)

从2016年至今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稳步发展的阶段,该阶段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乡村振兴、公共文化空间、文化需求及供给、服务效能等。本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问题、多元主体的供给模式、需求导向的供给机制、供给质量的考评与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展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农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保证农民群众文化权益,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效。201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应努力加强农村文化引领的功能。这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不只是闲暇活动,而且承担着社区教育与治理的功能。良好的公共文化活动的后续影响往往能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实体的文化活动和抽象的价值观念实现融合,才能提升服务实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发掘乡村内生动力、激活村庄文化人才的带动功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发展的理性选择。社会力量是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生力量。

五、结论

文章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引用突变分析、高被引频次论文与共词聚类分析等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领域的数据进行了科学计量,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出台以来,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发文量逐年递增,研究主题趋向细化发展,涉及学科广泛,研究主体多为高校科研人员,并逐渐形成固定的作者群体。但总体上作者群体之间合作较少、强度较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性较强的研究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实践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很多现实问题亟待学术界进行理论探索。因此,研究作者及研究机构需要从多元走向融合,实现强强合作,增强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和对于政策制定方面的借鉴意义。

第二,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将研究热点归类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扶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效供给、文化空间建设等五个方面。从典型文献梳理可见,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整体良好,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关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数字化融合等方面的研究仍待深入。

第三,从关键词时区图分析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重点具有政策指向。热点词的出现往往紧跟着新政策的提出与落实。有鉴于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仍需理论支撑,因此学术研究应进一步突出创新性和实践性,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及基层治理等议题。

猜你喜欢
均等化服务体系供给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山南公共图书馆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现状与路径探索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