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熟 司朵朵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栋建筑可以反映出当时当地的文化特点以及设计者自身的喜好,在近代大连总共进行了三次建筑的建设,本文主要就1905至1945年间大连近代日本建筑的阶段性文化背景特征进行研究。
由于清政府的东北封禁政策,大连最初处于人烟稀少的状态,直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在大连湾北岸建设军事设施,大连才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小镇。这次建设是近代大连建筑进行的第一次建设,建造的风格是中国传统式建筑。
1897年至1905年,沙俄军舰强行开进旅顺口,侵占大连地区并开始建设。这次是近代大连建筑建设的第二次,主要是欧洲折中风格建筑的建造。沙俄移植来的欧式建筑风格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直接影响了其后日本侵略者在大连建筑风格的走向。
1905年至1945年,是日本在沙俄战争中获胜后到最后宣布投降的40年。在日本的控制下,大连地区的建筑风格出现了新的特点。不仅诞生了一批“和”“洋”风格并存的仿洋风建筑,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主义几何式功能主义建筑。日本对大连的建筑建设是近代大连建筑进行的第三次建设,这一部分也是本文重点研究内容。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大连近代建筑经过这三次不同建设,形式丰富多样,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日本、西方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融最终达到融合的结果。
日本对大连的建筑建设是近代大连建筑进行的第三次建设,在这次建设中,大连近代日本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首先有受到日本建筑家引进的建筑样式与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众多日本建筑家对城市建设处于初期阶段的大连进行设计时也一并将当时日本国内的建筑样式、新材料、新技术引进到了大连,给当时大连建筑的建筑风格带来极大转变。其次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等变化的影响。例如当时的日本有意向把大连打造成第二个长崎港,于是对大连的经营格外用心,新制度之下设立了新机构,比如设立了作为“民治”机构的民政署。像这样的新类型建筑体现了当时大环境和殖民者思想,它们的诞生也就成为了必然。
日本在大连的建筑随着当时文化背景的变化,风格也不断产生变化,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05至1911年,属于模仿学习西方各种传统建筑形式的阶段。第二阶段为1911至1929年,是中国传统建筑、日本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融合、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1929至1945年,是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变的阶段。这三个阶段互有交叠,难以划分明确界限,因此本文中的三个阶段是以建筑相应的文化特征出现或改变作为分界的大致时间段。
这一时期大连城市文化特点主要是欧洲文化元素的植入。
代表建筑之一为大连民政署,于1908年3月建成,是大连中山广场的第一栋建筑。建筑风格为哥特式风格,见图1。
与之时代和功能相近的有日本兵库县厅舍(现兵库县公馆),1902年建成,建筑风格为文艺复兴样式,见图2。
图1 大连民政署
图2 原兵库县厅舍
从图1和图2的对比可以发现大连民政署与兵库县厅舍虽是同一时期的官厅建筑,但在建筑风格上却大相径庭。大连民政署采用的是哥特式风格,而兵库县厅舍采用的是文艺复兴样式。它们都是西方官厅建筑的常见样式,两种风格的共同点是威严、大气。而这两种风格在文化内涵上却差别巨大。哥特式风格在欧洲是作为神权至上的象征出现的建筑风格,有着不容侵犯的三角形尖塔设计,表现了崇高、神秘的强烈情感,大连民政署作为殖民地官厅表现权力不容侵犯的理念和崇高地位通过这一建筑展现的淋漓尽致。文艺复兴样式则是对哥特式风格的否定,表达了批判神权强调人性的意义,特点端庄大气,整体以圆、方形为主,表达强调人性和人文关怀,符合兵库县厅舍作为日本本土官厅不失威严的同时体现对人民的关怀的理念。
作为第一阶段的代表建筑之二是大连的横滨正金银行支店,于1909年12月建成,建筑风格为德国式古典主义,图3。
再看日本横滨市的横滨正金银行本店,建成于1904年7月,建筑风格同为德国式古典主义,见图3。
原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本店
从图3可以发现两栋建筑的建筑风格十分相像,由于两栋建筑都是作为银行使用,在设计上并不需要像大连民政署和兵库县厅舍一样强调权力,更多考虑的是追求建筑的美,因此两栋正金银行大楼都采用了古典主义的设计,以圆塔楼与方形主体为主,作为一种“亲民”的体现,也给人一种宽阔的舒适感。这两栋建筑的共同设计者是妻木赖黄,赴德国留学后在两个不同地方的建筑里都加入了德国建筑的风格色彩,例如巴洛克式的穹隆和外凸的圆弧等。
可以发现大连正金银行支店采用了和横滨正金银行本店一样的风格。这与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有关。1905年,清政府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国家银行“户部银行”,后改名“大清银行”,执行发行货币等中央银行的功能。1906年,日本为了对抗“大清银行”从而掌握大连地区经济的主导权,就给予大连的横滨正金银行支店在大连地区中央银行的角色,允许其在大连地区发行货币。大连的横滨正金银行支店与本店采用相同的建筑样式的原因之一是日本为了彰显其对大连地区的控制权。
第一阶段的大连近代日本建筑,与当时日本国内建筑大致相同,都处在对西方建筑模仿学习的阶段。日本对西方建筑模仿学习的同时,也为中国土地带来了欧洲文化,这丰富了大连文化的层次。如银行大楼等亲民设计就是欧洲文化之“民治”思想的结晶,此时的建筑不仅是城市符号,更传达了一种政治文化。而当时的欧洲文化属精英文化,集欧洲各国文化之大成,有一定先进性,在大连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阶段建筑为大连带来了许多银行等近代设施,推进了大连的近代化步伐。
日本在修建建筑时不可避免地将传统的东方元素带入西方文化中去,这样便形成了大连独特的人文景观。就如日本明治维新时大规模西化的同时也保留了东方文化元素。不过日本殖入大连的并非完整的大和文化风格,而是大规模西化后“和洋”结合的近代日本文化。大连城市建设时将这些日本文化不突兀地融入大连城市的空间建构,将东西方文化相协调统一,从而使大连形成了有特色的城市文化。
作为东西方建筑融合与成熟的第二阶段,代表性的建筑是大连市役所如图4,可以看出大连市役所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等大致风格,一方面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者为松室重光。
图4 原大连市役所
而1904年建成的京都府厅舍,设计者同样为松室重光,建筑风格是之前的文艺复兴样式。
京都府厅舍
日本国内工业革命的迅速成功,使得当时日本国力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国力的上升、生活水平的改善让日本人重新发现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本的建筑家也开始重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复兴。同时日本建筑家开始进入日本政府各机构担任要职,使得日本建筑界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建筑设计不再停留在模仿西方建筑,而是对西方建筑样式进行消化、结合日本传统建筑风格进行再造。
图5 原大连市役所正门的唐破风与古希腊柱式
与忠于原来样式的京都府厅舍不同的是,大连市役所建筑上能看到不同国家、地区建筑元素的融合,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具体在图5中大连市役所正门简化的古希腊柱式,正门上方唐破风的运用等。唐破风源于中国的博缝板,原本在中国的歇山顶或悬山顶建筑起到防风雪的功能,传入日本后逐渐失去原本的用途,变成了常见于寺社建筑中的装饰构件。松室重光在京都府担当技师时,主要负责寺社的保存修复,把这些设计作为“东方建筑元素”加入到了大连市役所和洋折中的设计里,显示了当时建筑师对当时不同民族生活方式、习俗的把握。
中国传统博缝板
第二阶段的大连市近代建筑,体现出了日本建筑界在经历多年发展后,有了更多资源和条件去实现新设计,尤其是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引入,使得高层、大规模的建筑设计成为可能,也是大连近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例如文中的大连市役所,建筑面积达到了9870平方米,远远超越北京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太和殿的2377平方米。
另外这一阶段大量出现的和洋折中建筑,对后来大连城市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日本文化元素的融入推动殖民文化的形成,加速了日本的统治,但这些地方所具有的独特历史发展背景也造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例如今天的大连日本风情街里面的建筑就多采用和洋折中的建筑风格,它们由日本设计师设计,外貌以欧美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为主,但在室内装修等方面也融入了日本和风元素。这些建筑的历史仿佛就这么被保存了下来,体现着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和新与旧的融合,渲染了城市艺术建筑的文化氛围。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国内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对日本人的审美观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持续了数十年的古典主义、和洋折中风格,造型华丽但消耗资源也十分多,在经济状况持续不佳和筹备侵华战争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下,日本殖民当局在大连的建筑风格开始摒弃华丽复杂的古典欧美建筑风格,走向功能主义流派,建造了一批经济实惠的以块状与线条组合为主的建筑。
图6 原东洋拓植株式会社大连支店
这一阶段是大连近代日本建筑的第三阶段。其代表建筑是东洋拓植株式会社大连支店(下文简称东洋拓植)如图6,建成于1936年,建筑风格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设计师为宗像主一。
铃与商店本社
作为对比的铃与商店本社(如图6)建成于1930年,建筑风格为现代主义风格国际样式,设计师是宗像主一的老师中村与资平。
这些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造型简洁,空间构建合理明晰,两个都是平顶,是由线条分割的立方体组合建筑。虽然东洋拓植与铃与商社主体建筑风格同为现代主义,但从可以看出铃与商店本社建筑更简单利落,端正大方,现代主义风格更为彻底,而东洋拓植的一层还带有部分和洋折中的元素,例如高举架、拉长落地窗和外墙上的弧形装饰等。
这两栋建筑设计者经历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直接造成了这两所建筑的风格差异。中村与资平多年漫游欧美,对当时欧美最新的建筑风格有着更深的了解,因此铃与商店本社顺应潮流采用了现代主义风格。而宗像主一的设计理念上还带有在工科大学里学习的西方古典建筑设计元素,所以东洋拓植的正门部分还带有古典主义的装饰条和简化的科林斯柱式元素,如图7。
图7 东洋拓植株正门的科林斯柱式
第三阶段的大连近代日本建筑,突破了前两个阶段受西方传统建筑过多影响的束缚,简化、甚至去掉了繁琐的装饰和立面,简洁大方,传递出了自由平等的理念,且融入了东方建筑平稳、突出实用的优势,使整个空间给人以开放、宽容的非凡气度,实现了东西方建筑的融合。整体上趋向现代主义建筑,是大连建筑从近代向现代建筑过渡的体现。
大连近代日本建筑的肌理的形成与其所处传统文化、社会背景和文化发展阶段是分不开的。经分析研究,1905-1945年期间,大连近代日本建筑形成了模仿西方、东西融合、向现代主义转变这三个不同阶段的文化背景特征。日本带入大连的西方文化,对大连封建制度产生了一定冲击,又摒弃一些封建思想和繁文缛节,更是让本国人文风俗强行与大连城市文化产生交流碰撞,由此大连风俗文化变得复杂多样,形成当地文化特色。这些大连的近代日本建筑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而且代表地域文化的特色,推动了大连近代化,对后来的大连本土建筑还有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